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路易絲·米歇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易丝·米歇尔
Remove ads

路易絲·米歇爾(法語:Louise Michel法語發音:[lwiz miʃɛl] ,1830年5月29日—1905年1月9日),法國無政府主義者,同時也是巴黎公社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個舉起黑色的旗幟的人,並使這種做法在無政府主義運動當中傳播開來。路易絲·米歇爾現在仍然是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無政府主義者。

快速預覽 路易絲·米歇爾, 出生 ...

生平

青少年時期

路易絲·米歇爾於1830年5月29日出生於上馬恩的弗龍庫爾城堡(Château de Vroncourt),有時被稱為克萊門斯·路易絲·米歇爾(Clémence Louise Michel),是女傭瑪麗·安妮·米歇爾(Marie Anne Michel)和一位不明父親的親生女兒,可能是城堡領主洛朗·德馬伊斯(Laurent Demahis)的孩子。出生後,洛朗·德馬伊斯離開了城堡,而路易絲在那裏長大,依靠她的母親,在洛朗·德馬伊斯父母的家庭中,她稱他們為祖父母。直到20歲,路易絲一直以祖父埃蒂安·夏爾·德馬伊斯(1762-1845)的名字命名,他在舊政權時期是巴黎高等法院的律師,是17世紀穿袍貴族(馬伊斯)家族的後裔。家族給了露易絲一種古典文化的品味,其中啟蒙運動的遺產佔主導地位,尤其是伏爾泰讓-雅克·盧梭;她受過良好的教育,受過自由教育,似乎很快樂,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利他主義的氣質。[1]

1850年,德馬伊斯祖父母的去世標誌着她不再屬於富裕社會。路易絲和她的母親帶着一點錢離開了由 洛朗·德馬伊斯的遺孀和合法子女出售的弗龍庫爾城堡。在此之前,路易絲在弗龍庫爾被稱為德馬伊 斯小姐,她不得不放棄這個姓氏,以她母親的姓氏米歇爾命名。

從1851年起,她繼續在上馬恩省肖蒙學習,在那裏她獲得了「副教師」職業的能力證書。 1852年9月,22歲的她拒絕向拿破崙三世宣誓,這是成為一名教師所必需的,她在歐德隆庫爾創建了一所免費學校,在前往巴黎之前,她在那裏任教了一年。1854年底,她在克萊夫蒙開辦了一所學校,並在那裏任教了一年。[2]1855年,她在米利埃開了另一所學校。[2]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在巴黎

1856年,時年26歲的路易絲離開上馬恩省前往巴黎,開始了一段緊張的教學活動、文學嘗試和戰鬥訓練時期。

在接下來的15年裏,她熱情地繼續她的教學活動。抵達後,她在第十區的水城堡街(rue du Château-d'Eau)找到了一個半情人的位置,在沃利耶夫人的養老金中,她與她保持着准孝順的關係。[3]1865年,她在克羅伊街5號開設了一家走讀學校,1868年在烏多街24號開設了另一個學校。[2]

為了準備業士文憑考試,她參加了由共和黨人朱爾·法夫爾(Jules Favre)和歐仁·佩爾唐(Eugène Pelletan)領導的上弗勒街的大眾教育課程,這拓寬了她的政治視野。此外,她以筆名安灼拉寫詩,1862年成為詩人聯盟的成員,如果時間允許,她可能會喜歡靠筆生活。她從1850年開始與當時最著名和最受尊敬的作家和共和黨人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通信,並向他發送了一些詩歌。路易絲完全被迷住了。第二帝國垮台後,她看望了返回巴黎的雨果。1871年1月,他為她進行了干預,在他的詩《Viro Major》將她描繪成「黑暗的猶太人朱迪特」和「羅馬人阿麗亞」,是一位具有特殊和悲慘命運的女性,並在她被驅逐出境期間為她辯護。他們的通信一直持續到1879年。

在帝國末期,她逐漸被引入革命圈子,會見了朱爾·瓦萊斯、歐仁·瓦爾蘭、拉烏爾·里戈和埃米爾·厄德,並為反對派報紙《人民的呼喊》撰稿。1869年,她擔任民主道德化協會秘書,該協會旨在幫助女工。當時,路易絲·米歇爾是布朗基主義者,即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創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共和運動的追隨者[3]

1870年8月,40歲的她在普法戰爭中抗議逮捕布朗基主義者厄德和布里多。9月,第二帝國垮台後,她參加了巴黎十八區公民警戒委員會,並於11月1日當選為主席;她遇到了瑪麗·費雷[3]的兄弟泰奧菲勒·費雷[2],她熱情地愛上了他。在被圍困的巴黎,她為學生們創建了一個食堂。

