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邁亞密都會區
邁阿密-勞德代爾堡-西棕櫚灘大都會統計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邁亞密都會區(英語:Miami metropolitan area),常被稱為大邁亞密(英語:Greater Miami)、南佛羅里達(英語:South Florida)或三縣地區(英語:Tri-County Area),是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沿海的都市圈,正式名稱為邁亞密-羅德岱堡-西棕櫚灘大都會統計區(英語:Miami–Fort Lauderdale–West Palm Beach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作為美國第六大都會統計區、美國南部地區第五大都會區以及佛羅里達州最大的都市圈,該區域由邁亞密-戴德縣、布勞沃德縣和棕櫚灘縣組成[5][6][7][8]。邁亞密都會區亦常被稱為黃金海岸(英語:Gold Coast),與佛羅里達州其他沿海地區的命名方式一致(太空海岸、寶藏海岸等)。這一名稱源於該地區早期的快速發展,象徵着富裕和奢華的熱帶生活方式,成為佛羅里達州最知名的地域代稱之一[9][10]。
根據2023年數據,該地區人口達645萬,超過全美31個州的人口規模。其中邁亞密-戴德縣2020年人口為270萬,位列美國人口第七大縣。都會區陸地面積為1,279.2平方英里(約3,313平方公里),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作為區域金融與文化中心,邁亞密是該都會區核心城市,邁亞密早在2000年人口密度就已突破每平方英里1萬人(約3,800人/平方公里),使該都市區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成為全美第四大都市化區域。其他主要城市包括羅德岱堡、西棕櫚灘、博卡拉頓、邁亞密海灘等十餘個行政區。
整個都會區屬於更大的南佛羅里達地域範圍,該地域還涵蓋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和佛羅里達礁島群。地理特徵方面,南佛羅里達都市帶被限制在大西洋與大沼澤地之間的狹長地帶,南北延伸約100英里(160公里),東西最寬處僅20英里(32公里),部分區域寬度甚至不足5英里(8公里)。這使得邁亞密都會區成為美國縱向跨度第二長的都市化區域,僅次於紐約都會區。
高等教育資源方面,該地區匯聚了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諾瓦東南大學和邁亞密大學等知名學府,此外還有布勞沃德學院、棕櫚灘州立學院、邁亞密戴德學院等三所社區學院,形成了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些院校不僅服務於本地社區,也吸引着全美乃至全球的學生。
Remove ads
統計定義
邁亞密都會區在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MB)的官方定義中被稱為邁亞密-羅德岱堡-西棕櫚灘大都會統計區(MSA),2020年人口為6,138,333人。該統計區是美國東南部人口第二多的都會區,總面積達6,137平方英里(約15,890平方公里),由三個「大都會分區」組成:
- 邁亞密-邁亞密海灘-肯德爾大都會分區,與邁亞密-戴德縣範圍一致(2020年人口2,701,767人)[11];
- 羅德岱堡-龐帕諾比奇-森賴斯大都會分區,對應布勞沃德縣(2020年人口1,944,375人)[11];
- 西棕櫚灘-博卡拉頓-德爾雷比奇大都會分區,等同於棕櫚灘縣(2020年人口1,492,191人)[11]。
最初,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定義的邁亞密大都會統計區僅包含戴德縣(現邁亞密-戴德縣)。到1995年,邁亞密-海厄利亞和羅德岱堡-荷里活-龐帕諾比奇兩個大都會統計區合併為邁亞密-羅德岱堡聯合統計區,包括邁亞密主要統計區(戴德縣)和羅德岱堡主要統計區(布勞沃德縣)[12]。2003年,西棕櫚灘-博卡拉頓-博因頓比奇統計區併入,形成邁亞密-羅德岱堡-邁亞密海灘大都會統計區,包含布勞沃德縣、邁亞密-戴德縣和棕櫚灘縣三個分區[13]。
