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层洞岩体石刻
|
序号
|
题者
|
正文及题款
|
年代
|
说明
|
图片
|
明及南明(共5处)
|
1
|
林懋时
|
棱层
|
左侧行楷直行款识
“万历丙辰春林懋时书并手镌”
|
万历丙辰年(1616年)
|
楷书横题,每个字约1米见方。是虎溪岩最大的单字题刻[3]。
林懋时即林烈宇,明代厦门人,同宋米芾一样嗜石之癖。他见此山万石峥嵘,洞穴玲珑,遂“躬自馋剔”,并捐资开拓山岩,清理“棱层石室”等景观,同时自书自刻“棱层”两字于洞口岩壁上。
|
|
2
|
南居益等诗刻,系南居益、谢弘仪及陈文旸三人行楷直题的五言律诗各二首。均刻于同一字幅内。字幅高约1.80米,宽约2.40米。部分残损,字迹不清。
|
南居益
|
海滨环岛屿,
历历顾蓬瀛。
独此诸天界,
偏余十地清。
□山人貌佛,
叠石鬼有灵。
有客营精舍,
超然出世情。
𢙼尔文超悟,
栖神□树林。
雨花生梦笔,
仙客濯□襟。
天外南溟水,
风前北阙心。
由来厌世者,
多向此中寻。
|
首行诗题为“玉屏僧舍访池直夫读书处”
末行署款“关中南居益”
|
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
|
位于字幅右侧。
南居益,字思受。陕西滑南人,明万历年间进土,天启三年(1623年)福建巡抚,曾在厦门沿海指挥抗荷斗争。
|
|
谢弘仪
|
玉屏谁洗出,
峩崇瞰稗瀛。
不□鸣深竅,
其如洞壑清。
依人山□□,
听法石俱灵。
一自逢青眼,
相过倍有情。
此中结真契,
携笈至□林。
夜月僧寮课,
春云静侣襟。
看山明俗眼,
观海浴文心。
□美皆如是,
当前不解寻。
|
诗题为“次南中丞韵”
末行署款“会稽谢弘仪”
|
居字幅之中。
|
陈文旸
|
亘海称兹胜,
凭高接大瀛。
蜃楼时见幻,
□骨梦幽清。
岩与学俱邃,
地因人乃灵。
异书藏洞壑,
应谢主人情。
岩□拂层结,
深坐拟长林。
潮月初窥案,
江风数上襟。
香昙浮白眼,
甘露沃玄心。
更有桃源路,
天门直可寻。
|
末行署歉“霞城陈文旸”
|
位于字幅左侧。
|
3
|
何乔远
|
卓地非凡石,
干霄尽峻峰。
哲人开慧窍,
神秘吐灵踪。
月色明鲛宅,
天风散雉墉。
幽期来信宿,
新木挹高榕。
众石黑如漆,
子云来守玄。
竹书穷日月,
地纪划山川。
树老矶终古,
令之岭尚悬。
勋名成遂后,
还到草堂前。
|
诗题为“奉题池直夫先生读书山舍二首”
末行署款“天启乙丑长至,镜芝何乔远书”
|
天启乙丑年(1625年)
|
行书直题五言律诗二首,字幅高2.20米,宽1.60米。
何乔远(1558年-1631年),字稚孝,号菲莪,福建晋江人,明万历年间进士,著名的地方史学家,著有《名山藏》《闽书》等。
令之,即薛令之,为晚唐文士,其族裔在厦门聚居地曰“薛岭”。
|
最左侧为何乔远诗刻
|
4
|
邓会
|
虎溪一望景多多,石壁千层拂薜萝。寄语山僧留尺许,他年容我作头陀。
|
诗前题款“永历十三年夏,知思明州事,户部主事,三山啸庵邓会题”
|
永曆十三年夏(1659年)
|
邓会,号啸庵,福建三山(今福州)人。
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厦门)为思明州,从1656年至1660年,邓会为第二任思明州知州。康熙九年(1670年)任山西太原知府。