Thumb
身着軍裝的路易絲·米歇爾

1871年1月,當創建革命公社的示威活動開始時,路易絲·米歇爾與波勒·明克、安娜·雅克拉爾和索菲·普瓦里耶一起積極參加蒙馬特警戒委員會。根據一個著名的軼事,1871年1月22日,她穿着國民警衛隊的服裝,在一次被維諾將軍血腥鎮壓的示威中向市政廳開火[2]。作為宣傳家、蒙馬特第61營警衛、救護車司機和戰鬥人員,她還領導聖伯納德堂的革命俱樂部[3]。3月17日和18日,她積極參與了蒙馬特山國民警衛隊的槍支事件[2]。這是一場令人震驚的示威:婦女、兒童、聯邦衛隊包圍着與這一歡樂和平的人群友好相處的士兵。她會見了蒙馬特市長喬治·克列孟梭,他試圖進行調解。路易絲·米歇爾作為當時無政府主義者最激進的革命派的一員,她認為有必要繼續對凡爾賽宮發動攻勢,以解散阿道夫·梯也爾的政府,當時該政府幾乎沒有軍隊。她甚至自願獨自前往凡爾賽宮並殺死梯也爾,但項目中止了。

1871年4月至5月,在凡爾賽對公社的襲擊中,她參加了克拉馬爾、伊西萊穆利諾和訥伊的戰鬥[2]。她是蒙馬特第61行軍營的一員,還擔任救護車司機[4]:36。4月10日的《官方公報》提到了她的勇敢[4]:36。在5月流血周里,她參加了蒙馬特公墓的巷戰,然後在克里尼昂庫爾的路障上[4]:36。5月24日,為了釋放母親,她投降了[4]:36。路易絲·米歇爾被關押在凡爾賽附近的薩托里營地,然後被關押在凡爾賽的尚蒂耶監獄,從6月15日起,被關押在凡爾賽監獄[4]:36。然後,她參加了處決,並看到她的朋友們死去,其中包括她的朋友泰奧菲勒·費雷(與公社前戰爭部長路易斯·羅塞爾(Louis Rossel)一起被處決),她向他朗誦了一首告別詩:紅康乃馨。

6月28日,她第一次受到戰爭委員會的審訊。路易絲·米歇爾在法官面前說:

我向你們要求的是薩托里的柱子,我們的兄弟們已經倒下了;我必須遠離社會。我們告訴你去做。嗯,我們是對的。因為今天似乎每一顆為自由而跳動的心都有權得到一點鉛(子彈),所以我要求自己的份額![4]:11

她承認被指控的罪行,並在法庭上要求死刑(「如果你不是懦夫,就殺了我」),而大多數被告試圖通過儘量辯解他們的行為來挽救自己的生命[4]:11。第二天,她登上了所有報紙的頭版[4]:11。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將一首名為《Viro Major》的詩獻給了她,這首詩將在她的後半生發揮重要作用。[4]:11

路易絲·米歇爾致力於婦女參與戰鬥的權利,她是暴力反女權主義攻擊的目標,這些攻擊將她描述為歇斯底里、危險甚至可怕的「第三性」。儘管她沒有被判犯有縱火罪,但她經常與媒體諷刺的石油婦女聯繫在一起,人們指責她們想把巴黎化為灰燼。

9月19日,她被轉移到阿拉斯監獄,並於11月13日寫信給福萊神父。她於11月29日返回凡爾賽,12月16日被戰爭委員會判處終身驅逐出境。她拒絕上訴,於1871年12月21日被轉移到歐貝里沃的修道院,並一直呆到1873年8月24日。當時凡爾賽媒體稱她為「嗜血狼」或「好路易絲」。她也被稱為「新泰魯瓦涅(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權活動家)」,或「革命的奉獻者」。

Remove ads

流放

Thumb
露易絲·米歇爾在努美阿

1873年8月9日[5],路易絲·米歇爾在聖馬丹德雷登上弗吉尼亞號船,被驅逐到新喀里多尼亞[2],12月8日,經過四個月的旅行,她抵達該島,並於12月13日在迪科半島登陸[5]。在船上,她遇到了著名的辯論家亨利·羅什福爾(Henri Rochefort)和納塔莉·勒梅爾(Nathalie Lemel),她也是公社的偉大倡導者;毫無疑問,正是通過與後者的接觸,路易絲·米歇爾成為了一名無政府主義者。她在新喀里多尼亞呆了七年,拒絕接受非人道的統治方式[3]或個人恩典。[6]

