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色職工國際
历史上的国际工会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赤色職工國際,又稱為赤色工會國際(俄語:Красны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профсоюзов),是共產國際創立的國際工會組織,[註 1][1]主要競爭對手是社會民主黨創辦的主張勞資合作的國際工會聯合會[註 2]。1930年代面對德國法西斯的戰爭威脅,共產國際七大提出各國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後赤色職工國際於1937年解散。
歷史

1920年7月,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季諾維耶夫指示在共產國際二大建立臨時性的國際職工理事會(又譯國際赤色工會聯合會)。[2]其組織委員會包括參加共產國際二大的俄、意、英、法、保加利亞代表。[2]蘇俄工會領導人所羅門·洛佐夫斯基被任命為理事長;英國工會活動家湯·曼與法國的阿爾弗雷德·羅斯默為副理事長。[2]向全世界的工會發布一份聲明,指出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社會民主黨的國際工會聯合會(「阿姆斯特丹國際」)是黃色工會,邀請各工會加入新的國際革命工會組織。[2]這標誌着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運動與社會黨的改良主義分道揚鑣後,國際勞工運動的分裂。[2]
1921年1月9日,共產國際執委會決定在當年五一節召開新的赤色職工國際成立大會,[3]號召世界各國反對「阿姆斯特丹國際」的工會加入赤色職工國際。[3]但這次會議被推遲到當年7月,以便與共產國際三大同步——當時去蘇俄的旅程十分困難與危險。[3]
1921年5月,洛佐夫斯基宣稱已經有1400萬工會成員將歸屬於即將成立的赤色職工國際。[4]季諾維耶夫宣稱阿姆斯特丹國際將是國際資產階級最後的防禦。[4]
社會民主黨的工會運動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保持不屈的鬥爭狀態。1921年5月阿姆斯特丹國際宣布不允許工會組織同時隸屬於兩個工會國際,倘若加入位於莫斯科的政治性工會國際,將被國際工會聯合會開除。[5]
Remove ads
1921年7月3日至19日,在莫斯科召開赤色職工國際的成立大會。全世界380名代表出席,其中有投票權的336人代表了全世界4000萬工會會員中的1700萬。[4]這些與會者並不是志同道合、和諧無間。許多代表持工團主義立場,迴避政治,不參與工會組織,熱衷於直接行動以工人掌控行業與企業。這些代表企圖使赤色職工國際脫離共產國際。[4]
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大比爾」·海伍德等人謀求使赤色職工國際獨立於共產國際。「大比爾」·海伍德被依據美國1917年間諜法判處長刑,棄保潛逃,長期居住在莫斯科。[6]法國與西班牙的代表提出了工團主義的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觀點。[6]最終,工團主義立場在這屆大會上是少數派,大會批准了湯·曼與Rosmer提出的議案:在赤色職工國際與共產國際之間保持最密切的可能聯繫,組織之間的聯合任務,在各國的赤色工聯與共產黨之間保持真實且親密的革命團結。[7]
赤色職工國際的策略是創建最好最有覺悟的工人的工會,同時繼續保持在已有工會中的勢力以「革命化」它們。[8][8]想要加入赤色職工國際的工會組織必須與黃色的阿姆斯特丹國際決裂。[9]在已有的工會中的激進工人應設法使整個組織脫離阿姆斯特丹轉投莫斯科。
赤色職工國際建立了國際宣傳委員會(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Committees,IPCs)作為激進工會與已有工會中有組織的激進少數派的按行業部門的聯合。[10][11]到1921年8月,已有14個國際宣傳委員會建立起來。[12]
阿姆斯特丹國際開始驅逐那些支持赤色職工國際的工會,例如1921年10月荷蘭運輸工人聯合會(Dutch Transport Workers' Federation)被驅逐。[13]各國工會也開始驅逐那些激進的異議分子。[13]
赤色職工國際第2次代表大會1922年11月1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與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同時舉行。
這次大會用了很多時間討論共產國際最近提出的針對工運的統一戰線政策。[14]響應1922年4月共產國際、第二國際、第二個半國際在柏林舉行會議(史稱「三個國際柏林會議」),反對資本進攻的「共同行動」(指同時召開的熱那亞會議),進而召開國際工人代表會議,創建統一戰線。[14]改變了共產國際成立以來對社會民主黨全面排斥,禁止上層往來,不允許聯合行動的關門主義政策。5月24日,共產國際在《告各國工人書》中,舉起了「建立自下而上的統一戰線」的旗幟。共產國際「三大」確立「爭取群眾大多數」的方針,到工人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洛佐夫斯基在赤色職工國際二大上提出舉行與阿姆斯特丹工會國際、其他獨立工會組織的國際會議。
1922年12月,赤色職工國際與阿姆斯特丹工會國際在海牙舉行會談。但以失敗告終。[15]
1923年1月共產國際、赤色職工國際聯合號召創建「反法西斯行動委員會」。同年3月,克拉拉·蔡特金在柏林建立反法西斯行動委員會[16],並在法蘭克福公開舉行國際會議,邀請第二國際與阿姆斯特丹工會國際出席。但僅有極少的社會民主黨人士與會。[16]會議認為凡爾賽和約及相關的法國佔領魯爾區導致德國人極為沉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賠款,這將導致復仇主義的泛濫。[16] 但沒有得到第二國際與工會領導人的響應。
洛佐夫斯基在1923年4月的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派)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報告,赤色職工國際代表了1300萬工人,而阿姆斯特丹國際有1400—1500萬成員。[17]至少一位嚴肅的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數字「可能被誇大了」[17]。