Remove ads
美國人口普查局還根據通勤模式定義了更廣泛的商業區域——邁亞密-聖露西港-羅德岱堡聯合統計區(CSA),2020年人口為6,887,655人。截至2023年,該聯合統計區包含以下組成部分:
- 邁亞密-羅德岱堡-西棕櫚灘大都會統計區(2020年人口6,138,333人)[14][11];
- 聖露西港大都會統計區(2020年人口486,660人),包括馬丁縣和聖露西縣[14];
- 塞巴斯蒂安-維羅海灘-西維羅走廊大都會統計區,與印第安河縣範圍一致(2020年人口159,788人)[14];
- 基韋斯特-拉戈島小都會統計區(μSA),等同於門羅縣(2020年人口82,874人)[14];
- 奧基喬比小都會統計區,與奧基喬比縣範圍一致[14]。
該聯合統計區的組成曾多次調整:2013年初設時包含奧基喬比小都會統計區,但不包括基韋斯特小都會統計區;2018年移除奧基喬比並加入基韋斯特;2023年奧基喬比再次被納入[15][16][14]。
歷史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德貴斯塔部落已在邁亞密地區生活了約2000年。公元前500至600年左右,邁亞密河河口就有一個數百人規模的村落。「邁亞密」這一名稱源自邁亞密河,而河名則來自德貴斯塔語,意為大水。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宣稱擁有該地區前,德貴斯塔人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1566年,西班牙探險家佩德羅·梅嫩德斯·德·阿維萊斯及其部下造訪了德貴斯塔人的定居點。次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邁亞密河口建立了傳教站,並於1743年修築了要塞。此後,西班牙移民與其他地區的居民陸續在邁亞密河及比斯坎灣沿岸建立家園和農場。與此同時,來自巴哈馬的居民為尋找在佛羅里達珊瑚礁失事船隻的財寶而進入南佛羅里達及群島地區,部分人接受了西班牙人贈予的邁亞密河沿岸土地。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塞米諾爾印第安人和逃亡奴隸群體陸續遷入該地區。然而,由於戰爭、奴役以及來自歐洲的疾病傳播,原住民人口在18世紀急劇減少[17]。
1821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購得佛羅里達,標誌着該地區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當時的佛羅里達只有兩個縣,整個佛羅里達半島均屬聖約翰斯縣[18]。1830年代,商人理查德·菲茨帕特里克(Richard Fitzpatrick)從巴哈馬人手中購得邁亞密河沿岸土地,經營起種植甘蔗、香蕉、玉米和熱帶水果的莊園。河岸北側的莊園內還設有軍事據點達拉斯堡,該地區在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1835年—1842年)期間成為戰區,這場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印第安戰爭導致邁亞密地區人口幾近滅絕。
1836年2月4日,美國根據領土法案設立戴德縣,以在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中陣亡的弗朗西斯·L·戴德少校命名[19]。1838年3月,為了鎮壓南佛羅里達的塞米諾爾人,美軍在新河附近修建了一座軍事要塞,後被命名為羅德岱堡。此後數十年間,戴德縣縣治所先後設在印第安礁、基韋斯特、布里克爾角、佛羅里達角、達拉斯堡、邁亞密、朱諾等地,最終在1899年回到邁亞密。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結束後,菲茨帕特里克的侄子威廉·英格利希(William English)於1842年重建莊園,並在邁亞密河南岸規劃邁亞密村,出售部分土地。1855年至1858年的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雖未造成前次戰爭的毀滅性打擊,但仍阻礙了東南佛羅里達的殖民拓荒進程。戰爭結束後,部分士兵選擇留下定居,而一些塞米諾爾人則退居至大沼澤地[20]。直到1890年代,邁亞密地區僅有零星家庭定居,這片後來繁榮的都會區仍處於開發的萌芽階段。
