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表面電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表面電荷即在界面處存在的電荷。有很多過程可以使表面帶電,比如離子吸附、質子化或去質子化、表面的化學基團發生電離、外加電場。表面電荷會產生電場,使粒子之間有排斥或吸引的相互作用,這是很多膠體性質的成因。[1]
物體處於流體中一般都會帶上電荷。幾乎所有的流體都會含有離子,包括正離子(陽離子)和負離子(陰離子),離子與表面會有相互作用,導致有離子吸附到物體表面。
表面電荷密度
表面電荷密度定義為電荷數目, q,與表面的面積, A,之比:[2]
根據高斯定律,處於靜電平衡下的導體,內部沒有電荷,只在導體表面有電荷分布,表面電荷密度為
其中,為導體的電荷產生的電場,為真空介電常數。該關係只對無限大導體表面成立,或距導體無限小處成立。[3]
Remove ads
浸於電解質溶液中的表面往往帶有電荷,常見的機制是離子吸附。[8] 帶電表面附近會有反離子富集,形成所謂雙電層結構。[9]
表面的化學基團如果含氧原子或氮原子,在水溶液中可能發生質子化或去質子化,使表面帶上電荷,此時,表面帶電受溶液中pH值的影響。在某一pH值時,表面靜電荷為零,這一pH值叫做零電荷點(point of zero charge,PZC)。一些常見物質的零電荷點列於左邊表格中。
界面電勢
界面是兩相(比如固體和液體)的邊界。[1] 界面電勢就是界面上的電荷的電勢。比如蛋白質表面的一些氨基酸,比如穀氨酸在pH值大於4.1時會發生顯著電離,使蛋白質帶上電荷,因此會造成界面電勢。界面電勢可以解釋雙電層的形成,在動電現象研究中也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下面簡要描述雙電層的理論。
雙電層模型是赫爾曼·馮·亥姆霍茲最早引入的。亥姆霍茲模型假設,溶液中只有電解質,電極附近沒有化學反應,離子與電極之間只有靜電相互作用,因為電極上帶有電荷。為了使界面呈電中性,要求電極表面附近,離子有特別的分布,形成一層電荷,中和電極表面上的電荷。離子與電極之間的距離,最小為離子的半徑加上離子的溶劑化球半徑。即亥姆霍茲模型等價於一平面電容器,兩平面之間電勢與二者間距呈線性關係。
亥姆霍茲模型是描述帶電界面的基礎,有幾個重要因素沒有考慮:離子的擴散與混合、離子可能的吸附、溶劑偶極矩與電極之間的相互作用。 [10]
古依-恰普曼理論描述了靜態表面電荷對表面電勢的影響。[11] 古依認為,帶電表面的界面電勢由表面上的電荷及溶液中等量的反離子來確定。[12] 反離子不是僅僅束縛在帶電表面上,而是在表面附近呈一彌散的分布。反離子濃度,,滿足如下關係:
為反離子在電勢為零處的濃度, z 為離子的離子價, e 為一個質子的電量, k 為 波耳茲曼常數, ψ 為表面附近溶液中的電勢分布。
古依-恰普曼理論缺陷在於,假設摩爾濃度與活度相等,並假設離子為點電荷。
Remove ads
表面電荷與表面電勢由格雷厄姆方程給出:[1]
其中,為表面電荷密度。
在高溫極限下, 可以展開成 = , 為德拜長度,於是,得
Remove ads
施特恩模型本質上是亥姆霍茲模型和古依-恰普曼模型的結合。施特恩模型里,離子有一定大小,不能無限靠近帶電表面,間距至少為納米量級。距離帶電表面最近一層離子稱為施特恩層。離子分布受帶電表面影響的最大距離處為滑動面,在滑動面以外,為本體溶液。滑動面處電勢叫做界達電位,它在物理上比表面電勢更有意義。[1]
應用
帶電表面極其重要,有着廣泛的應用。比如,溶液中膠體要保持分散狀態完全依賴於膠體之間的排斥相互作用。[13]如果排斥力被減弱,比如加入鹽或高分子鏈,膠體粒子可能不會保持懸浮,會發生絮凝。[14]
動電現象指雙電層造成的各種效應,一個突出的例子是電泳,懸浮在介質中的帶電粒子在外加電場驅動下運動。[15] 電泳廣泛用於生物化學中,根據分子的大小和電荷區分分子,比如蛋白質。其他例子包括電滲流、 沉降電勢 和 流動電勢。[1]
蛋白質是帶電的生物分子,帶電情況對溶液中pH值非常敏感。酶蛋白和跨膜蛋白的活性依賴於帶電情況,蛋白質活性位點必須有合適的表面電荷,才能與具體基底結合。 [16]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