Remove ads

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閉幕後,立即於1924年7月8日召開赤色職工國際三大。70名赤色職工國際代表成為共產國際五大的不具有投票權的諮詢代表。[18]
1928年2月,共產國際第九次執委擴大會議召開,通過了《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對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黨後,中國革命的形勢、性質和總的策略方針,做了基本符合事實的分析。隨後,1928年3月18日至4月3日,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來自50多個國家的60多個工會代表團共500多人出席會議。大會通過了《中國職工運動的行動大綱》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職工運動》決議案。指出:「中國革命工會的基本任務是無產階級團結在他的組織周圍」「革命工會必須站在經濟鬥爭的前方」,反對強迫罷工,應該參加到反動黃色工會的群眾中去活動,對反對黃色工會的領袖不宜採取個人恐怖的方法。糾正了當時中國工運中盛行的強迫罷工、個人恐怖、輕視經濟鬥爭、拒絕到黃色工會的群眾中開展工作等盲動主義與關門主義問題。蘇兆征與鄧中夏當選為赤色職工國際執行局委員。
1930年8月15日至27日,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出席會議的有56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500多人。赤色職工國際負責人洛佐夫斯基在會上作報告。大會通過了《中國革命職工運動的決議案》《赤色職工國際擁護者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務》。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五屆赤色職工國際執行局。劉少奇當選為執行局委員,會後留在赤色職工國際工作。
「赤色職工國際」根據當時德國職工運動的經驗,要求各國在「黃色工會」裏面搞赤色反對派,變「黃色工會」為「赤色工會」。而劉少奇認為:中國情況與德國不同,「黃色工會」力量強大且合法存在,赤色工運分子在白色恐怖下力量弱小且不能合法存在,在「黃色工會」裏面搞赤色反對派不現實,也不可能。劉少奇主張「赤色工會」的會員可以加入「黃色工會」,利用「黃色工會」的合法存在來進行工作,廣交朋友,爭取「黃色工會」中的下層工人群眾。
1935年7月的共產國際七大,提出在各國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結束了過去「左」傾的關門主義路線。各國工會作為群眾團體特別需要團結儘可能廣泛的基層勞工。在此背景下,赤色職工國際於1938年2月正式解散。
赤色職工國際在東方與中國
阿姆斯特丹工會國際並不重視東方國家的工會運動。而赤色職工國際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在這些地方的工運。1920年冬,職工國際理事會派遣斯穆爾斯基在赤塔設立了遠東分部,給中、日、朝等國工會郵寄出版物,宣傳十月革命與國際工人運動的經驗。早在赤色職工國際創立大會召開前,1921年6月3日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處(Comintern's Eastern Bureau,位於伊爾庫茨克)代表尼科爾斯基(當時譯作「李克諾斯基」、「尼柯爾斯基」、尼科羅夫斯基)同時受在赤塔的職工國際理事會遠東分部派遣,到中國上海開展工作,指導中國共產黨建黨。在中共一大,尼科爾斯基向大會宣布了共產國際遠東局成立的情況和赤色職工國際即將成立的消息,並介紹了俄國革命後的情況;建議將這次大會的情況向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處拍電報,告知大會的進程。根據尼科爾斯基的建議,中共一大「決定打電報給伊爾庫茨克,告訴他們代表大會的進程」。1921年8月初尼科爾斯基指導創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註 3]1921年10月13日,斯穆爾斯基寫信給赤色職工國際執行局:由於中國建立了勞動組合書記部,「我們已經決定停止自己的工作,並把手頭的工作和聯繫交給書記部」。[19]
1922年2月,赤色職工國際在莫斯科設置了針對東方國家的機構由布法羅藥劑師Boris Reinstein、保加利亞裔美籍國際產業工人聯合會成員George Andreychine、以及H. Eiduss.[20]領導。
1922年5月4日,赤色職工國際為中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發表了《告中國工人書》。
十月革命在中國獲得了很大影響,在1924年蘇聯與中國北洋政府達成了中東路協定後這一威望達到高點。[21] 中國的工人運動以鐵路工人與海員為先鋒,在莫斯科的支持下發展起來。[22]
1925年5月初召開的中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決定,新成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加入赤色職工國際,並擁護它的一切政策。1925年的五卅運動,使得中國的工人運動與反帝大革命吸引了共產國際的矚目。[23] [24]
1927年5月20日在漢口召開「泛太平洋勞動大會」(也稱作「第二次太平洋勞動會議」)。除赤色職工國際總書記洛佐夫斯基親自出席主持,各國代表有日本六人,朝鮮一人,法國一人,蘇聯五人,中國十五人,美國二人,英國一人,爪哇一人。共開會七日,五月二十六日閉幕。決定設立太平洋職工書記處作為赤色職工國際亞洲太平洋地區協調中心。[25]
張太雷作為中共代表出席了赤色職工國際一大。
京漢鐵路工會派王俊、香港海員工會代表張國基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26]
中共派遣彭述之、姚佐唐、王荷波等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
中共、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出以蘇兆征為團長、李震瀛為秘書長,鄧中夏、向中發、何務光、張元鈺、趙武、陳國梁等15人的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其中鄧中夏未及與會。博古以工作人員身份與會。