她創辦了《新喀里多尼亞小布告報》。她學習了卡納克語,並將卡納克人的許多創始神話翻譯成詩意的語言,包括一個關於洪水的神話。1885年,她出版了《Légendes et chansons de gestes canaques》。她對卡納克語感興趣,在尋找一種通用語言,即比斯拉馬語皮欽語的過程中[6],她試圖教育土著卡納克人,與其他一些贊同鎮壓的公社社員不同,她在1878年的土著起義中為他們辯護。[6]第二年,她獲得了在努美阿定居的許可,恢復了教師的職業,首先是被驅逐者(特別是來新喀里多尼亞的阿爾及利亞人)的子女、監護人,然後是女校。她在周日指導成年卡納克人,發明適合他們概念和經驗的教學法。她收集和飼養了許多動物,通過對植物學的熱情進行研究。

根據1879年5月8日的決定,她的刑期被減為簡單驅逐出境,從1879年6月3日起減為10年流放,1879年12月16日的決定免除了剩餘刑期[5]。路易絲·米歇爾受益於1880年7月11日眾議院投票通過的公社社員大赦

克列孟梭非常欽佩米歇爾,在她被驅逐出境期間繼續寫信給她,並向她發出了授權書。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返回法國和晚年

Thumb
1880年米歇爾返回法國

1880年11月9日,她在迪耶普港(亨利四世碼頭附近的紀念牌匾)下船後返回巴黎,受到人群的熱烈歡迎,人群高喊「路易絲·米歇爾萬歲!公社萬歲!打倒兇手!」。在巴黎,近10,000人來到聖拉扎爾火車站為她歡呼。回歸後,她恢復了不知疲倦的好戰活動,發表了許多演講,並在政治會議上發言。回國兩個月後,她開始以連續的形式出版她的書《La Misère》,這本書非常成功。[7]

她此後一直堅持無政府主義運動,直到去世。1882年3月18日,在巴黎的一次會議上,路易絲·米歇爾希望脫離專制和議會社會主義者,明確表示支持無政府主義者(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採用黑旗:「不再有紅旗沾滿我們士兵的鮮血。我將舉着黑旗,哀悼我們的死者和幻想。」

1883年,米歇爾成為當時完全由路易斯·迪普拉(Louis Duprat)和埃米爾·普熱(Émile Pouget) 組成的無政府主義裁縫工會縫衣針的第一任秘書,該工會在她的領導下向所有職業開放[8]。1883年3月,米歇爾和迪普拉參加了《無政府主義復仇報》(La Vengeance Anarchiste),這是一份支持行動宣傳的報紙。[8]三天後,1883年2月9日,她與埃米爾·普熱一起在榮軍院廣場(Les Invalides)舉行了一場以「失業者」名義的示威,示威迅速升級為搶劫三家麵包店[2],並與警察發生衝突。路易絲·米歇爾幾周後向當局自首,1883年6月因「煽動搶劫」被判處六年監禁和十年高級警察監視。在克列孟梭的干預下,她在三個月後獲釋,再次見到了將要去世的母親。然而在8月,她再次被監禁四個月,因為她與茹爾·蓋得保羅·拉法格和艾蒂安·敍西尼一起為德卡茲維爾的未成年人發表了演講。她拒絕上訴,最終在11月減刑後獲釋。[2]

在此期間,米歇爾與無政府主義報紙《世界革命報》(La Réevolution Cosmopolite)合作,該報由夏爾·馬拉托(Charles Malato)和萊昂·奧爾蒂斯(Léon Ortiz)創辦,後者是當時的非法無政府主義激進分子。

1887年1月,路易絲·米歇爾在巴蒂尼奧勒黑豹集團(Panthère des Batignolles group)在黑滾球大廳組織的會議上發言,為該集團成員克萊蒙·迪瓦勒(Clément Duval)辯護。事實上,迪瓦勒在一次入室盜竊後被判處死刑,隨後打傷了一名警察。她認為他的行為是「一場將重複數千次的社會戰爭」。她呼籲在羅蓋特廣場示威,高喊「無政府狀態萬歲!」。她公開反對死刑,以回應她的朋友迪瓦勒剛剛被判處的死刑。[9]

Thumb
1888年路易絲·米歇爾遭襲

1888年1月22日,她下午在勒阿弗爾加伊特劇院發表演講後,晚上在愛麗舍宮大廳遭到「舒昂黨人」皮埃爾·呂卡的襲擊,他向她開了兩槍。雖然頭部受傷,她拒絕對襲擊者提出控訴。[9]其中一顆子彈劃傷了她的耳垂,另一顆落在她的頭骨里,無法被提取出來,這顆子彈一直留在體內直到17年後路易絲·米歇爾去世。[4]:102

1888年8月9日,她與夏爾·馬拉托(Charles Malato)一起參加了一次土木工人罷工會議,約瑟夫·托特利耶(Joseph Tortelier)在400人面前發言:

