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過門 (中式婚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過門指女孩子從娘家的門過到婆家的門,泛指女子出嫁。[1]在傳統中式婚禮中,過門乃指從完成了攔門禮之後,至拜堂前為止所須舉行的的一系列婚俗禮儀儀式。

儀式內容

避沖

中國不少地區都有新娘下轎時,由男方親族中或鄰層中全福人和喜娘扶新娘進門,新郎家的其他女眷暫時迴避,等新娘進了大廳後才能見面。這種婚俗叫避沖,[2]其來源和部分地區新娘上轎時因姑、嫂諧音孤(獨)、掃(把星)而不讓新娘姑嫂送行一樣。

落轎

落轎又稱落花轎,乃為花轎進新郎家大門後停於院中,男方要鳴炮三聲,贊禮高唱落轎歌,[3]其詞一般為:「九宮八卦巧安排,升運驅魔又消災。拜神除煞撒谷豆,迎得新娘進院來。」

三箭定乾坤

此俗也乃滿族遺風,融入中原漢文化後成為中式婚禮的一部分。花轎進了院門停好後,新郎要以三支無鏃箭射花轎,或不用箭,只是虛射花轎, [4]三箭所射的分別為天煞、地煞以及轎煞,[5]取「驅邪避煞」之意。[6]

踢轎

踢轎又稱躂轎門,此俗原來自民間傳說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周公為殺害新娘桃花女設下的七煞之五為下轎煞,桃花女則以下轎前先讓新郎踢轎門的方式踢走此煞星,成功化解下轎煞,破解七煞之五。此俗逐漸演化成強調封建禮教中男尊女卑之儀:新娘下轎前,新郎踢轎門 (各地婚俗不同,有的踢一次,多數為踢三次),[7]以示新郎之威嚴和丈夫的權威,使新婦今後百依百順,順從易於駕御。[8]

轉席

轉席又稱傳席轉氈傳氈。舊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新娘腳與地接觸會沖犯鬼神,故上轎時由娘家近親背負,下轎時在所經之地鋪上蓆子。因路長席短,須一路轉移接鋪,故稱轉席。也有用紅氈代席,[9]稱轉氈或傳氈。[10]此俗源於唐代就已流行,[11][12]至宋代,不論貧賤富貴,娶媳時地上都有鋪墊物,是氈、席、或袋任選,以家庭經濟條件取捨,均以令新娘足不沾地為原則。[13][14][15]當代中式婚禮中多用紅地毯鋪地。

下轎

古人認為鏡子可以鎮邪,所以新娘下轎時有專人手捧鏡子照新娘,引導新娘跨鞍等一系列婚俗儀式。[13][14]此外,新娘須將嫁妝箱櫃之鎖匙,托媒妁交給新郎家人,於稍後看嫁妝時打開以示見於天。[8]

拋旱頭

一些地區(多為北方地區)還有新娘下轎時拋旱頭之婚俗:旱頭是用纏有紙條的草紮成草人,將其撂、撇的目的是為避開馬羊凶神,新娘下轎吉利,與桃花女斗周公中拋篩籮相仿。拋旱頭時也要贊禮、送親婆或迎親婆吟吉語,如:「旱頭一撇,新人下馬,旱頭一撂,新人下轎。」[3]

拉花堂

拋旱頭一樣,拉花堂這個古老的傳統中式婚俗禮儀現今也已不多見,只有部分(多為北方)地區尚有保留。舊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掃帚是萬根辟邪棒,所以於掃帚上綴上小面花、核桃、棗等食品,由男方親屬(多為新郎的姐夫)拿着,迎接新娘下轎,為新人祈福,預祝新人早生貴子。拉花堂時贊禮一般須同時吟吉語,在延安南部多為:「拉棗刺,拉棗刺,明年養個胖小子。」[3]

