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賴時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賴時輝(1819年—1884年6月23日),字夢修,號省齋,諱斗靈[3],臺灣嘉義縣嘉義東堡莆姜林崙仔頂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1]:134)人[4]。清代臺灣商人、中醫醫師、慈善家。其家境貧寒,後因經營中藥行而逐漸致富,戴潮春事件時,辦理聯義局、嘉安局兩局局務,參與嘉義縣城的防守。其與歲貢陳熙年積極興辦社會事業,在地方上有設育嬰堂、創建義倉、鋪設府路、開北香湖、造永安橋、滅火施藥等事蹟[5]。
Remove ads
生平
賴時輝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5]生於嘉義東堡八獎溪崙仔頂庄出城南五里[6]。自幼家貧,三歲時,生母賴江氏專即去世,賴時輝之父賴新喜又娶了賴陳氏有治作為繼母[7]。7年後,鄉里之間有一位名叫林啟宗的「教讀」相當器重賴時輝,希望他跟着自己一起讀書,但賴新喜邊嘆息邊說:「我只希望賴時輝能趕趕牛就好了,我們現在連餬口的時間都沒有,哪還能讀書?」林啟宗回答道:「既然這樣的話,那起碼讓他跟在我身邊教書,總可以了吧?」賴新喜才答應了他的請求[8]。賴時輝讀了幾年書後,已達到「文理清順」的程度。林啟宗相當開心,說道:「你有個孩子,我也有個徒弟了,豈負我哉!」[9]
不料,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嘉義地區爆發張丙之亂,賴家家產被洗劫一空[2]:34,雖然賴時輝抵達郡城(今台南)參加童試,名邦彥,但遭逢其繼母逝世,因此返回老家[10]。又因家產被焚毀一空[2]:34,因此賴時輝必須照顧年老力衰的父親,還要輟學幫忙父親耕作,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11]。傳聞當時賴時輝與弟弟賴贊鳳因沒錢購買空心菜[2]:51,而把鑲在桌子上之銅錢挖出使用[2]:34。然而,又碰到連年歲旱[2]:34,催租人逼迫收租人一定要繳出足夠的田租。賴時輝感嘆父親如此勤勞的耕作,不索取任何的田租,卻反而遭到租戶所羞辱,深感務農並非「立身成業之道」,因此棄農從醫,進入「和安藥店」學習中藥之術[12]。
道光十八年(1838年)賴時輝20歲時,賴新喜過世[2]:34。《嘉城賴仁記家譜》紀載,賴新喜曾於逝世5天前告知賴時輝自己即將過世的消息,說道:「我在五天巳刻之後就會與你們訣別,但我們家沒有什麼錢財,將來可能沒辦法辦喪事,希望你向舅舅借一些錢應急。」賴時輝便向自己的舅舅借錢,舅舅捐助他兩串錢、兩疋布,以及一具棺材。賴新喜對賴時輝兄弟嘆道:「我是黃家的佃農,在田地的旁邊,有一塊大石頭橫於岸中,在我死後,一定要將我葬在那裏。」賴新喜死後,墳墓更是在左鄰右舍的協助之下,才得以建造完成[13]。
Remove ads