只有通過總罷工,工人才能創造一個沒有暴君的新社會。

1890年4月,路易絲·米歇爾在聖埃蒂安發表演講後被捕,並參加了一次導致維埃納省暴力抗議的會議。一個月後,她拒絕了臨時釋放,因為她的同案被告仍在監獄中。她打破了牢房裏的一切,一位醫生要求將她拘留為「瘋子」。政府害怕媒體的敵意,對此表示反對。時年60歲,她最終獲釋,於6月4日離開維埃納省前往巴黎[2]。7月,米歇爾逃往倫敦,在那裏她開辦了一所自由主義學校。1895年11月13日返回巴黎,她在聖拉扎爾火車站受到同情。作為一個堅定的反軍國主義者,她只是溫和地參與了德雷福斯事件引發的騷動——她想保護「兄弟」亨利·羅什福爾,他是一位反猶太主義和堅定的反德雷福斯辯論家。

在襲擊時代開始時,路易絲·米歇爾支持拉瓦紹爾英語Ravachol(Ravachol),並參與紀念他,並支持暴動無政府主義或行動宣傳,寫在《今天或明天》專欄中。[10]:141-144

Thumb
1904年的路易絲

在她生命的最後十年中,路易絲·米歇爾成為了一位偉大的革命和無政府主義人物,儘管她很累,但她在巴黎和各省多次演講,並伴隨着激進行動;或者,她和朋友一起去倫敦。1895年,她與塞巴斯蒂安·富爾共同創辦了《自由報》[9]。1896年7月27日,她出席了在倫敦舉行的國際社會主義工人大會和工人工會大會[2]。她與埃里科·馬拉泰斯塔一起參加了蘇豪區夏洛特街的無政府主義圈子,在那裏她遇到了桑特·費里尼,並參加了1902年5月對間諜真納羅·魯比諾的審判。[11]:99-102

1904年10月至12月,74歲的路易絲·米歇爾與埃內斯特·吉羅(Ernest Girault)一起前往阿爾及利亞進行巡迴演講。

在阿爾卑斯山區進行了一系列講座後,她在錫斯特龍感冒,這加劇了她多年來遭受的慢性支氣管炎土倫的貝爾特洛醫生認為他的病情令人震驚,馬賽的迪富爾醫生得出結論,她患有肺炎。她於1905年1月9日在馬賽迪戈米耶大道綠洲酒店去世。她的遺體被帶回首都,葬禮於1月22日上午在巴黎吸引了數千人。她被安葬在勒瓦盧瓦-佩雷公墓。

Remove ads

理念

女權主義

她被認為是女權主義的先驅,在回憶錄中寫道:

婦女問題,特別是在目前,與人類問題密不可分。

最重要的是,婦女是被壓碎和出售的人類牲畜,然後是:

我們(女性)在人類中的地位不應該乞求,而應該拿回。

路易絲·米歇爾是私生女,父親身份不確定,可能是一個小貴族成員,對她的私生活知之甚少。被保羅·魏爾倫(或克洛維·于格)暱稱為「紅色處女」,因為她與維克多·雨果的親密關係,她與泰奧菲勒·費雷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她與波勒·明克(Paule Minck)和納塔莉·萊梅爾(Nathalie Lemel)的女性伴侶關係,她與夏洛特·沃維爾(Charlotte Vauvelle)的長期關係,她在臨終前稱夏洛特為「15年的伴侶」。在她的葬禮上,是自由主義者和女權主義者塞維麗娜(Séverine)甚至在她的靈性中發表了悼詞。「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我們很容易想像同性戀關係,但路易絲·米歇爾的行為經常受到批評,被稱為清教徒。」[12]

她在男女關係方面的立場是眾所周知的:

如果男女性別平等得到承認,這將是人類愚蠢的一個臭名昭著的突破。與此同時,正如老莫里哀所說,女人仍然是男人的湯。強烈的性行為下降到恭維對方,稱之為美麗的性行為。我們已經為這股力量伸張正義很久了,我們是相當多的起義分子。[……]不理解我們更多地關注性別而不是膚色。[……]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有一種性別的智力會萎縮。[13]

關於賣淫,她的話毫不含糊:

妓院老闆之間有婦女交換,就像農民之間有馬或牛交換一樣;它們是牛群,人畜是收入最高的。[……]如果在歐洲各地進行貿易的婦女市場的大商人都在一根繩子的末端,我不會去切斷它。[……]難道沒有市場,在街上,在行人路上的攤位上,人們美麗的女兒被賣,而富人的女兒則被賣為嫁妝嗎?一個,帶走任何想要的人;另一個,我們給任何我們想要的人。賣淫是一樣的[……]奴隸無產者,奴隸是無產者的妻子。[13]

