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踩地雷
逻辑益智游戏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踩地雷[1][2](英語:Minesweeper)是一類邏輯謎題類電子遊戲。遊戲介面由一系列可點擊的方塊組成,某些方塊中隱藏着「地雷」。玩家需打開所有無雷方塊,但不能觸發地雷。已打開方塊上顯示的數字展現了周圍地雷數量。

在基本玩法之上,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版本,例如《Minesweeper X》、《Crossmines》、《Minehunt》等。此外,踩地雷也被嵌入到其他遊戲中作為小遊戲出現,如《RuneScape》,以及《Minecraft》2015年的愚人節版本。
至於踩地雷的起源,目前仍不十分明確。《PCGamesN》和Cracked.com指出,1973年傑里馬克·拉特利夫(Jerimac Ratliff)的《Cube》是這一類型遊戲的鼻祖。不過TechRadar稱最早的版本是1990年的《微軟踩地雷》;而Eurogamer則認為,1983年由伊恩·安德魯(Ian Andrew)開發的《Mined-Out》屬踩地雷遊戲,《微軟踩地雷》受到其影響。《微軟踩地雷》的開發者柯特·約翰遜(Curt Johnson)承認,他在設計遊戲時借鑑了其他遊戲,但並不是《Mined-Out》。
Remove ads
玩法
踩地雷為益智類遊戲。[3]遊戲中,地雷隨機散布在由許多方塊構成的區域內。每個方塊有三種狀態:未打開、已打開、已標記。未打開的方塊為空白且可供點擊;一旦點擊打開,方塊便會顯示相應資訊;而標記則是玩家用來標示可能藏有地雷的位置。[4]
玩家點擊任一方塊將其打開:如果點到了地雷,遊戲就結束;反之,方塊會顯示一個數字,代表其周圍(包括對角線方向)隱藏的地雷數量,或者顯示為空白(也可視作「0」)。當顯示為空白時,與其相鄰且沒有地雷的方塊會自動一併打開。[4]玩家也可以手動標記方塊(通常會顯示一個小旗),以提示該處可能有地雷。[3]被標記的方塊仍被視作未打開,玩家隨時可以點擊它們。[4]在部分版本中,如果某個已打開方塊周圍顯示的數字等於周邊已標記方塊的數量,則會自動打開所有未標記的相鄰方塊,這個操作稱為「chording」。[4]
一局踩地雷遊戲開始於玩家首次點擊某個方塊。在某些版本中,首次點擊總是安全的,有的甚至保證第一次點擊後,該方塊周圍的所有方塊都沒有地雷。[5]遊戲過程中,玩家需要依靠已打開方塊顯示的資訊,逐步推斷出哪些方塊沒有地雷,並繼續打開它們。[3][4]同時,遊戲中會顯示剩餘地雷的數量,該數值等於地雷總數減去已標記的方塊數。因此,若標記過多,地雷數量可能會為負數。[6]:296-297
要順利通關,玩家必須在不觸發任何地雷的情況下,將所有無雷方塊打開。遊戲沒有得分,但會記錄玩家完成遊戲所用的時間。難度可以通過增加地雷數量或使用更大的區域來提升。有的遊戲版本會提供三種預設設置:初級、中階、進階,難度依次遞增。一般來說,初級多為8×8或9×9的區域,含10個地雷;中階為16×16,含40個地雷;進階則為30×16,含99個地雷。同時,有些版本允許玩家自訂區域尺寸和地雷數量。[3][4]
- 一局初級(9×9)難度的踩地雷遊戲從開始到完成的過程
Remove ads
歷史
《PCGamesN》的威爾·弗里曼(Will Freeman)、Cracked.com的亞當·韋爾斯(Adam Wears)與占·艾菲利(Jim Avery)均指出,1973年傑里馬克·拉特利夫(Jerimac Ratliff)於《Creative Computing》上投稿的《Cube》是這一類型遊戲的鼻祖。[7][8]不過,根據TechRadar的說法,踩地雷是微軟在1990年代開發的;[9]但Eurogamer的丹·格里利奧普洛斯(Dan Griliopoulos)稱,伊恩·安德魯(Ian Andrew)於1983年為ZX Spectrum開發了遊戲《Mined-Out》,該遊戲「較不為人知、設計精巧」,包括《微軟踩地雷》在內的其他踩地雷遊戲深受其啟發;[10]安德魯本人更稱,《微軟踩地雷》抄襲了《Mined-Out》。[10]《微軟踩地雷》首次出現在1990年隨Windows 3.11附送的微軟娛樂包中,[10][3]由羅伯特·唐納(Robert Donner)和柯特·約翰遜(Curt Johnson)開發。[9][10]約翰遜曾表示,《微軟踩地雷》的設計借鑑了另一款遊戲,不過並非《Mined-Out》,他自稱忘記具體是哪款遊戲了。[10]Cracked.com的韋爾斯和艾菲利寫道,《微軟踩地雷》功能較少,但由於捆綁在Windows作業系統中,因此知名度較高。