坐勁

注重婚俗儀式的人家對新娘下轎的禮數也十分講究,需請至少兩名全福的男方女眷擔任攙轎姑娘,多為四名,也有更多,但必須成雙成對。攙轎姑娘從新房內出來,每人手拿一根點燃的紅紙捻或紅燭,排成兩行行至轎門前,向轎內新娘子作揖打千,吟吉語請「新貴人下轎」,例如:「手拿紙捻喜開懷,四位姑娘兩邊排,袖籠伸出描花手,轎內請下貴人來。」[16]中國很多地區有新娘子不能被請一兩次就下轎的忌諱,不然婚後會被嘲笑為「這個新娘子性急,急着要看小女婿」好久。為避這個嫌,新娘子可以數請不動,這叫有「坐勁」(耐性)。每請一次新娘不下來,攙轎姑娘就要回新房重換紅紙捻,再出來重吟吉語再從頭「請新貴人下轎」。一般至少請三次,[7]請四、五次後,新娘就必須該下轎了。[16]此俗實際上多用於新娘家族地位比新郎家顯赫,男方行此禮以示對女方家族成員的尊敬。家境拮据之人家則簡化為由新郎親自拉新娘下轎,重複三次之後新娘方才下轎。[7]

Remove ads

下轎錢

此俗來源於之一為清朝皇帝婚儀:皇后乘鳳輿入宮時,一手持金質雙喜如意,一手持蘋果,以諧音平安如意;要一直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之「家」。皇后在乾清宮階下轎,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蘋果,懷抱一個金寶瓶行跨火盆之禮。[17]此俗流傳至民間演變成新娘於轎內手捧用較廉價的質材所制如意或兩枚蘋果,也有手捧內裝五穀的瓷瓶(部分地區也有外加戒指的),稱為寶瓶[18]新娘下轎時夫家須用金銀錁子各一,以左手金、右手銀把新婦手中的如意、蘋果或寶瓶換下來。[19]這些金銀錁子即下轎錢。錁子本是清代的一種金銀度量單位。明末清初時代,白銀按重量主要分為四種:最重的是元寶,每個重五十兩;其次是中錠,也稱小元寶,重約十兩;第三類是錁子,重量多在五兩以下;最輕的是滴珠,也叫福珠,是散碎的銀子。[20]從明朝萬曆年間直至清朝雍正元年知縣每月俸祿賬面之底薪也不過三兩銀,[21][22]因此這種下轎錢只限於大富大貴人家,一般百姓負擔不起。即便是富豪人家,這種下轎錢也非必須,而是根據當地婚俗可有可無:若當地婚俗為新娘空手不拿任何東西,則新郎家也不須給新娘任何金銀錁子,肇因無吉祥物可換。

下轎錢之另一來源為新郎家為新娘準備的紅包,於新娘下轎前先給轎內新娘,等新娘下轎時再由新娘賞給向新娘獻桔子的男童。這種打賞完全是象徵性的,肇因舊時獻桔男童須為新郎家人,以能擔任此禮儀性職務為榮耀,因此所收金錢數額很少,平民大眾也負擔得起,所以不管貧富,均行此禮。下轎錢最後來源為西部婚俗拉親,即新人止於新郎家門前。這時只有與新娘隨行新娘家的內親兒童動腳步,新娘花轎才肯移動。為了讓新娘早進家門下轎,新郎家的親朋好友便會上前拉兒童進門。若兒童執意不肯走,拉親者便會將喜錢紅包塞到兒童的手中或衣袋內,兒童才會進人內,新娘也才會隨之入內下轎。[23]不管哪個來源,下轎錢於1950年後一度於中國大陸已趨絕跡,但近期又死灰復燃,且墮落成一個藉機斂財和明目張胆的敲詐勒索之藉口的惡習陋俗,不但沒有童男獻桔儀式還獅子張大口討要大筆下轎錢,肇因新娘父母要用下轎錢為兒子彩禮增資。[24][25]