關於她自己的私生活,她被暱稱為「紅色處女」,因為她實際上是一個自由主義者,是婚姻制度的捍衛者,生活中沒有已知的男人,也沒有肉體關係,但與人格的關係模稜兩可,尤其是泰奧菲勒·費雷。她作為清教徒般的無政府主義者、堅定和解放的婦女或多或少自願缺乏性行為或自願的女同性戀關係,與泰奧菲勒的妹妹瑪麗·費雷和其他人等戰鬥夥伴建立了模糊的精神聯繫,這一問題被提出,並被用作批評她的理由,因為她的外表被認為是男性化或難看的,這可能導致她隱藏起來,但仍然是一個辯論的主題,沒有任何證據。也許這是一種同性戀或浪漫的關係,可以從當代的角度想像出一個致力於無政府主義、清教徒和女權主義鬥爭的女性,以及開放的友誼和對社群的開放。

Remove ads

捍衛動物權利

路易絲·米歇爾與她之前的其他無政府主義思想家以及基督徒和宗教人士一樣,捍衛動物權利。她「批評那些對比自己弱的動物進行報復的被壓迫者」,並斷言:「人對野獸越兇猛,他就越能爬到統治他的人面前。」[14]她支持埃利澤·雷克呂斯的思想,認為每一個動物個體「都是一個敏感和痛苦的個體,[…]在自己和為自己」。[14]她在回憶錄中描述了她「對動物施加酷刑的恐懼」,作為她「反抗強者」的情感和智力起點,無論強者的權威和暴力是針對人類還是動物。1886年,她寫了《對動物的殘酷》,因此是第一批(儘管她堅持譴責暴力、不穩定和受壓迫的農民對動物施加的各種特殊統治)「將人類剝削與動物剝削進行比較」的人之一。

共濟會

在他的葬禮上,許多演講者發言,其中包括屬於「偉大的象徵性蘇格蘭混合和維護分會」的受人尊敬的「世界兄弟會」[3]共濟會分會會長。根據讓·邁特龍的說法,雖然棺材上放置了共濟會徽章,葬禮組織者指出路易絲·米歇爾不屬於任何分會。[3]

事實上,1904年7月20日,在馬德萊娜·佩爾蒂埃(Madeleine Pelletier)的提議下(根據弗朗索瓦·埃凱(Françoise Hecque)的說法,她「聲稱有幸將路易絲·米歇爾帶到共濟會」),路易絲·米歇爾被邀請到「世界兄弟會」小屋舉行招待會。在這次會議上,她被增選,因為分會會員對她默許他們的會員提議感到榮幸。正如安德烈·孔布(AndréCombes)所做的那樣,這一日期不應與他幾周後的入會日期混淆:1904年9月13日,在同一遵從的三號「社會哲學」分會,這是一個接納女性的分會。她與夏洛特·沃維爾(自1895年以來的朋友和伴侶)和亨利·雅各布(Henri Jacob)同時發起。1904年9月14日,在入會的第二天,路易絲·米歇爾在同樣遵從的「狄德羅」分會前舉行了一次會議,主題是「女人和共濟會」,會議開始時說:「如果我知道混合分會的存在,我早就加入了,但我相信,要進入共濟會環境,你必須是一個男人。」。她還說:「權力使人麻木;因此,我們不應該在男女之間征服和剝奪它,而是根據共濟會的美麗格言,通過使社會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和兄弟般的大家庭,將其從社會中消除。關於巴黎公社:「公社的人個人精力充沛,非常有價值。但作為公社的成員,他們沒有完成任務。」她的話被大分會的《公告》所報道。[15]:129

作品

路易絲·米歇爾的回憶錄比她的詩歌小說更有趣。當她不嘗試寫小說時,她似乎更舒服。這就是他的作品今天應該被解讀的方式:作為一個關鍵時期的第一手證據。

以舊偏見的名義,人們仍然同意,活動家不能是作家或藝術家:一個人會是一個或另一個,但不是兩個……一切都發生在雕像堵塞、施加慣性、抑制路易絲·米歇爾生動部分的認識的情況下。[16]:6