|
|
5
|
邓愈
|
棱层深处碧云多,绝壁冲霄挂古萝。
我本雷天寻剑客,而今洞里礼弥陀。
|
诗题为“永历十五年辛丑正月过此,次啸庵韵”
后二行署款“雷霆吏、复阳道人、三山内史氏邓愉题”
|
永历十五年(1661年)
|
行草直题,字幅高1.47米,宽1.26米。本题刻落款“愈”作“愉”。
邓愈,郑成功部属参军,承宣使。啸庵即郑成功驻厦门时的思明州知州邓会的名号。
|
邓愈诗刻位于最右侧;倪鸿范诗刻位于中间
|
清(2处)
|
6
|
倪鸿范
|
重过虎溪溯旧宗,呗筵传下石潜龙。时时白鹿山间住,日日飞鲸顶上逢。当户翠岚秋气蔼,满庭新竹夜阴凉。诸僧相见不相识,坐□细听有□峰。
|
末行署款“乾隆辛未季秋,温陵倪鸿范”
|
清乾隆辛未年(1751年)
|
行草题刻七言律诗一首,字幅高2.50米,宽1.88米。
倪鸿范,字伯畴,号随庵,福建晋江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武举人,历官南澳总兵,福建和浙江等处提督,作此题刻的同年倡修厦门玉屏书院。
|
7
|
程荣春
|
啸云
|
左侧直行行书款识“咸丰丁巳端阳后七日,婺源程荣春偕五弟惪春同游于此,爰题石壁,镌以志之”
|
清咸丰丁巳年端阳后七日(五月十二,即1857年4月6日)
|
隶属横题,字幅高0.65米,宽2.80米。
啸云即啸傲烟云之意。“惪”系“德”之古假借字。
|
|
棱层洞旁岩体石刻
|
明(2处)
|
8
|
蔡谦光
|
几度幽寻不记年,而今载酒恰春前。 风掀麦浪青寒岫,雾锁潮花碧往船。 怪石环岩皆鬼斧,清茶啖客自僧煎。 凭空翻觉于尘迥,何意杯中亦有禅。
|
诗题为“过鹭门,同傅通宇岳翁、伯龙、伯萃、道甫诸舅酌棱层洞”
末行署款“天启乙丑春,蔡谦光裒卿甫题”
|
明天启乙丑年(1625年)
|
行楷直题七言律诗,字幅高2.20米,宽1.30米。
蔡谦光,字裒卿,明福建同安诸生,名宦蔡献臣之子,擅长写诗,著有《千云斋集》。
|
|
9
|
朱康宪
|
泉林韵事向关情,笔研尊罍亦一程。
树底洞开风啸虎,溪中云起石飞鲸。
半裾沧海连箕坐,满眼桃花傍酒倾。
客自仙人余自鹤,谁知胸膈有蓬瀛。
|
诗题为“集文学张淑我、林抟之、吴克赞及寅兄吴布千、儿子拔同酌虎溪”
末行署款“崇祯甲戌春,崇城朱康宪题”
|
明崇祯甲戌年(1634年)
|
行楷直题七言律诗,字幅高1
50米,宽1.07米。
|
|
清(6处)
|
10
|
杨中鎏
|
曳杖穿云抵上方,陡然身世两相忘。
风从水面过来润,月到天心得处凉。
一石独拳酷类虎,万峰群聚欲成羊。
老僧共我谈禅罢,清露无声湿坐床。
|
诗题为“岁次戊寅仲秋,予客鹭门,偶过虎溪,与瑞峰方丈夜话”
末行署款“平江杨中鎏稿并书”
|
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
|
行书直题七律诗,字幅高1.40米,宽1.35米。
|
|
11
|
吴锜
|
乱石崚嶒迥出群,万家鸡犬静中闻。
稍穷峰顶无余地,始觉天空不碍云。
帆带夕阳沙嘴没,山连青霭海门分。
眼前何限沧波兴,却为愁多藉酒醺。
|
末署款“双溪吴锜题”
|