由於賴時輝之弟賴贊鳳患有蠱病,賴時輝感念其無人照顧,於是先為賴贊鳳迎娶賴黃氏益(1822-1878)[2]:34-35。之後在23歲(1841年)時,開始獨立經營「德和藥店」[14],奔波於福建、浙江等地進行貿易[15]。他在每年秋天,將嘉義名產龍眼親自運送至浙江寧波銷售,與當地商人交換中藥材[2]:35。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迎娶陳賴氏勸[2]:36。相傳賴時輝經營貿易,獲取許多利潤,逐漸引發他人嫉妒,因此有人將其即將運回臺灣的中藥袋全數換成低價的當歸,賴時輝看到中藥袋裏滿是當歸,只能將其堆放在閣樓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嘉義地區爆發戰亂[註 1],地方動盪不安,同時引發大規模的瘟疫,導致當歸價格暴漲,賴時輝因此賺了不少錢[2]:35。
賴時輝在累積一定財富後,感念鄉村地區位處偏僻,並非商業往來區域,因此模仿晏子「小人近市」之典故,移居嘉義縣城之布街(今公明路)[16]。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農曆三月,戴軍首領嚴辨(一作嚴汴)、呂梓等人進攻嘉義縣城,嘉義圍城戰爆發。當時,嘉義城內的糧食逐漸耗盡,富商許山將庫存的龍眼核「磨粉代食」,稱作「太平餅」[2]:43。賴時輝留有一首〈太平餅〉詩,記錄當時景況,收錄於《全臺詩》第伍冊之中[17]:
“ | 血戰三年為守城,糧空矢盡眾心驚。 技窮羅掘終殲敵,核餅香濃致太平。 |
” |
五月,屯兵趕往縣城救援官兵,行至下路頭時被戴軍截殺,傷兵接連入城,賴時輝出藥醫治,並給予其錢財。後屯兵隊隊長親自抵達藥店道謝,贈與其「惠我戎行」之匾[18]。
賴時輝除了醫治傷者之外,還必須在城牆周圍巡邏[2]:43。賴時輝晚歸之時,賴陳氏勸則是徹夜守候,等待其歸來,不敢輕易鬆懈[19]。賴時輝在同治二年(1864年)作有一首詩,題曰〈巡城口占〉,描寫其於夜晚巡城時之心境[2]:43[註 2],與〈太平餅〉一同收錄於《全臺詩》第伍冊之中[20]:
“ | 矢盡糧空日,軍心夜數驚; 秋深宵析冷,殘月照孤城。 爽文終自潰,人力勝天工; 戴逆揮螳臂,堅城未許攻。 |
” |
四月,賴時輝籌設分局,鼓舞莆姜林四十九庄之庄民抵抗戴軍。當時,戴軍駐紮於五穀廟,賴時輝暗中率領義民圍剿戴軍,屢屢燒毀戴軍的營寨,並設計令戴軍自相攻擊,最終斬下十九個頭顱[21]。當時,戴軍勢力強大,官軍屢屢挫敗,賴時輝趕緊連絡上茄苳庄(今臺南市後壁區嘉苳村)以及附近地區,為臺灣鎮總兵林向榮接濟糧餉[22]。林向榮二度前來救援嘉義縣城時大敗敵軍,賴時輝聯絡大溪厝庄(今嘉義市大溪里)、粗溪(今嘉義縣水上鄉粗溪村)、向口(今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巷口)、頂寮(今嘉義縣水上鄉頂寮)、下寮(今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上茄苳(於今台南市後壁區嘉田裏、嘉民里一帶[23]:163)、水窟頭(今嘉義縣水上鄉水頭村)、後仔後(於今台南市白河區內)等地的賴姓族人,以及外溪洲(今嘉義縣水上鄉溪州村)、大窟尾(於今嘉義縣水上鄉內)等地的林姓族人前往援助林向榮軍隊[24]。
五月十一日,臺灣南部爆發強烈地震(1862年台南地震),導致嘉義縣城城墻倒塌,戴軍趁機攻城,賴陳氏勸命令民眾以「蕉袋實土」,塞入城牆的縫隙中[25]。賴時輝也將之塞進城牆所崩塌之處[26],並僱用工人扛「豬枮」上城填補縫隙,又用布袋「烟箱入土」,充當雉堞,每位工人均給予二百文的薪水[27]。後率領義軍作戰,戴軍敗退[26]。七月,賴時輝提議修建城郭,工程甫一竣工,戴軍大股便再度圍攻嘉義縣城。賴時輝鼓勵各境之頭人巡邏城內,後組織「聯義局」,平定地方治安,並擔任該局局長[2]:42-43。
