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辛勞
中国近代诗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辛勞同一些東北文學青年流亡上海,並於1932年5月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同年8月在閘北參加左聯組織示威活動而被捕,同月16日被釋放[1]。此後,辛勞轉移前往左翼作家聯盟法南區,和葉紫等人一起活動,並與演員劉莉影有過 一段同居生活[2]。
1934年至1935年間,辛勞化名陳中敏,在上海滬西勞渤生路私立江蘇中學任教[1]。1935年4月,辛勞首次用「辛勞」作筆名在《太白》半月刊上發表處女作《索倫人》。八一三事變之後,辛勞前往位於震旦大學操場上的國際第一難民收容所從事難民教育工作,進行掃盲和革命教育。在此期間,辛勞還幫助平津流亡同學會創辦刊物[2]。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辛勞接連在郭沫若、夏衍辦的《救亡日報》上發表了《難民的兒歌》、《夜襲》、《戰鬥頌》、《火中一士兵》等詩作,為抗日救亡做宣傳[1][2]。
1938年春節前後,辛勞在《華美晨報·詩歌周報》中發表了《別上海》,之後前往皖南新四軍軍部。下半年,辛勞從上海來帶領收容所的一批青年難民前往皖南新四軍軍部,在戰地服務團工作。後調入徐平羽(白丁)主持的文藝創作室,與聶紺弩以及從民運隊抽來的文學青年林琳(林果)、羅涵之(菡子)等一同工作,組成四人編委會,同時還輔導青年作者林果、菡子[3]。四人一起創作並演出了反映西安事變的獨幕劇《聖誕節之夜》,並作為禮物禮物送給正在新四軍駐地視察的周恩來副主席[2][3]。不久,辛勞患上肺病,病中與彭燕郊、王元化交往頗多[2]。辛勞由於時常咯血,做的工作不多,以及閒暇時看《紅樓夢》,遭到了許多嘲笑和批評[4]。其女友因為辛勞沒有展現出革命才能,又懷疑辛勞不忠實,對辛勞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並隨後被調往他處,之後與辛勞斷絕了音訊[4][5]。之後辛勞前往皖南小河口後方醫院住院,在病室內將長詩《捧血者》完成,並曾給彭燕郊、王元化、吳強(吳薔)、聶紺弩等人看,朗誦過程中常常為他人讚嘆所打斷[4]。住院時,辛勞曾委託王元化帶信給其女友,但沒有得到回音[4]。
1939年夏秋之際,受項英「左傾」政策影響,辛勞被疑為托派,又因肺病,最終離開皖南,回到「孤島」上海,此時辛勞已經加入中國共產黨[1][2][5]。之後不久,參加由地下黨員錫金領導的詩歌團體「行列社」,以新四軍時期的生活經驗為題材創作了散文《野操》、長詩《棉軍衣》、短詩《五月的黃昏》《土地》等作品在上海《文藝新潮》《奔流文藝叢刊》、永安《現代文藝》等刊物上發表。蔣天佐回憶上海「孤島」時期革命文學時,將辛勞排入「文藝戰線上走在最前線衝鋒陷陣的」[1]。不久後,辛勞回到新四軍駐地,第二次進入後方醫院,接着被疏散到金華、浙東一帶[2][5]。後由於蔣介石政權意圖發動皖南事變,局勢緊張,辛勞又回到上海,但不久又進入蘇北根據地,住在鹽城的蘇北文化協會[2]。
1941年,皖南事變後,陳毅為了重振軍區文化工作,從上海調集一大批文化人前往新四軍工作,辛勞即在其列[1]。在陳毅等領導的關懷下,辛勞完成了大量反映抗戰生活表現革命情懷的詩歌作品,散載於各報刊上,並於1941年5月30日擔任新成立的蘇北詩歌協會副理事長。期間由於時局動盪,辛勞曾短暫回到上海,並在1941年5月,由上海國文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爐炭集》和《古屋》,同年,與鄒荻帆等人在上海詩歌出版社出版詩歌合集《收成》。將詩集《深冬集》編成,但未及付梓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上海淪落,《深冬集》在輾轉中遺失[1],此後辛勞沒再回到上海[4]。
在日軍對蘇北根據地的大掃蕩中,辛勞因與韓德勤部相遇而被捕,關於省府獄中,作詩集《柵欄草》,因身體虛落,不久死於獄中[2][6]。
Remove ads
著作
辛勞以詩聞名,也出版有散文集。
- 《收成》(1941年,上海詩歌出版社)
- 《捧血者》(1948年,上海星群出版社,遺作)
- 《爐炭集》(1941年,上海國文出版社)
- 《古屋》(1941年,上海國文出版社)
相關
辛勞不善於掩飾自己性情,不懂人情世故或不願意按照世俗行為行事[4],習慣用濕漉漉的眼神盯着人看,而不講禮貌,不說客氣話,常常使人不太舒服[4]。
曾經在上海潮汛期間,在街道被積水淹沒的情況下,因為氣悶而用手中最後一點錢叫一輛三輪車涉水前來王元化家中敍談,其中還談到自己最近常常挨餓,並把餓的感覺一一記下,寫了二三十條,同時還因為自己幾天沒有吃肉但是稿費已經用光而向王元化借錢吃大排[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