Remove ads

下轎禮

古時織布為勞動婦女從事的重要職業之一,下轎禮是新郎母親將織布機杼遞給新娘,由新娘家送親女眷代新娘接下。此俗寓意乃祝新娘繼承婆婆勤儉持家、勤奮勞動的中華傳統美德。[26] [27][28]

向新娘獻桔/蘋果/花饃

依各地不同婚俗,新娘下轎前男方須由新郎之兄弟或一童男手捧一隻紅漆喜盤,內裝兩顆桔子獻給新娘,取其吉祥之意,敬請新娘下橋。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然後贈紅包答禮。這兩顆桔子要留到晚上讓新娘親自來剝,意謂可招來長壽。[29]也有地區獻蘋果,取其平安之意,或石榴,取其多子之意。若當地婚俗須新娘手持蘋果,男方則須敬獻蘋果以外的不同水果。以麵食為主食的西北地區也有不用鮮果,而用做成水果形狀的花饃代替。[30][31][32][33][34][35][36][37][38][39]

向新娘獻茶

向新娘獻桔/蘋果/花饃外,很多地區也有向向新娘獻茶之婚俗禮儀,緩解新娘因長途跋涉和餓嫁造成的口渴。獻茶時不用茶杯,而用小茶壺,好讓新娘直接用壺喝。此舉頗似舊時演京戲伶人的「飲場」之舉。[40]部分地區舊時有以酒代茶之習俗,但此時已非舒解新娘之口渴,而是考驗新娘以後是否順從:新郎姐姐或嫂子向新娘獻酒時要看新娘是抓酒壺蓋,還是抓酒壺把手,肇因舊時迷信,如新娘手抓酒壺蓋就等於捂住了婆婆的嘴,今後厲害,會壓制婆婆。所以若新娘手抓酒壺蓋,嫂子或姐姐就要躲閃,防備不讓新娘抓住酒壺蓋,因此,下轎前新娘與端壺人你捂我躲互不相讓,有的新娘脾氣犟,不抓住酒壺蓋就不下轎,沒辦法,婆家人只好屈尊忍讓。[41]這是過去中國婦女對封建禮教之壓迫的象徵性反抗。

過米篩

新娘下轎後露天時須由女方送親人員於新娘頭上持米篩遮日,[7][42]有的地區米篩上還須有八卦圖。[29]原因是結婚當日新娘雖在娘家最大,但到了新郎家就不是了,按封建禮教位於公婆和丈夫之下。紅傘象徵萬人之上之皇帝所御用的紅頂金帷華蓋,所以此時已不適用,但新娘仍需保護,且仍要遮住太陽以示不與天爭大。而米篩上有千網孔,象徵千隻眼睛而能驅鬼辟邪,故以米篩遮人敬天,保護新娘。此俗再次反映了農耕社會中靠天吃飯,中國民間因此尊崇自然,認為天比人大,故有上轎撐紅傘,下轎過米篩之說。但新娘若有孕,則須和上轎時一樣用黑傘,是因舊時民間相信撐米篩會衝到胎神導致新娘流產,所以用黑傘保護新娘下轎。新娘下轎時,也須有男方一位有褔氣之長輩扶。[29]米篩則會被帶入洞房,坐帳時用來覆床,及戳窗時用。

蹈婿鞋

蹈婿鞋又稱踏夫鞋,是指部分地區的婚俗禮儀,為新娘下轎後必須要換上新郎的鞋子走進夫家去。因為鞋所取的是「偕」的音,所以象徵夫妻日後會白頭偕老。[43]

提斗

新郎從迎娶隊伍中接過新娘行踩斗禮時所用的麩斗,提着麩斗迎新娘下轎,寓意「富貴不離身」,因麩與「富」音近,以麩寓「富」,所以名「富貴斗」。[3]這隻富貴斗由新郎提着迎新娘下轎的寓意是「富貴迎富貴」。新人入新房後將麩斗放在洞房門口,寓意「富貴滿門」。[3]在特別講究吉時良辰之家庭,如拜堂的吉時良辰未到,新娘則須坐在斗上面向其生辰八字所規定的方向等候。