[8]《懷舊玩家》的格林美·美臣(Graeme Mason)還與Authoritative Minesweeper網站的創始人達明·穆爾(Damien Moore)討論過,後者認為《Relentless Logic》直接影響到了《微軟踩地雷》,但也稱《Mined-Out》對其有所影響。[11]弗里曼還提到,1982年《Sinclair User》雜誌中的《Minefield》也是更早的例子。[7]另一早期版本是SunOS上的遊戲《Mines》,由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編寫,於1987年發布;據Authoritative Minesweeper介紹,該遊戲於1990年被移植到X Window系統上。[12]
2001年,意大利「國際禁踩地雷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Winmine)認為《微軟踩地雷》「冒犯了地雷受難者」,[13]要求更換遊戲題材。[9]隨後,Windows Vista版的《微軟踩地雷》在設計上做了調整,用鮮花代替了原本的地雷圖塊。[9][3]
其他版本
在傳統踩地雷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擴充玩法,增添了不少新元素。《Minesweeper X》是《微軟踩地雷》的仿品,改進了隨機性和統計功能,[10][3]因此很受那些追求極速通關的玩家歡迎。[10]《Arbiter》和《Viennasweeper》也是類似的仿品,功能上與《Minesweeper X》類似。[10]《Crossmines》增加了連鎖地雷和不規則區塊,使玩法更複雜。[9]《BeTrapped》則將踩地雷的設定轉化為解謎遊戲。[9]此外,網上還有不少直接模仿《微軟踩地雷》的版本。[3]
踩地雷還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其他遊戲中:《RuneScape》中的小遊戲Vinesweeper借鑑了踩地雷;[10]非日文版的《寶可夢 心金/魂銀》包含了踩地雷的變體;[14]2015年《Minecraft》在愚人節更新中添加了踩地雷小遊戲;[15]HP-48G繪圖計算機內建的「Minehunt」要求玩家從遊戲區域的一角安全移動到另一角,提示僅為周圍地雷數;[16]在Google搜尋中搜尋「踩地雷」後,就能觸發隱藏的踩地雷彩蛋。[17]
另外,還有一種適合紙上玩的邏輯益智版踩地雷:開始時部分方塊已經顯示,玩家無法再打開更多方塊,只能正確標記剩餘的地雷。與傳統踩地雷不同,這類謎題通常只有唯一解。[18]此類謎題被稱為「天體圖」。[19]
-
天體圖謎題
-
非矩形版
-
3D版
-
六邊形版
-
三角形版
-
單格多雷版
-
表情符號版
Remove ads
競技
競技踩地雷的玩家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通關,他們往往會記住各種常見的數字組合來縮短解題時間。[3]有的玩家會使用「1.5 Click」技巧,更快地發現周圍的地雷,而也有玩家選擇不標記地雷。[3]目前,形成了專門的踩地雷玩家社區,相關討論主要集中在Minesweeper.info等網站上。[10]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截至2025年,最快完成踩地雷三種難度記錄的是Kamil Murański於2014年創造的38.65秒。[3][20]
計算複雜性
2000年,薩迪·凱(Sadie Kaye)[21]提出證明:在踩地雷中,給定一個由已揭示、已正確標記和未知狀態的方格組成的雷區,且所有已揭示方格的數字均已顯示,判斷是否存在一種地雷布置,使得該局面符合遊戲規則,這一問題是NP完全的。她使用構造性證明,即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將任意布林電路快速轉化為這樣一個雷區;而且,該雷區存在合法的地雷布局,若且唯若原布林電路可滿足。利用這種地雷布局作為證明證據,就證明了該問題屬於NP類。[22]
不過,如果一個踩地雷局面已經保證自洽(數字、標記和未知方格之間沒有矛盾),那麼判斷其是否有解的問題目前雖未被證明為NP完全,但已被證明為co-NP完全。[23]在這種情況下,踩地雷還表現出類似於k-SAT的相變現象:當雷區中超過25%的方格含有地雷時,要解出局面就只能依賴猜測,而猜對正確地雷布局的概率非常低,並且隨着局面規模增大,這個概率會呈現指數級下降。[24]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