Remove ads
1891年,來自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朱莉婭·斯特圖爾特·塔特爾在丈夫去世後遷居南佛羅里達,購入了邁亞密河北岸640英畝土地(今邁亞密市中心區域),開始經營柑橘種植業。與此同時,布里克爾家族在南岸擁有大片土地(今布里克爾區域),這兩片地產為邁亞密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894年12月至翌年2月,兩場寒潮摧毀了北佛羅里達的柑橘作物,導致數千果園主破產,而邁亞密地區成為全州唯一未受霜凍影響的區域,塔特爾藉機向鐵路大亨亨利·弗拉格勒寄送了當地盛開的橙花作為證明。
弗拉格勒派遣助手詹姆斯·英格拉哈姆(James Ingraham)實地考察後,於1895年4月22日與塔特爾達成歷史性協議:塔特爾無償贈予弗拉格勒100英畝土地,換取其將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延伸至邁亞密,並負責城市規劃與酒店建設。同期,布里克爾夫婦也以類似條件出讓了南岸土地。儘管鐵路延伸計劃直到同年6月21日才正式公布,但傳聞已刺激比斯坎灣地區出現地產投機熱潮。隨着鐵路動工,移民開始湧入這片號稱「防凍」的土地。1895年人口普查顯示戴德縣共有3,322名居民,其中多數居住在北部。
1896年4月13日,首列火車駛入邁亞密,同年7月28日邁亞密正式建市。弗拉格勒於次年開設的皇家棕櫚酒店成為城市地標,吸引更多移民遷入[21]。至1896年底,市區已湧現50家商業機構,其中包括後來持續發行至1980年代的《邁亞密大都會報》(The Miami Metropolis)。這些開發活動使原本荒蕪的河岸地帶在短短數年內蛻變為初具規模的城鎮,為20世紀邁亞密都會區的掀開了序幕。
Remove ads
20世紀初期,佛羅里達州政府開始實施大沼澤地排水工程,旨在增加可用土地面積。大量土地投機者從州政府手中購得數百萬英畝土地。此時的邁亞密河注入比斯坎灣的河口區域,已成為現今邁亞密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地帶。非裔居民構成了當時城市建設的主要勞動力,但土地契約中的限制性條款將他們限制在邁亞密西北部的「有色人種鎮」(今邁亞密上城)。其他重要居民區包括檸檬城(今小海地)、椰林,以及市界外的比斯坎(今邁亞密肖爾斯)和卡特勒(今帕爾梅托灣)。許多拓荒者是被聯邦政府「160英畝免費土地」政策吸引而來的自耕農。1910年邁亞密人口已達5,471人,並在二戰前持續快速增長。
1909年,佛羅里達州議會決定從當時的戴德縣北部劃分出一個新的行政區域,正式成立棕櫚灘縣。1915年,棕櫚灘縣和戴德縣各貢獻了幾乎相等的土地,組成了獨立的布勞沃德縣,縣治設在羅德岱堡。隨後,羅德岱堡、龐帕諾比奇和哈倫代爾相繼建造了連接大陸和海灘的橋樑,使得旅遊業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3年約翰·柯林斯建成連接邁亞密和邁亞密海灘的木橋後,邁亞密海灘開始發展。布里克爾大道因眾多富豪居住的度假別墅而被稱為"百萬富翁街",建於1914年至1916年的維斯蓋亞莊園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建造期間僱用了邁亞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被公認為鍍金時代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到「咆哮的二十年代」,城市人口激增至3萬,1925年科勒爾蓋布爾斯、邁亞密肖爾斯、檸檬城和椰林相繼併入市區。雖然人口突破3萬,但城市仍保留着村鎮時期的諸多特徵。