臺灣鎮總兵林向榮後於斗六門駐軍,但全軍覆沒,戴軍勢力日盛。戴軍首領呂梓曾透過公館庄頭人林肯向賴時輝請求,希望他不要繼續在聯義局運作,幫官守城。賴時輝不為所動,反而勸說林肯以及呂梓軍隊的前鋒蕭漏,一同殺害呂梓。但因林肯、蕭漏二人之間有嫌隙,消息因而走漏風聲,蕭漏逃跑,殺害呂梓的想法未能實現[28]。
而後,白杞藔庄(今嘉義縣竹崎鄉白杞村)的數千名義民欲救援嘉義縣城,但敗敵於火燒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富收村),死者23名。賴時輝派人埋葬死者的屍骨,又「備銀二百三十元」,交由陳鴻瀛分發至陣亡士兵的家屬[29]。
賴時輝也在同治三年(1864年)寫了一首詩,題作〈潮春攻城解圍誌感〉,回憶此戰役之往事[2]:43-44,與〈太平餅〉、〈巡城口占〉一同收錄至《全臺詩》第伍冊之中[30]:
“ | 潮春倡亂肆被揭,欲奪諸羅賊焰張; 三載環攻圍始解,一心防禦銳難當。 成城眾志金湯固,破敵群情鐵石強; 團練義民殊死戰,不愁矢盡與無糧。 郡城咫尺若天涯,兵薄援稀敵似豺; 義勇堪嘉錫縣名,目前眾志已成城。 |
” |
待事件平定後,賴時輝受朝廷賞戴藍翎,即用分府之職[5],並「保舉儘先守備」。後報捐同知銜並賞戴藍翎,恭請三代封典[31]。
Remove ads
-
莆姜林四十九庄大路,賴時輝曾在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此路
-
道爺圳糯米橋是由賴時輝與貢生陳熙年合力建造,後於2014年11月14日公告為嘉義市市定古蹟[32]
在事件平定後,官軍嚮導吳志高的麾下部屬開始搶劫居民,賴時輝與當地仕紳黃大章曾「面稟營縣」,要求重懲官兵,並貼出告示,以安定民心,此舉便造成吳志高與賴時輝之間的嫌隙[33]。
而在平和廟後、鐵屎堆(一稱鐵屎墩[34]:99、鐵屁墩[35]:62,於今嘉義市北門圓環東側[35]:62,民權路以南一帶[34]:99)、龍過脉(一作龍過脈,今嘉義市龍山里[34]:136)等處,有許多骨骸暴露在外,賴時輝一再「稟官出示」,但仍然有許多屍骸無人認領,遂自備工資,將無人認領的骸骨逐一收埋。賴時輝為避免男女混葬,因此將骨骸「分葬插標」,分為三處,一共有百餘座墓塚。其將墓園擇址於城南山,命名為「新塚」[36]。
嘉義縣城西門、南門兩城門口各有一座吊橋,但吊橋已損壞多時,賴時輝遂「備資修造」[37]。而朱子公廟前面的道路(即南田古道[32],今宣信街一帶[38])原有一座石橋,但在同治元年(1862年)遭盜賊折斷。賴時輝認為,此道路是莆姜林四十九庄往來嘉義縣城的重要路徑,因此他在同治三年(1864年)自出工資,修造此橋,並在石橋附近另外建造一座小橋,即為「道爺圳糯米橋」[32]。後又鋪石路至草地尾(今嘉義市東區芳安里[34]:147、芳草里[34]:143一帶)[39],並與人合造正音厝橋、番仔溝橋等橋樑[40]。