跨火盆

又稱邁火盆過火盆。和踩瓦片的來源之一相同,此婚俗原來自民間傳說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周公為殺害新娘桃花女設下的七煞之六為入門煞,桃花女則以下轎後邁火盆和踩瓦片的方式驅走此煞星,成功化解入門煞,破解七煞之六。此婚俗另一來源為女方化解新郎破月之忌諱。中國民間信仰認為每個生肖在每年都有幾個相對應的月份為破月,男子若在破月出生將會克妻子娘家,特別是岳母,所以有「男人破月破妻門,破得岳母頭髮昏」之說。新娘父母於訂婚時完全可以依新郎之八字知道新郎會因破月出生克新娘娘家,而拒絕這門婚事,所以婚姻決定權在女方。但若新郎與新娘相配,家境也好,新娘父母大多不會只為新郎是破月出生而犧牲女兒的幸福而拒絕這門婚事,所以責任在女方,因此新娘必須負責起化解新郎因破月出生克新娘娘家的義務。而化解方法就是新娘跨火盆,具體做法是新郎家於大廳前置火盆(烘爐),內燃木炭(或用檀香、茉草),當火勢正旺時,新娘右腳跨過火爐,[5]俗稱過火。過火盆在民間已演化成寓意去邪[29]和象徵以後的生活旺盛紅火,不管新郎是否破月出生都會行此禮。民國以降西風漸進,西式婚禮流行,此俗以趨式微,肇因新娘着西式婚紗不便跨火盆,此禮便遭取消。依大部分地區的婚俗禮儀,跨火盆時須同時贊禮吟吉語,例如:「張燈結綵鑼鼓起,喜娘報喜好運連。邁過火盆升宏運,日子紅火締良緣。」

踩瓦片

和邁火盆的來源之一相同,此婚俗也原來自民間傳說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周公為殺害新娘桃花女設下的七煞之六為入門煞,桃花女則以下轎後邁火盆和踩瓦片的方式驅走此煞星,成功化解入門煞,破解七煞之六。踩瓦片婚俗來源之二也和邁火盆的來源之二相似,也為化解破月之忌諱,但不同之處是此俗為化解新娘破月出生之忌諱。中國民間信仰認為女子如於破月出生命就「硬」,再加上於特定時辰出生,就更不吉利,輕則敗光家產、重則克公婆或丈夫、子女,稱之「鐵掃帚、剪刀柄、破骨」,所以有「身帶破骨衰家門」之說。化解之道為新娘親自踩碎瓦片。踩瓦片婚俗來源之三為化解住宅風水裏的「房煞」。[5]具體做法是新郎家於大廳前跨火盆用的火盆和大廳之間置一枚瓦片,讓新娘跨火盆後踩碎瓦片。踩瓦片婚俗於民間又被賦予了象徵早生貴子、傳宗接代的意義,肇因瓦在周朝以前還指紡車上的零件,而古時從事織布業者多為女子,中國民間因之以「弄瓦之喜」指生女。[44]所以讓新娘以踩碎瓦片來祈求生男孩以傳宗接代、壯大家族。