当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
|
行书直题七言律诗,字幅高1.48米,宽0.60米。此诗载于乾隆《嘉禾名胜记》,诗题为《登虎溪岩》。
吴锜,字补之,清福建漳州人,名画家沈铨的门生,擅长画松。
|
|
12
|
赵在田
|
壮游几度把吟觞,又逐旌幢款上方。
山色当年誇虎踞,潮声此日罢龙骧。
谈清舌吐芙蓉慧,坐久身疑阆苑凉。
别有移情对知己,天风浩浩海苍苍。
|
诗题为“俞朗怀观察招同史谨亭、杨贯玉登虎溪”
末行署款“嘉庆丁丑初商生□,冶甫赵在田书”
|
清嘉庆丁丑年(1817年)
|
行书直题的一首七言律诗,字幅高1.85米,宽0.95米
俞朗怀观察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署兴泉永道道尹的俞恒润。
赵在田,字光中,号谷士。福建闽县人,嘉庆进士,施授翰林。曾主讲厦门玉屏书院。
|
右起第二处(最右侧字幅之左)
|
13
|
周揆源
|
奇峰矗矗插天孤,曾入东林旧画图。争说鹭江秋日好,几时把酒问来无?
乡关极目渺烟波,鸿爪犹从海上过。今日相逢三笑易,高风须让吾人多。
穿云度岭叩禅扉,暮色苍苍鸟倦飞。
安得浔阳江上月,天涯伴送鹤琴归。
|
后附长跋“同治二年七月廿四日,在籍浙江知府苏瑞书、刑部员外郎陈廷棻、建宁县教谕陈骏三约登斯山。三客则余与补用知府、厦防同知俞林,德化知县何文澜也。酒闲雨作而散。忆余莅厦一载,今始登临,适奉粮储之命,瓜期近矣。爰赋短章,留别此山。”
|
清同治二年(1863年)
|
行书直题七言绝句三首,字幅高1.20米,宽1.10米
周揆源,号铁臣,湖北沔阳人,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任兴泉永道道尹。
跋中的苏瑞书是名宦苏廷玉之孙,咸丰壬子年优贡;陈廷棻、陈骏三同为道光后期举人,三人均为同安人。
|
|
14
|
王惟叙
|
同治四年闰五月五日,温陵龚显曾、楚北王
惟叙同游。
|
末为行书小字款
“王惟叙书”
|
清同治四年(1865年)
|
隶书直行题名石刻,字幅高0.60米,宽1米
龚显曾,字毓沂,号咏樵,温陵人,清同治二年进土,累官至詹事府赞善,工诗文,编著有《温陵诗纪》等。
王惟叙,湖北人,同治六年任马巷通判。
|
|
15
|
体常
|
洞见虎哉虎哉,
明知是假非真。
顽石生成若此,
依然猛气惊人。
|
末行诗题“散衲体常山歌”
|
无年款,当为清
|
行书直题的六言诗,字幅高0.60米,宽1.10米。
“衲”为和尚的谦称。体常,当为清代虎溪岩僧人。
|
|
16
|
太虚法师
|
拳石独超群,
风来吼欲闻。
活泉终到海,
幽壑远生云。
树杪潮青涨,
岩端月白分。
晓烟凝鹭市,
楼外日初曛。
|
后行署款为
“丁卯秋,虎溪岩海月楼落成,值南普陀佛学院之暇,访会泉法师夜话,次吴锜均。太虚”
|
丁卯(1927年)
|
行书直题的五言律诗,字幅高2.15米,宽0.62米。
太虚,浙江桐乡人。近代国际著名的高僧和佛学理论家,时住持南普陀寺,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
|
右起第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