在戰亂過後,人心未定[2]:70,賴時輝因此修造平和廟、城隍廟、神農廟、龍神廟、武聖廟、崇聖祠、明倫堂、忠烈祠、義民祠、節孝祠等廟宇[41],以安定民心[2]:70。賴時輝認為嘉義孔子廟的舊牆過高,難以消煞,因此將孔子廟的外牆改低,並開窗通氣,自行捐出六百銀元,稟官在案[42]。他也在八掌溪後庄洋「買田一宗」,價銀一百元,年收股一十八石,又租賃五元銀錢,為崙仔頂庄福德爺香祀,每年再出戲金二元,歸爐主收用[43]。而在地藏庵的右畔有一座義墳,備資交由蘇光助建築[44]。同治八年(1869年),與陳熙年、黃大章、白英等人發起重修佛光山圓福寺附近的萬安亭(義士廟、五百三公祠),並共同募資一千六百二十餘圓,作為重修的經費。但募資後,金額尚不足一百七十餘元,後由張高丕捐助此金額[45]:156。
由於嘉義縣義倉(位於今嘉義市公明路與成仁街口附近[35]:62)在嘉義圍城戰時發揮極大的作用,在事件平定後,賴時輝遂與嘉義仕紳陳熙年出資重修義倉[35]:63,又於桃仔尾(今嘉義市東區仁和里中央七彩噴水池一帶[34]:101)建立義倉,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1]:144。後人有詩追憶其功績[35]:63:
“ | 最難逆料是天時,孤立山城救濟遲; 一自義倉提倡後,偶遇災歉不愁飢。 |
” |
Remove ads
在戴潮春事件平定後,臺灣鎮總兵曾元福與臺灣道丁曰健等人於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二十九日上奏朝廷,希望能請獎在戰役中陣亡的兵勇,但此後並無下文[2]:74。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巡視臺灣,賴時輝與嘉義仕紳陳熙年、黃大章、林啟東、賴世英、賴世良、張琮烈等人共同聯署,經由曾擔任嘉義縣知縣,現擔任臺灣縣知縣的白鸞卿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初六日轉呈至沈葆楨,要求為因戴潮春事件而殉難的嘉義義民興建義民祠。稟稱[46]:
竊嘉邑原名諸羅,乾隆年間,林逆滋事,圍困城池,民皆效命,死守危城,後至米盡糧空,析骸易子,終存忠義之心,以待援師。荷蒙皇恩寵錫,賜名嘉義,以為旌表,而志不朽。是誠一字榮褒,甚於華袞也。厥後雖有小醜跳梁,旋撲旋滅,其最甚者,莫如同治元、二兩年彰邑戴逆之變。遍地賊氛,全台震動。嘉邑為中權扼要之區,兩次被圍,歷時八月。嘉以矢絕援窮,即人力之莫措,兼之地震堞頹,複糧餉乏罄空。當此時也,勢如壘卵,合城十六境,心存忠義,議設聯議局,誓以死守。富者損資,貧者出力,日則縋城擊賊,夜則登埤守御。雖至枵腹絕食,猶複負戟從軍。嗟彼境民潘締等,或被殺殞命,或中槍身亡,蕩平後經將陣亡各勇姓名造冊,僉懇轉祥請獎,已蒙前鎮憲曾、道憲丁於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會奏,八月十九日內閣奉上諭,陣亡義首義勇等交部從優議恤,欽此,等因。仰見皇恩浩蕩,第延今多年,未奉部覆。伏思朝廷盛典,無不破格恩施,不蒙詳請優恤於死事地方,由紳民公同捐建義民祠,春秋祭祀,何以慰忠魂於地下、昭激勸於將來?茲欽差大臣渡台巡閱,辦理海防,用特造具各勇姓名清冊,瀝情稟懇,伏乞就近轉詳,咨請建寺祭祀等情,計稟送清冊到縣。據此,查該紳士等稟送陣亡各勇名冊,卑職前署嘉義縣任內均有報案可稽。茲據稟前情,理合備文詳請憲台察核,俯賜轉詳,咨請建祠祭祀,以順輿情,實為公便。除詳欽差大臣、幫辦大臣,為此備由另文同申,伏乞照詳施行,須至申者。