新人忌踩門檻

忌踩門檻這一風俗始於先秦時期,那時按君臣禮儀,臣子出入君主的門戶時不可踩門檻,只可側身而行,門檻就成了地位尊卑之分,之後於民間逐漸演變為家族地位的門面和高低之分。因此,中國民間就有了門檻是祖先和當家人的頭頸和脖子,不能踩,否則表示不敬之說。[45]其次,舊時制門檻的木料與房屋正梁同材,即同一根木枋分正梁、門檻,蓋房時須被風水先生施過法,使正梁有鎮宅護平安之效,門檻有遮擋污物和避邪之效:門口上被施過法的門檻象徵着豎立一道牆,將一切不好的東西例如鬼怪之類拒之門外,以保一家人的平安幸福。因而中國民間認為踩門檻是衝撞了家神,壞了自家的風水,甚至會妨死公婆,所以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45][29]如果有不在乎此忌諱,性格剛烈之新娘踢門檻以壓倒夫家氣勢,而新郎家卻又十分在意此忌諱,認為新媳將佔上風,兩家甚至免不了要會為此爭吵一番。化解方法和新娘意外採到門檻一樣,須請木匠換新門檻,將換下的舊門檻燒掉。[46]若新娘有身孕或來經,則須將跨馬鞍用的馬鞍放在門檻上,肇因古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孕婦和經期婦女有血,代表血光之災,須罩住門檻以防相衝。中國很多地區民俗認為跨雙門檻或多道門檻的新娘有離異再婚之嫌,故而非常忌諱。[3]受此俗影響,新娘下轎後若須過多道門,例如四合院的多進院子,除了拜堂大廳的門檻之外,其它所有門檻均須被拆除,等婚禮結束後才能裝回。

跨馬鞍

跨馬鞍之婚俗禮原為北朝胡俗,[47][48][49]流傳至今。由於各地婚俗不同,跨馬鞍之禮也不盡相同。在有抱瓶[50]婚俗之地,新娘手中抱着寶瓶跨過馬鞍。沒有抱瓶婚俗之地,因新娘手中無寶瓶,須在馬鞍上系一瓶,讓新娘跨過。馬鞍須配瓶之因乃為取其諧音「平安」。[51]也有部分地區於鞍上再系上一串制錢,新娘跨過時寓意「前(錢)進平安」。由於現代社會車輛已取代騎馬,現今所用馬鞍已非舊時皮製馬鞍,而是朱紅漆的木製馬鞍。[52][52]跨馬鞍之俗於唐宋融於漢族民間信仰而盛行漢人間,除了祈求平安外,也被賦予了更多寓意,其一為辟邪之效:馬鞍將牛頭馬面壓在下面,使它們不得對新娘有所侵犯。[3]程朱理學興起後,跨馬鞍的另一寓意為代表封建禮教守節所倡「好馬不備二鞍,好女不嫁二男。」 只要新娘跨過馬鞍就能和丈夫終一不二,偕老到頭。[3]受此說影響,有的地區會把馬鞍放在門檻上,一來遮住門檻,使新娘無法踢踩門檻,二來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這時由全福人把馬鞍抽掉,寓意「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5]依大部分地區的婚俗禮儀,跨馬鞍時贊禮須同時吟吉語,例如:「幸福路上跨馬鞍,平安吉祥代代傳。」

撒揣懷錢

各地婚俗不同,新娘該如何對待男方給的揣懷錢也不一樣。部分地區新娘下轎後不必撒揣懷錢,只需帶在身上純粹為討個吉利,婚禮後可留着為嫁妝或私房錢增資。但也有地區的婚俗是揣懷錢於婚禮後須歸還夫家的,特別是新郎家經濟條件較差之際,這和經濟條件較差的新娘家會於婚禮後取回新娘的壓腰錢是一樣的。部分地區新娘下轎後則須撒揣懷錢,但撒時只撒男方所給之部分。若揣懷錢全為新娘娘家所出,男方必須將撒出的揣懷錢以匹配壓箱錢抓喜錢等方式退還給新娘。同樣,撒揣懷錢時不能撒壓腰錢,肇因壓腰錢是新娘娘家給新娘的私房錢,不是男方給新娘的。部分地區若新娘把揣懷錢撒到婆婆身上,公婆則會更高興。[53]撒揣懷錢於不同地區又稱撒喜錢[54]

