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里畫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計里畫方為古代中國地圖學的一種傳統定量製圖方法,此種製圖方法先在地圖上按照一定的比例關係繪成方格坐標網,以此來控制地圖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離。計里畫方法一直使用至清代,在地圖投影法和經緯度製圖傳入之前是中國科學性最強的製圖方法[2]。這一方法於13世紀傳到西方,被阿拉伯和意大利的地圖學學者所採用,其建立的坐標體系被李約瑟稱之為定量方格坐標網[3]。
以計里畫方法繪製的兩幅古代縣城地圖,上為清乾隆十三年(1748)《海鹽縣續圖經》海鹽全城圖,圖上標有「每方百步」,下為清光緒元年(1875)《長興縣誌》縣城圖,圖上標有「每方二十丈」,至清光緒年間,計里畫方在方志輿圖中已應用非常廣泛[1]。
起源
關於方格坐標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認為可能與井田制有關,第二種認為可能與《禹貢》中同心正方形觀念有關,第三種則認為源於古代絹畫地圖中絹的縱(經)、橫(緯)兩種線[注 1],可能使人聯想到以此可以決定地圖上一個地點的位置,最後一種則認為是為了便於拼圖,如中央政府將各地方所呈上的地圖拼合成全國地圖[3]。
清初以來眾多中西學者認為計里畫方始於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注 2],但缺乏實物資料和有關文字記載佐證。現代一些觀點則認為計里畫方為裴秀製圖六體中「分率」[注 3]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設分率的地圖未必畫方[4][5]。
製圖原理
基於中國古代以天圓地方為主的思想觀念,計里畫方的基本製圖原理是將地表面視為平面,不考慮地表曲率[注 4]。這與現代地圖學以地表面為球面截然不同,因此中國傳統地圖學並沒有以球面為基礎而發展出經緯線投影,古代地圖學家也沒有經緯度的概念[3]。
計里畫方採用正方方格作為網格,每一方格的邊長相當於地圖的比例尺,因此使用這一方法繪製的地圖常有類似於「每方折地百里」、「方括十里」的文字說明,即縮制的比例。利用方格網的控制,需要繪製的地理要素被按一定比例縮制到地圖上,並用各種線條、符號、顏色與註記表示,各要素之間的距離即為水平直線距離,可以量度。由於忽略地表曲率,離測繪中心越遠則製圖誤差越大,但在繪製小範圍地圖時誤差可以忽略不計,從而具有一定的準確度[2][4]。與此同時,基於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目的[注 5],其變形也並沒有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3]。
著名實例
裴秀及追隨者賈耽所繪地圖皆已失傳,元代及以前所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地圖中,採用計里畫方法繪製的地圖實例極為罕見,大部分屬於沒有確定的比例尺、非定量的描述式地圖(或稱形象畫法地圖[6])。
現存最早的實例為南宋石刻《禹跡圖》,為劉齊阜昌七年(南宋紹興六年,1136)四月刻石[注 6],此圖為全國地圖,刻有山川、州郡等地理要素,其長寬各約0.77米,上有水平方格70格,垂直方格73格,共計5110個方格(海洋部分未繪出方格),並標有「每方折地百里」,全圖所涵蓋的總面積約1278萬平方公里,其中的海岸線輪廓和黃河等河流的形狀已與現代地圖十分相似[2]。
另一個著名的實例為明代羅洪先根據元代朱思本《輿地圖》(原本已失傳)改制增廣而成的《廣輿圖》,最初刊行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為一部分省地圖集,共45幅,初刻版開本為正方形,圖幅縱34.5厘米,橫35.5厘米[注 7][7],其中輿地總圖採用每方折地500里,分省圖(兩直隸十三布政司圖)採用每方折地100里,其餘分別用每方折地40里、80里、200里、400里、500里等[6]。圖上各省的輪廓已接近現代地圖,此圖也成為晚明和清初眾多地圖的藍本[注 8][2]。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