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蔚州玉皇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蔚州玉皇閣,又稱靖邊樓,是明代洪武年間修擴建蔚州城時修建的城防設施,後也做玉皇閣用。蔚州玉皇閣現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北城牆上,為以二層樓閣——玉皇閣大殿為主體建築的建築群。蔚州玉皇閣建成後多次修繕,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與保護

明代洪武年間,首任蔚州衛掌印指揮使周房修擴建蔚州城,新修築的蔚州城牆的北城垣無城門,城牆之上建有靖邊樓,即今玉皇閣。靖邊樓於洪武十年(1377年)建成。不過靖邊樓建成之初僅用於城防,並無祀神活動。直至正德年間協鎮公孫成駐守蔚州城,在靖邊樓奉玉帝,此後方才出現玉皇閣的稱呼。時至萬曆年間,蔚州玉皇閣因年久失修而殘破。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山西道士賀清善成為住持,無論寒暑,每日跪誦真經。此舉引得官紳商民捐資,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玉皇閣。此次重修除了對玉皇閣本身進行維修外,在閣內又建龍虎殿、鐘鼓樓等設施,還在周邊村鎮修建「香火院」。[書 1]
萬曆年修繕後,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蔚州玉皇閣方才再次經歷大規模維修。玉皇閣住持本潔首倡因蔚州玉皇閣失修,開始募集資金。蔚州路中軍守備王道民等官員及蔚州各地士紳、商人、平民相繼捐款,歷時三年竣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蔚州玉皇閣補修配室。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蔚州玉皇閣新修戲台,同時因為玉皇閣山門等建築已有坍塌摧毀的情況,於是由蔚州路參將夢克等人出面,從商賈處集資修繕玉皇閣。此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重修均是以地方官員籌款,商賈出資的形式進行。到光緒末年,蔚州玉皇閣的的所有權和管理權逐漸歸各商戶所有,住持僧道無法干涉。[書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9年對蔚州玉皇閣進行過維修。[刊 1]文化大革命期間,蔚縣本地人利用泥覆蓋於玉皇閣內壁畫之上,並在牆上釘上木條,壁畫得以保存。[書 2]1982年再次對蔚州玉皇閣修繕,此次修繕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蘇題寫「玉皇閣」牌匾。[刊 1][書 3]1982年7月,蔚州玉皇閣以玉皇閣之名列入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網 1]199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蔚州玉皇閣位列其中。[網 2]2010年代,蔚縣文物事業管理所對蔚州玉皇閣進行保護維修。[網 3][網 4]蔚州玉皇閣是2024年8月上線的電子遊戲《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之一。[網 5]
Remove ads
建築形制
蔚州玉皇閣的龍虎殿與山門
蔚州玉皇閣以蔚州古城牆北城牆為基,位於北城牆中部,向北突出。閣坐北朝南,總面積超2000平方米。蔚州玉皇閣最南端原有四柱三間柱不出頭的牌樓,牌樓毀於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此向北的同一軸線上分布着龍虎殿(天王殿)、山門、玉皇閣大殿。山門和其前的十八級台階將蔚州玉皇閣分成存在3米多高差的前、後兩院。閣東西兩側另有各一角門,有夾道連接前、後院。[刊 1][書 4][書 5][書 6]
蔚州玉皇閣的前院分布有一間龍虎殿(天王殿)、三間東配殿(缽堂)、三間西配殿(齋堂)、東西各三間正禪房、用於保存石刻的淺廊等建築。[刊 2][書 3]其中龍虎殿(天王殿)為硬山頂,鋪布瓦的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脊檁下有題「大明萬曆二十八,歲次庚子,冬朔月,旦元吉創立」。東、西配殿同為硬山布瓦頂。分列在石階兩側的正禪房為單坡頂。[刊 1]
蔚州玉皇閣大殿的南、西、北立面;鼓樓;鐘樓
後院由蔚州玉皇閣大殿、鐘樓、鼓樓組成。鐘樓、鼓樓分列玉皇閣大殿前,山門兩側,鐘鼓樓同為面闊進深各一間重檐歇山頂,鋪布瓦的二層樓閣。鐘鼓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鐘鼓樓各有四根金柱,十二根檐柱,各柱直徑15厘米。[刊 1][書 6]
玉皇閣大殿為整個蔚州玉皇閣的核心建築,面闊五間(約21米),進深四間(12米),高近15米。大殿外觀為三層檐,包括一道腰檐,實際為兩層。重檐歇山綠琉璃頂,正脊有三尊馱着寶瓶的青獅白象,正脊兩端吻獸為盤龍。屋檐下斗拱為一斗三升,三層檐下的斗拱施單翹三踩。玉皇閣大殿有十根直徑均超過40厘米的金柱,均為通柱;大殿有圍廊,下檐有三十八根檐柱,柱礎與墁地磚平。大殿上層有遊廊,有三十二根檐柱,其中二十六根為腰檐柱,斷面有方有圓。大殿採取五架梁,其中有一根跨度超過8米的構件。大殿二層南側與北側施隔扇門,東側和西側明間為隔扇,次間為木板圍護。[刊 1][書 6][書 5]
Remove ads
壁畫與碑刻
蔚州玉皇閣大殿內壁畫(北壁部分、東壁);包括《天仙子》詞碑在內的石碑
蔚州玉皇閣大殿內存有壁畫,分別繪製在東壁、西壁、北壁之上。其中北壁壁畫橫近13米,縱約2.5米,面積32平方米。以玉皇大帝像為中分為東、西兩部分,繪製有五嶽大帝、西王母等共計41位人物。東壁、西壁各橫7米有餘,縱約2.5米,面積約18平方米,內容為道教雷部三十六將,東、西各18位。每位雷將腰間掛腰牌,上書如「行雨雷公旁天君」等內容。壁畫人物以吳帶當風為主,繪畫手法為工筆重彩,瀝粉帖金。[書 7][刊 3]歷史上蔚州玉皇閣大殿內壁畫與現存壁畫有所不同,明萬曆年間,殿內存玉皇大帝與仙童女侍的塑像,無現存五帝、西王母之壁畫,東壁、西壁則繪製的是「十五龕諸聖」。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內容改為朱雀、玄武、螭虯等。[刊 4]
蔚州玉皇閣大殿的廊下存有8通石碑,其中7通為明代和清代歷次的重修碑,包括《蔚蘿重修北城垣玉皇閣神祠碑誌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蔚州北城玉皇閣碑記》(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蔚州北城玉皇閣碑記》(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等。[書 1][書 5]另有明代山西布政司右參議蘇志皋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題《天仙子》碑一通,《天仙子》碑豎刻7行草書,前3行為詞,後4行為跋。此碑除書法價值外,內容還記錄了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蒙古兵抵紫荊關的一場戰事。[刊 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