沈葆楨在接到稟文後,將稟文轉呈至朝廷,最後請獎照准。嘉義縣儒學傳集陳熙年、賴時輝、蔡行芳等人「捐資議建」,定於光緒元年(187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嘉義孔廟明倫堂右側動工興建嘉義昭忠祠,嘉義縣知縣雷其達稟稱[47]:
……查同治元年間,戴逆倡亂,嘉邑兩次被圍,官民誓以死守。時有義民潘締等四十四名,力戰捐軀,奉准建祠,敝學立即傳集紳士陳熙年、賴時輝、蔡行芳、黃達瓊、王秉筠、高得宜、陳焜、魏秉淵、潘君壽、陳獻章、李錦春、陳登俊等捐資議建,擇於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興工,建立忠義祠在明倫堂之右,備移查照,等由,准此。並據本城紳士陳熙年、賴時輝、蔡行芳、黃達瓊、王秉筠、高得宜、陳焜、魏秉淵、潘君壽、陳獻章、李錦春、陳登俊等僉稟:議就城內明倫堂之右,建立忠義祠,定於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啟土興工,所用經費,由紳商士庶公捐辦理,等情前來。
Remove ads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賴時輝督辦團練局局務,但因積勞成疾而病倒[48]。精通風水地理的他,曾在臥病之時親自選擇其壽墳[49]。《嘉城賴仁記家譜》一書中清楚的紀載賴時輝自擇的墳墓方位[50]:
公精地理,自擇墳地,豫為經營,洋洋鉅觀。東方來龍,平田起祖,中幹超超,左右護從。南有赤蘭,北有八獎,兩溪隨龍,會於雙廍、舊庄,龍由艮轉壬,到頭轉癸入手,穴座壬向丙,兼子午辛亥辛巳分金,水出丁口……穴收左畔,艮水入堂。堂前一字平案,案外水神灣抱,外水口在庚方,有塚鎖住水口,名土地公溝,會流於溪,三界埔山,環拱為近,案玉枕山,端正遠朝。穴後一宅,栽種竹木檳榔,以遮風煞,為五房公業。
在選擇完畢自己的墓位後,賴時輝趕緊召來自己的三個兒子、病死的二個兒子之媳婦以及一個姪子,當面向賴陳氏勸表達希望將其置產平分為六份,按房鬮分[2]:103。閏五月初一日,嘉義縣知縣張星鍔親自前來探病,忽然聽聞團練局的大旗被暴風折斷的消息,而賴時輝也在不久後病逝[51]。賴時輝病逝後,張星鍔感嘆道:「天不祿善人!」[2]:103
Remove ads
身後
賴時輝死後,因墳墓尚未建造完成的緣故,仍停柩在堂[2]:103。翌年(1885年)賴家宅第發生火災,賴時輝的靈柩也曾遭受波及[2]:103。光緒十三年(1887年)七月十七日申時,始將賴時輝之棺槨安葬於崙仔頂庄,而墳墓於十月落成,共花費七千餘金[2]:103。後人林緝熙在遊覽賴時輝之墓後有感而發,作有一首〈謁賴時輝先生墓〉[2]:103:
“ | 偶為尋春謁墓庭,千秋令德草猶馨; 輝連五桂榮天廩,日映雙墳肅典型。 水繞赤蘭流獨遠,山橫玉枕氣偏靈; 熙朝更見孫枝茂,野老能言側耳聽。 |
” |
光緒十六年(1890年)賴陳氏勸病逝,光緒十九年(1893年)與賴時輝合葬[1]:145。
貢獻
咸豐元年(1851年),賴時輝與林啟宗之子林廷槐在赤蘭溪岸邊建造糖廍,並在該溪上游構築坡道,截水開通水路,將原本的牛車路改築成為大圳(即達源埤),引水灌溉田地,從中抽收水穀。後為避免溪水暴漲,因此將石頭綑綁在岸上,以防水流沖刷,此地遂被附近居民命名為「白石岸」(又名白水岸[35]:63)。咸豐五年(1855年),洪水成災,坡圳被水沖壞,而林庭槐意欲承坐糖廍,賴時輝感念林啟宗的「教讀之恩」,因此將糖廍和埤圳一併交予林廷槐管理,圳務遂廢弛,直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才進行重修[52]。
