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巴·努山達拉·艾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迪巴·努山达拉·艾地
Remove ads

迪巴·努山達拉·艾地[1][2][3]印尼語Dipa Nusantara Aidit,1923年7月30日—1965年11月22日)[4],生於勿里洞島印度尼西亞共產主義政治家,1951年起擔任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總書記,在印尼大屠殺中被處決。

快速預覽 迪巴·努山達拉·艾地 Dipa Nusantara Aidit, 個人資料 ...
Remove ads

早期生涯

1939年加入左翼青年組織「東方青年團」(Pemoeda Oemoem),次年當選該組織中央委員會主席[5]。日本佔領時期,他秘密組建車輛工人聯合會(Sarekat Buruh Kendaraan Bermotor),並參與創建反法西斯組織「獨立印度尼西亞運動」(Gerakan Indonesia Merdeka),通過地下網絡進行反殖民宣傳[6]

政治活動

建國初期

1945年印尼獨立革命期間,艾地主導成立印尼青年軍(Angkatan Pemuda Indonesia)並擔任主席。1946年進入印尼共中央委員會,1948年晉升政治局委員,期間推動建立「人民民主陣線」,主張通過議會鬥爭實現社會主義過渡[7]。1948年茉莉芬事件中,艾地因反對左翼激進派武裝起義策略,主張與蘇加諾政府合作而嶄露頭角。

領導印尼共

1951年接任印尼共第一書記,1953年當選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9年印尼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艾地提出「納沙貢」理論,主張民族主義者、宗教團體與共產主義者的聯合陣線。該戰略使印尼共黨員從1950年的8000人激增至1965年的300萬人,成為當時非執政共產黨中規模最大的組織[8]。艾地通過建立印度尼西亞農民陣線英語Peasants Front of Indonesia印度尼西亞全國工人中央組織英語Central All-Indonesian Workers Organization(SOBSI)擴大基層影響力,1964年發動「單方面行動」(Aksi Sepihak),在爪哇農村強行實施土地再分配,導致與伊斯蘭教士聯合會爆發武裝衝突。

國際關係

艾地積極推動印尼共參與國際共運,1963年率團訪問中國期間與毛澤東會晤,接受中方政治培訓支持[9]。1964年莫斯科會議期間,他採取中間立場,既批評赫魯曉夫的「和平共處」路線,又反對中國與阿爾巴尼亞的激進主張。其「雅加達-北京軸心」構想深刻影響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10]

理論貢獻

艾地提出「印尼式社會主義道路」,主張通過三個階段實現革命:

  1.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 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民民主專政」
  3. 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

其著作《印度尼西亞革命與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任務》(1953年)系統闡述「艾地路線」,強調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與議會鬥爭結合[11]

死亡與遺產

1965年九三〇事件後,艾地與其他印尼共領導人遭軍方追捕。據印度尼西亞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顯示,其於1965年11月22日在中爪哇省波約拉利地區被陸軍突擊隊擊斃[12]。2016年雅加達地方法院在審查歷史案件時,將艾地之死定性為「法外處決」[13]

艾地的政治思想被收錄於《艾地選集》(Selected Works of D.N. Aidit),成為研究東南亞共運的重要文獻[14]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