中共中央委派劉少奇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團團長,黃平、楊尚昆、陰凱卿、戴重遠、歐陽立安、殷鑑、陳郁、梁廣、蔡樹藩、馬輝之、楊漢生等24人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30年6月初從上海乘船出發,途經大連、哈爾濱、海參崴轉火車7月份才到達莫斯科。[27][28]
人事與機構設置
赤色職工國際書記處成員包括:西班牙人安德烈斯·寧,蘇聯工會活動家米哈伊爾·帕夫洛維奇·托姆斯基,以及赤色職工國際總書記所羅門·洛佐夫斯基。
赤色職工國際的領導機關是中央理事會和理事會執行局,設在莫斯科。赤色職工國際還設置了4個海外局:
- 中歐局,設在倫敦;
- 拉丁局,設在巴黎;
- 巴爾幹局,設在保加利亞;
- 英國局,設在倫敦。
出版物
- G. Zinoviev,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e to the IWW: An Appeal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e at Mosco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oreword by Tom Glynn. Melbourne: Proletarian Publishing Association, October 1920.
- Constitution of the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ur Unions: Adopted at the First World Congress Held in Moscow, July 1921. London: British Bureau,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ur Unions, 1921.
- J.T. Murphy, The 'Reds' in Congress: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First World Congress of the Red International of Trade and Industrial Unions. London: British Bureau,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ur Unions, 1921.
- Tom Mann, Russia in 1921. British Bureau,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ur Unions, 1921.
- Resolutions and Decision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volutionary Trade and Industrial Unions. n.c. [Chicago]: Voice of Labor, 1921.
- "Constitution of the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r Unions, as of 2nd World Congress — Nov. 19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bor Herald Library no. 6. Chicago: Trade Union Educational League, 1923.
- Resolutions and Decisions of the Second World Congress of the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r Unions: Moscow — November 19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icago: Trade Union Educational League, 1923.
- Resolutions and Decisions, RILU, 1923: Resolution on the Report of the Executive Bureau. n.c.: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r Unions. Executive Bureau, n.d. [1923?].
- M. Tomsky, The Trade Unions,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Extracts of Speeches by Comrade Tomsky at the III Session of the Profintern on June 29, 1923, and... Moscow: Commission for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Central Council of Trade Unions of the USSR, 1927.
- A. Lozovsky, What is the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r Un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d International of Labor Unions, 1927.
- Problems of Strike Strategy: Deci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ike Strategy, held in Strassburg, Germany, January 19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Workers Library Publishers, 1929.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