同治六年(1867年),賴時輝與陳熙年倡捐經費,重興嘉義縣育嬰堂[1]:144。光緒元年(1875年),倡捐三百金,又與黃家合買王家海豐厝庄(今台南市白河區玉豐里[23]:205)、菜公厝庄等處,大租穀年收三百餘石,價銀一千餘元,當作育嬰堂之金費[53]。浙江羅山人陳尚惠[54]:173(字傭士[54]:173,同治年間拔貢生[55],光緒年間渡臺[54]:173)自郡與賴時輝、陳熙年一同共事育嬰堂[54]:173。後人有詩感懷賴時輝之功德[2]:74:
“ | 棄兒燒盡斷頭香,無數豬砧腳下殤。 今日天教逢救主,人間倡設育嬰堂。 |
” |
同治十一年(1872年),賴時輝在崙仔頂公館設立義塾,親自聘請教師,教師費五十元。至甲申年(1884年)瘟疫爆發,此義學遂廢[56]。
賴時輝在同治年間與陳熙年一同於牛稠溪設立義渡。後人有詩吟詠[2]:72:
“ | 當年義渡蹟猶殘,一碣隆隆石骨班。 溪是牛稠逢大水,往來竹筏濟其間。 |
” |
亦有詞〈牛溪〉一篇[2]:72:
“ | 牛溪晚渡,竹筏安全,不愁滅頂,那怕浪滔天,往來人,交通便利。在當時,無老無少,皆謂賴時輝、陳熙年,首倡先,不惜金錢,提供義捐,結此一方善緣。碣石皇然,屹立溪邊,百年來,時世變遷,遺跡化春煙,即此諸羅八景,俚語一篇,藏諸敝篋,留與後人傳。 | ” |
賴時輝也在同治年間以新店尾(今嘉義市中庸里[57])路側(後稱府路巷[1]:144,今嘉義市西區國華街[58])為起點,在道路上鋪設石板[1]:144。此石板路途經下菜園、番仔溝(今嘉義市西區福全里[34]:183)等地,終止於臺灣府大路[1]:144。至臺灣日治時期,道路上仍有零星石板留存[1]:144。
在上茄苳(於今台南市後壁區嘉田村、嘉民村一帶[23]:163)地區附近,有一條「北隙溝」,「為通台南、北要衝,水深莫涉」。地方上的鄉人「或橫木為橋,或架竹而渡」,讓往來此地的旅客相當困擾[59]。光緒元年(1875年),嘉義生員黃瓊華曾在此建造木橋,後仍腐朽不堪[60]。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賴時輝與陳熙年將木橋改建為石橋,希望此橋「庶得貽諸永遠,安固無虞」,故取名為「永安橋」[61][註 3]並立有石碑[註 4],寫道:
「 |
北隙之溝,處嘉邑之西南,距城十有八里,為通台南、北要衝,水深莫涉。在昔村人,或橫木為橋,或架竹而渡,每經霖雨,奔浪漂沒,往來行旅苦之。光緒元年春,黃君瓊華曾備工料,寬造木橋;奈經久朽壞,履險堪虞。年與輝興念及此,不無惻然!因商換木以石,較為穩便。遂合貲力,厥盡經營;惟是兩岸邊界犁鋤易礙,爰立石以昭垂,冀村農而保護。庶得貽諸永遠,安固無虞,乃名其橋曰「永安橋」。是為記。 大清光緒十年孟夏,嘉城內陳熙年、賴時輝同立。
|
」 |
昔時房屋多為木造、竹造,容易失火,賴時輝、陳熙年乃一同合資購買滅火器具,以備不時之需[1]:144。《嘉義縣志稿》紀載其[5]:「每遇火警,則率店員及家人,前往灌救。」另外,賴時輝開設「德和生藥鋪」、「德和熟藥鋪」,給予窮人診治[1]:144[5]。
參見
- 嘉義圍城戰
- 嘉義圍城戰 (第二次)
- 道爺圳糯米橋
- 陳熙年
- 賴世英
- 賴世觀
- 賴雨若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