1926年,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同年9月的強烈颶風吹襲邁亞密。戴德縣確認113人死亡,854人住院治療,僅邁亞密就有2000棟房屋被毀、3000棟受損,布勞沃德縣49人死亡、1,500人受傷。嚴重的破壞不僅終結了佛羅里達的房地產泡沫,也使南佛羅里達甚至在1929年股市崩盤之前就已經陷入經濟衰退,許多投資者破產,遊客數量銳減。1927年,海岸航空線鐵路的邁亞密延伸線建成通車,由西棕櫚灘經邁亞密延伸至霍姆斯特德,打破了佛羅里達東海岸鐵路的壟斷,成為第二個將南佛羅里達連接全國鐵路網的公司。
1930年代中期,隨着邁亞密旅遊業的復甦,需要更快速和經濟的方式建造酒店,這一時期邁亞密海灘的建築速度遠超美國其他城市,新建的酒店和公寓採用了當時最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為邁亞密海灘塑造了獨特的城市風貌,成為了如今的邁亞密裝飾藝術區。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的六個月內,邁亞密接待了79.6萬外州遊客。到1940年,邁亞密已成為僅次於紐約和洛杉磯的全國第三大移民入境港口。這一時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業發展為二戰後的都會區擴張奠定了重要基礎。
Remove ad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佛羅里達憑藉其平坦的地形、寬闊的水域以及溫和的氣候,陸軍和海軍在此建立了多個大型訓練基地,使當地成為戰爭時期的重要軍事中心。
原泛美機場(今邁亞密國際機場)被改建為邁亞密陸軍航空場和邁亞密航空站總部的所在地。陸軍航空運輸司令部在此建立基地,負責向南半球運送人員和物資,並向北非戰場的英軍提供彈藥。西棕櫚灘的莫里森機場因地理位置優越,成為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空軍準備諾曼第登陸行動的重要基地,該機場後來發展成為今日的棕櫚灘國際機場[22]。在布勞沃德縣,羅德岱堡海軍航空站在默爾·福格機場(Merle Fogg Field)建立,這裏的優越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其成為海軍復仇者式艦載轟炸機飛行員的主要訓練基地。
邁亞密海灘成為美國陸軍航空兵團的重要訓練中心,數百家酒店和公寓被改造成軍營,這些建築後來構成了如今的裝飾藝術區。這些設施被用作技術培訓的場所,同時士兵們也在城市的高爾夫球場和其他區域接受訓練。位於訓練基地以南幾個街區的海灣公園成為海軍人員的休閒娛樂場所,其中不僅包括美國士兵,還有來自戰時盟友中國和蘇聯的軍人在此接受訓練。當時的邁亞密港位於今天的莫里斯·費雷公園所在地,是海軍和潛艇追擊訓練學校的駐地。在戴德縣南部,聯邦政府建立了列治文海軍航空站,用於駐紮在墨西哥灣和大西洋巡邏的巨型飛艇。該基地的三座機庫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器維修設施。邁亞密河沿岸的造船廠晝夜不停地建造軍用船隻,並將民用船隻改裝為軍用。邁亞密造船公司建造了大量PT魚雷快艇,這些快艇後來被用於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布勞沃德縣部分酒店被秘密改造成雷達和測距設備培訓中心。
民間對戰爭的支持同樣令人矚目。珍珠港事件次日,邁亞密大量平民湧入徵兵站報名參軍。與此同時,邁亞密都會區的女性首次大規模進入職場。戰爭期間,當地居民購買了超過3億美元的戰爭債券,人均約1000美元。
Remove ads