Thumb
1880年出版的《La Misère》封面

生前作品

  • Le Livre du jour de l』an : historiettes, contes et légendes pour les enfants, Paris, 1872
  • Légendes et chansons de gestes canaques, Nouméa, 1875
  • Louise Michel devant le 6e conseil de guerre : son arrestation par elle-même, dans une lettre au citoyen Paysant, Paris, 1880
  • Le Gars Yvon, légende bretonne, Paris, 1882
  • Louise Michel和Louis Winter (Adolphe Grippa), Nadine, Drame joué aux Bouffes du Nord le 29 avril 1882
  • Louise Michel和Jean Guêtré, Les Méprisés, grand roman de mœurs parisiennes, Paris, 1882
  • Louise Michel撰寫第二部分, Jean Guêtré撰寫第一部分, La Misère, Paris, 1882
  • Ligue internationale des femmes révolutionnaires, Appel à une réunion, Paris, 1882
  • Louise Michel和Jean Winter (Adolphe Grippa), Le Bâtard impérial, Paris, 1883
  • Défense de Louise Michel, Bordeaux, 1883
  • Louise Michel和Adolphe Grippa, La Fille du peuple, Paris, 1883
  • Contes et légendes, Paris, 1884
  • Légendes et chants de gestes canaques, 1885
  • Les Microbes humains, Paris, 1886
  • Mémoires tome I, Paris, 1886
  • L』Ère nouvelle, pensée dernière, souvenirs de Calédonie (chant des captifs), Paris, 1887
  • Les Crimes de l』époque : nouvelles inédites, Paris, 1888
  • Lectures encyclopédiques par cycles attractifs, Paris, 1888
  • Le Coq rouge, Drame joué aux Batignolles le 19 mai 1888
  • Le Monde nouveau, Paris, 1888
  • Le Claque-dents, Paris, 1890
  • Prise de possession, Saint-Denis, 1890
  • Aujourd'hui ou demain, Paris, L'En-dehors, 17 juillet 1892
  • À travers la vie, Poésies, Paris, 1894
  • La Commune, Histoire et souvenirs, Paris, 1898
  • Le Rêve (dans un ouvrage de Constant Martin), Paris, 1898
Remove ads

身後出版

  • Avant la Commune vol. I, Laurent Tailhade序, Alfortville, Librairie internationaliste, 1905
  • Louise Michel et Émile Gautier, Les Paysans, Paris
  • Je vous écris de ma nuit, correspondance générale : édition établie par Xavière Gauthier, Édition de Paris-Max Chaleil, 1999
  • Histoire de ma vie : texte établi et présenté par Xavière Gauthier, Lyon,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yon, 2000, 180頁 (ISBN 2-7297-0648-8)
  • Lettres à Victor Hugo lues par Anouk Grinberg, cédérom, Frémeaux, 2008
  • Le Livre du bagne, précédé de Lueurs dans l』ombre, plus d』idiots, plus de fous et du livre d』Hermann,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yon, 2001, 200頁 (ISBN 2-7297-0662-3)
  • Lettres d'Auberive, Xavière Gauthier序注, Abbaye d'Auberive - L'Œuf sauvage, 2005
  • Légendes et chansons de gestes canaques (1875), 以及Légendes et chants de gestes canaques (1885) 和 Civilisation,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yon, 2006, 238頁 (ISBN 2-7297-0746-8)
  • La Misère, 關於Louise Michel和Marguerite Tinayre的小說,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yon, 2006, 1,203頁 (ISBN 2-7297-0777-8)
  • Souvenirs et aventures de ma vie : Louise Michel en Nouvelle-Calédonie, Maïade éditions在2010年重編, (ISBN 2916512101 和 9782916512105), 351頁. Prix Panazol.
  • Contes et légendes, Éditions Noir et rouge, Libertés enfantines系列, 69頁, 2015.
  • À travers la mort Mémoires inédits, 1886-1890, Paris, La Découverte, 2015, 360頁
  • La Chasse aux loups, Claude Rétat編, Paris, Éditions Classiques Garnier,Classiques Jaunes系列, 2018, 368頁

影響

路易絲·米歇爾集團

1880年,大約40名無政府主義活動家以這個名字聚集在里昂的無政府主義媒體上簽署文章和公開信。儘管應路易絲·米歇爾本人的要求,該集團更名為瑪麗·費雷集團,但該集團於1883年恢復了原來的名稱。

紀念

Thumb
位於勒瓦盧瓦-佩雷的路易絲雕像

路易絲·米歇爾的形象很早就獲得了神話的維度,是一系列紀念性重新分配的主題:1921年蘇聯共產黨,1970年代的女權運動,1990年代逐漸被承認為共和愛國主義,然後被美國的酷兒運動所宣稱。[17]

直到1916年,她的支持者每年都會在位於勒瓦盧瓦-佩雷公墓的路易絲·米歇爾墓舉行示威。[9]1946年,她的遺體被轉移到同一墓地的敬意受害者環島。[2]今天,她的墳墓仍然在每個生日盛開花朵。

1913年至1914年,無政府主義合作社Le Cinéma du Peuple選擇了她的名字來命名他們製作的第一部電影《針峰的苦難》的主角。這可能是歷史上第一部女權主義電影。

