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奧菲勒斯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奧菲勒斯環形山(Theophilus)是月球正面位於酒海西北岸一座年輕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2-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1],其名稱取自四世紀希臘天文學家亞歷山大的聖狄奧菲魯斯(Theophilus of Alexandria,公元4-5世紀)[2],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西奧菲勒斯環形山位於北面的狂暴灣和東南的酒海之間,部分切入到西里爾環形山的東北壁[3],隕坑西側毗鄰伊本·魯世德隕石坑、西北偏北靠近希帕提婭隕石坑;托里切利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偏北;而它的東面和西南偏南分別坐落着馬德勒隕石坑和嘉芙蓮環形山[4]。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11.45°S 26.28°E,直徑98.59公里[5],深度約2.85公里[6]。
西奧菲勒斯環形山外觀呈多邊形狀,幾乎未受侵蝕。隕坑外側邊緣清晰、尖峭,內側壁寬闊但不規則,內壁高出坑底約4200米左右,並顯示有坍塌形成的階地狀結構,其中東側內壁坡度約為46°,西北側內壁坡上坐落了杯狀的小衛星坑"西奧菲勒斯 B"。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470米[1],內部容積約有12400公里³[1]。碗狀的坑底表面平坦,但西部和東南區較為崎嶇,坑內坐落着一座壯觀的中央山脈,高約1400米,帶有四座主峰[2]。其中中心區三座巍峨的山峰中:西側峰被稱為"普西"(Ψ),高約1100米;東側峰"斐"(φ)高2700米;北側峰"阿爾法"(α)高2100米[7]。山脈的西側坡較為寬闊而不規則,但山峰的北、西二側則更加險峻陡峭[8]。中央山脈的成分是由鈣長石(A)、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蘇長岩(GNTA1)和含80-85%斜長石的輝長蘇長岩(GNTA2)及橄長斜長岩(AT)組成[9]。月食期間曾記錄到西奧菲勒斯環形山的中央峰出現過溫度異常,其原因可能是一些山體塌礫和個別滾動的巨石破壞了表岩屑的完整性,導致了熱效應的產生。
阿波羅11號(降落在距該隕坑西北350公里處,該區域覆蓋了明亮的射紋線,至少有一些是來自西奧菲勒斯環形山)和阿波羅16號(登陸點位於隕坑東面300公里處,其玄武岩碎塊具有酒海和狂暴灣的貧鈦特性)上的太空人採集了一些據認為是西奧菲勒斯環形山形成時濺射出的岩石樣本[10]。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西奧菲勒斯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11]。


- 衛星坑"西奧菲勒斯 B"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1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