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星質量天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行星質量體 (英語:planetary-mass object或planemo,PMO)[2]或行星體(英語:planetary body),根據天體地球物理定義,任何天體的質量足以實現流體靜力平衡,但不足以像恆星一樣維持核心的核聚變反應[3][4]。

這個術語的目的是將比「行星」更廣泛的天體分類在一起,因為許多在地球物理術語上相似的天體不符合對行星的傳統期望。行星質量的天體在起源和位置上可能非常多樣化。它們包括行星、矮行星、行星質量衛星和自由漂浮的行星,它們可能是從系統中噴出的(流浪行星),或是通過雲坍塌而不是吸積(次棕矮星)形成的。
Remove ads
天文學中的用法
雖然這個術語在科技上包括系外行星和其它物體,但它通常用於性質不確定的物體或不屬於某一特定類別的物體。該術語經常使用的情況:
類型

三顆最大的衛星蓋尼米德、泰坦和卡利斯多的大小與水星相似或更大;這些和另外四顆:埃歐、月球、歐羅巴和特里頓,比體積最大、質量最高的矮行星鬩神星和冥王星更大、質量也更高。另外十幾顆較小的衛星也足夠大,在它們歷史上的某個時刻,通過自身的引力、來自母行星的潮汐加熱,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已經變成了圓形。特別是,與地球一樣,泰坦表面有厚厚的大氣層和穩定的液體(儘管對泰坦來說,液體是甲烷而不是水)。行星地球物理定義的支持者認為,位置不重要,在行星的定義中只應考慮地球物理內容。「衛星行星」一詞有時用於行星大小的衛星[11]。

矮行星是一種行星質量體,既不是真正的行星,也不是天然衛星;它的軌道直接繞行恆星,質量足以使其引力將其壓縮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尚未清除其軌道周圍的其它物質。行星科學家和「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阿蘭·斯特恩(英語:Alan Stern)提出了「矮行星」一詞,他認為位置不重要,只應考慮地球物理內容,因此矮行星是行星的一種子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接受了這個術語(而不是更中性的「小行星」),但決定將矮行星歸類為一項單獨的天體類別[12]。
在近距離的聯星系統中,其中一顆恆星可能會因較重的伴星而失去質量。吸積驅動的脈衝星可能會導致質量損失。收縮的恆星,然後可以變成一個行星質量體。一個例子是圍繞脈衝星PSR J1719−1438運行的木星質量物體[14]。這些縮小的白矮星可能會成為氦行星或碳行星。

恆星是通過氣體雲的引力坍縮形成的,但較小的物體也可以通過雲坍縮形成。以這種管道形成的行星質量體有時被稱為次棕矮星。次棕矮星可能是自由漂浮的,例如Cha 110913−773444[16]和OTS 44[17],或繞較大物體運行,例如 2MASS J04414489+2301513。.
次棕矮星的聯星系統在理論上是可能的;Oph 162225-240515最初被認為是一顆14木星質量的棕矮星和7木星質量的次棕矮星的聯星系統,但進一步的觀測將後者的估計質量向上修正為大於13木星質量,根據IAU的工作定義,使其成為棕矮星[18][19][20]。
星團中的星際行星與恆星的速度相似,因此可以重新捕獲。它們通常被捕獲到100到105 AU。捕獲效率隨着星團體積的增加而降低,和對於給定的星團大小,捕獲效率隨着主星/主質量的增加而增加。單顆和多顆行星可能被捕獲到任意的不對齊軌道上,彼此不共面,或與宿主恆星旋轉或預先存在的行星系統不共面[21]。
相關條目
- 行星質量
- 太陽系流體靜力平衡天體列表
- 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