2015年,路易絲·米歇爾是法國67,000所公立學校中第26位最著名的人物:不少於190所學校、學院和高中以她的名字命名,僅次於聖若瑟(880所)、茹費理(642所)、聖母(546所)、賈克·普維(472所)和讓·穆蘭(434所)。[18]路易絲·米歇爾學院(巴黎)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9月24日,位於勒瓦盧瓦-佩雷的巴黎地鐵站瓦利耶站改名為路易絲·米歇爾站。它位於路易絲·米歇爾街30號,原名瓦利耶街。與巴爾貝斯-羅什舒阿爾站(源於瑪格麗特·德·羅什舒阿爾)和居里夫婦站一起,這是巴黎為數不多的以女性名字命名的車站之一。

1986年3月8日,法國郵政發行了一枚由於蓋特·聖松設計的郵票[19]

2004年2月28日,路易絲·米歇爾作為蒙馬特的傑出人物,她的名字命名位於聖心聖殿腳下的威萊特大廣場;在巴黎市議會審議後,廣場被重新命名,以反猶太主義承諾聞名的漫畫家阿爾弗雷德·威萊特(Alfred Willette)不再因此而受到讚揚。

在馬賽,位於貝爾桑斯區(一區)的路易絲·米歇爾廣場於2018年落成。這一最初的非官方名稱的選擇是由于貝爾桑斯協會和1871年公社之友協會的倡議,他們動員起來保護和開發社區中心的公共空間。然後由市政府正式確定。馬賽十五區也有路易絲·米歇爾環島,馬賽十區有路易絲·米歇爾學院。

法國路易絲·米歇爾獎由巴黎政治與社會研究中心頒發,授予「對話、民主、發展與和平美德」的個人。[20]但因為頒發給突尼斯的宰因·阿比丁·本·阿里和埃及的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等領導人,引起了批評。[20]

2005年是路易絲·米歇爾逝世100周年。在這一場合,兩次座談會向「好路易絲」致敬,特別是由巴黎市政府和文化協會Actazé組織的3月份重要座談會,題為「路易絲·米歇爾,橫向性的人物」(由瓦萊麗·莫里尼亞指導)。本次活動匯集了路易絲·米歇爾的22位專家,他們強調了她不可歸類、才華橫溢且始終當代的個性。皮埃爾·安貝爾(Pierre Humbert)為這一場合製作了一部戲劇。

2011年,巴黎市圖書館網絡在二十區開設了路易絲·米歇爾圖書館。

2013年,她被建議進入先賢祠。2014年國家遺產研究所遺產館長進修班以她的名字命名。[21]

社會影響

路易絲·米歇爾仍然是無政府主義運動和整個勞工運動的象徵性人物。一個與聖徒和異端保留的詞彙有關的詞彙,有時也適用於她:當她不是「好路易絲」時,她是「紅色處女」,學者西多尼·費爾哈格(Sidonie Verhaeghe)在一篇文章中追溯了這一表達。[22]

路易絲·米歇爾和喬治·桑(George Sand)是19世紀為數不多的在其一生中某個時候採用男性服裝的女性之一,這表明了女權主義的主張。

她的文學作品幾乎沒有理論著作,但主要是許多詩歌、傳說和故事,包括她非常感興趣的兒童文學。然而,路易絲·米歇爾更為後人所知是她致力於「社會革命」。[23]

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在2008年11月29日發表的左翼黨創立演講中,對路易絲·米歇爾提出了質疑:「我們將左翼黨置於兩張面孔的監護之下,這兩張面孔從此將陪伴我們:讓·饒勒斯(Jean Jaurès)和路易絲·米歇爾。」

社會黨候選人、第一位進入2007年第二輪總統選舉的女性塞格琳·羅雅爾(Ségolène Royal)在她的書《勇氣的美麗理念》中為她寫了一章。她認識到自己的愛國主義-像她一樣唱馬賽曲-這引起了爭議。她還讚揚了路易絲的奮鬥:「努力用手術刀度過痛苦。與她那個時代和她的陣營的偏見作鬥爭。大聲捍衛工人和失業者、農民起義的合法性、婦女平等權利、殖民地人民的尊嚴、巴黎公社的記憶。」

革命共產主義聯盟前發言人、新反資本主義黨發言人奧利維耶·貝桑瑟諾(Olivier Besancenot)呼籲路易絲·米歇爾,並為她寫了一封公開信

1984年ENA的進修班以她的名字命名。

Thumb
1938年10月28日,西班牙內戰中的國際縱隊路易絲·米歇爾營

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期間,國際縱隊第13旅第11營主要由法國人和比利時人組成,並被命名為「路易絲·米歇爾營」。[24]