爬頭結婚

爬頭結婚是指新郎先於其兄長結婚,未婚兄長被「爬頭」。舊時因相同原因和大姨裙一樣受到忌諱。同大姨裙一樣,新人入廳堂時[55]時須從未婚兄長的褲襠或裙下通過,以示違反了封建禮教之長幼尊卑,有所得罪。[55]同新娘比其兄長、姐姐先成婚一樣,部分地區也有新郎未婚兄長、姐姐也不可目睹新人出門、過門,須暫時迴避至位置較高如到上一層樓的地方之忌諱。[55]此一婚俗禮儀現於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廣為流傳,倒不一定是為加強封建禮教家庭倫理之長幼尊卑或迷信:當兄長因忙於工作而尚未結婚,新娘家又用兄長之工作收入為弟弟的彩禮增資,新人行爬頭婚之婚俗禮儀象徵對未婚兄長的感謝之舉。

戴戒指

戒指在中國至今已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不同於西方,戒指在中國並非定情信物,也非裝飾,而是作為繁衍的提示,並有禁戒、約束之意。中醫認為經期、孕期、身體有恙時行房對健康不利,而中國古代民間信仰更是認為經期和孕期中的女人身體不潔,如男人與之接觸會有晦氣。古代皇帝后宮眾多,為了迅速直觀的了解每位後宮妃嬪當天的身體狀況,以決定皇帝當夜是否寵幸,自漢以降就用戒指作為標記,[56]經過眾多朝代演化成宮廷例制:每位妃嬪進宮會被發給一金一銀兩枚戒指。身體有恙或已被寵幸過的妃嬪須將銀戒指戴在右手,身體無恙且尚未被寵幸過的妃嬪須將銀戒指戴在左手,以示她今晚可以陪皇帝侍寢。經期中的妃嬪須將金戒指戴在左手,孕期中的妃嬪須將金戒指戴在右手。[57]此俗流傳至宮外民間時被簡化:即使是大富大貴的豪門人家之妻妾也遠遠沒有皇帝的嬪妃那麼多,所以每位妻妾是否有病和是否懷孕可一目了然,因而銀戒指原在帝王后宮的作用已不存在於民間人家。同樣,金戒指的原在帝王后宮的作用在民間人家也減少了一半,但由於經期不能像生病那樣一目了然,金戒指作為指示妻妾正處於經期時的功能得以保存,因而中國民間借其諧音戲稱金戒指為經戒止,即經期間戒房事,須停止行房。由於各地婚俗不同,戴戒指的習俗也不同。部分地區只有新娘戴戒指,部分地區則新郎新娘都戴戒指。戒指來源也因各地婚俗而異,有的是男方提供新娘戒指,女方提供新郎戒指,有的是新郎新娘的戒指都由男方提供。有抱瓶婚俗之地區則多在寶瓶中置一金一銀兩枚戒指,[18]引喻新娘像皇后嬪妃進皇城一樣進院門,像皇后嬪妃進宮一樣堂屋拜堂,和像皇后嬪妃進寢宮一樣進洞房。此俗和新郎着官服,新娘着鳳冠霞帔一樣,乃民間借名人為新娘祈福又一例。

牽巾禮

新人戴好戒指之後須行牽巾禮,即新人同牽一條正中間繫着繡球中國結的通心錦,直至拜堂和磕頭禮完畢。通心錦為紅色錦帶,新人各牽一端以示男女通心,象徵夫婦永結同心。[58][15][59]大部分地區行牽巾禮時,贊禮會同時吟吉語,例如:「紅巾盡壓繡花仙,南北東西禮是先。琥珀頂平香燭下,將來披在貴人肩。抿刷子,出身高,先周湯來禹舜堯。今日學士來開面,蟾宮折桂步步高。」此俗源於唐朝,比喻擇妻的成語「幕里紅絲」也同樣來源於此:相傳唐朝宰相張嘉貞欲納風姿俊美,很有才華的郭元振為婿,便讓他的五個女兒藏在幕後,各牽一根紅絲留在幕外。郭元振伸手牽着一根,是張嘉貞三女所牽,就娶其為妻。[60]這又是民間借用名人故事以為新人祈福之例。 至此,過門中的一系列婚俗禮儀方算完成,新人才可以開始拜堂了。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