一些城市以她的名字命名街道,如杜瓦訥內菲尼斯泰爾省)、巴尼奧萊瓦斯卡勒朗斯昂贊

路易絲·米歇爾廣場(Square Louise Michel)是蒙馬特(Montmartre)聖心聖殿(Sacré-Cœur Basilica)下方的巴黎花園,位於十八區的松樹島林蔭道,以她被驅逐的地方命名。

2020年,路易絲·米歇爾是一艘地中海救援船的名字,由英國藝術家班克斯(Banksy)資助,在西班牙包租,由皮亞·克倫普(Pia Klemp)指揮。

她是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示的十座女性雕像之一(與律師和女權主義者吉塞勒·哈利米、哲學家和詩人克里斯蒂娜·德·皮桑、探險家珍妮·芭蕾、作家和革命家奧蘭普·德古熱、導演愛麗絲·居伊、體育主管愛麗絲·米利亞、作家保萊特·納達爾、哲學家西蒙·德·波娃和政治家西蒙娜·韋伊一起),於2024年7月26日在拉沙佩勒街重新安置。[25]

相關作品

音樂和戲劇

歌手米歇爾·貝爾納(Michèle Bernard)為路易絲·米歇爾創作並表演了一場關於路易絲·米歇爾的演唱會:黃褐色田野的黑鳥-路易絲·米歇爾的大合唱(由皮埃爾·居昂茨(Pierre Kuentz)執導,2001年3月在烏蘭的文藝復興劇院(Thâtre de la Renaissance)首演,由聲樂合奏團當代共鳴和特雷弗爾打擊樂器、音樂指導阿蘭·古達爾(Alain Goudard)、服裝弗雷德里克·馬里·努涅斯,該節目的所有歌曲都可以在CD上找到(EPM,2004年11月)。2015年再版)。

2005年,藝術家埃里克·米埃(Éric Mie)在2009年的專輯《Le Cholera》中用他的歌曲《路易絲》(Louise)向他致敬。這首精緻的民謠以夢幻般的懇求的形式,以自信的語氣譴責路易絲·米歇爾(Louise Michel)的法國繼承人的軟弱罪犯。

阿蘭·迪普拉(Alain Duprat)的《路易絲·米歇爾——狼》(Louise Michel,La Louve),2013年與克萊門汀·斯特帕諾夫(Clémentine Stépanoff)在萊瓦盧瓦首演,由埃曼紐爾·德格雷·迪盧(Emmanuel Desgrées du Lou)執導,2015-2016年在泰奧劇院(Théo Th tre)和吉謝蒙帕納斯(Guichet Montparnasse)(巴黎)以及2016年、2018和2019年在阿維尼翁藝術節上面演出。

繪畫

Thumb
吉拉爾代的繪畫作品《路易絲·米歇爾被捕》,1871年

畫家朱爾·吉拉爾代(Jules Girardet)繪製了幾幅作品,包括《路易絲·米歇爾被捕》(1871年)(聖丹尼斯藝術和歷史博物館)和《路易絲·米歇爾在薩托里》(1871)。

2020年,藝術家班克斯購買了一艘旨在幫助地中海移民的船。這艘船名為路易絲·米歇爾號,由藝術家繪製。此外,船員中還有許多女性,包括無政府主義人權活動家皮亞·克倫普上尉,她信奉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反法西斯價值觀。船上管理遵循扁平化管理[26]

路易絲·米歇爾是作家兼插圖畫家弗朗索瓦·布爾容(François Bourgeon)的連環畫系列《風中的乘客》第8卷和第9卷《櫻桃之血》中的人物之一。歷史背景包括巴黎公社及其被驅逐到新喀里多尼亞的時期,以及納塔莉·萊梅爾和亨利·羅什福爾等人物。

電影

伯努瓦·德萊皮納(Benoît Delépine)和居斯塔沃·凱爾文(Gustave Kervern)的第三部電影(2008年)的劇本名為路易絲·米歇爾(Louise Michel)(一名工人僱傭了一名殺手來槍殺他的老闆),雖然沒有涉及歷史人物,但在所表達的信息的激進性中提到了路易絲·米歇爾的個性。

在2010年4月7日由索爾韋格·安斯帕赫執導並在法國上映的傳記電影《路易絲·米歇爾,叛逆者》中,路易絲·米歇爾由希薇·泰絲特扮演。這部電影講述了她被驅逐到新喀里多尼亞的時期。

路易絲·米歇爾是米歇爾·奧塞洛(Michel Ocelot)的動畫電影《迪麗麗的奇幻巴黎》中的一個角色,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卡納克女孩在美好年代的巴黎解決綁架女孩的謎團的故事。路易絲是她的老師,幫助她進行調查。[27]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