二戰結束後,南佛羅里達經歷了顯著的人口增長與經濟轉型。戰爭期間超過50萬名士兵和5萬名軍官曾在南佛羅里達接受訓練,其中許多人戰後選擇在此定居,推動都會區人口在1950年增至近50萬[23]。同一時期,空調技術的普及極大地改善了該地區的居住和工作環境,使更多人願意在此定居。政府也積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公路、學校等,推動了郊區城市化進程,使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在此安居樂業。作為傳統的旅遊和退休養老勝地,邁亞密在戰後逐漸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經濟結構。航空運輸業在這一時期獲得顯著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到1980年,邁亞密都會統計區人口已激增至160萬[23]。
旅遊業始終是邁亞密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當地旅遊業界開始將邁亞密定位為國際度假中心。1940年時,該地區每年接待約200萬遊客。雖然戰爭期間旅遊業一度萎縮,但戰後立即迎來酒店建設熱潮,新建項目主要集中在邁亞密海灘及北部沿海社區。邁亞密海灘的酒店數量從1942年的291家增至1955年的382家。遊客數量持續攀升,從1960年的550萬增至1970年的600萬,到1980年達到1260萬人次[23]。
二戰期間的軍事航空活動使當地體會航空運輸的重要性。泛美、東方、國民和達美等多家主要航空公司在戰前就已在此設立基地。1945年,戴德縣港務局成立,負責管理機場和海港設施。同年,政府收購了在西北36街的原泛美機場,改建為民用機場——邁亞密國際機場。地方政府積極推動邁亞密成為國際航空樞紐,特別是通往拉丁美洲的門戶。到1970年代初,約65%的遊客選擇乘飛機抵達邁亞密[23]。
與此同時,許多新城市紛紛成立,而原有的城鎮也在迅速擴張。持續增長的遊客和常住人口帶動了建築業的繁榮。1940和1950年代,戴德縣約10%的勞動力從事建築業。1940年代都會區人口增長84.9%,1950年代增長88.9%,催生了對新住宅的旺盛需求。1954年,邁亞密以每千人新建住宅量位居全美城市之首,年新建住宅達1.1萬套[23]。1960至1980年間,郊區房地產持續開發,邁亞密海灘和中央商務區周邊的高層公寓建設熱潮,進一步推動了建築業的蓬勃發展。這些發展共同塑造了戰後邁亞密都會區的經濟格局。
1959年古巴革命後由菲德爾·卡斯特羅執政,大量古巴移民湧入邁亞密及南佛羅里達。1965年,自由航班計劃實施期間,僅一年就有10萬古巴人通過每日兩個航班從哈瓦那飛抵邁亞密。這些移民主要聚居在小哈瓦那社區,至1960年代末,戴德縣已容納超過40萬古巴難民。移民潮引發了當地非裔美國人的不滿,他們認為古巴勞工搶佔了他們的工作機會,而教育系統則面臨數千名西班牙語學童的就學壓力。這批古巴移民中包含大量專業中產階級人士,到1980年已在當地創辦約1.8萬家企業,使邁亞密逐漸轉型為雙語並存的拉丁美洲式都市[23]。
1968年8月,邁亞密的自由城非裔社區爆發騷亂,佛羅里達州國民警衛隊被迫介入維持秩序。騷亂根源在於惡劣的居住條件、經濟剝削、就業困境、種族歧視、緊張的警民關係,以及與非裔與古巴移民間的經濟競爭。1970年代是邁亞密的關鍵成長期,1972年邁亞密海豚隊創下全勝賽季紀錄,同年在邁亞密海灘舉行的共和、民主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使城市成為政治焦點,佛羅里達國際大學也於此時成立。1979年,邁亞密自由貿易區(第32號對外貿易區)正式設立,這是一個位於邁亞密國際機場以西的大型指定區域,容納了近200家從事國際貿易的公司,為進出口公司提供用於儲存、加工、製造、組裝、展示或再出口國外貨物的場所,而無需事先繳納關稅,這一自由貿易區積極推動了邁亞密都會區的國際商業活動。
但與此同時,1970年代中期與古巴相關的恐怖活動頻發,數十起爆炸事件使邁亞密一度被稱為「爆炸之都」。1980年爆發的麥克達菲騷亂再次凸顯種族矛盾,四名白人警察毆打致死非裔保險經紀人亞瑟·麥克達菲的案件判決引發自由城和上城社區的暴力衝突。同年4月至10月,馬列爾事件又帶來15萬古巴移民,與1960年代移民不同,此次多數為貧困階層。同期海地移民數量增長使邁亞密形成了小海地社區。這波移民潮加劇了邁亞密的社會不穩,導致許多中產階級的非拉丁裔白人遷離城市,形成所謂的「白人群飛」現象。1980年代,邁亞密成為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秘魯毒品進入美國的主要中轉站,這些販毒集團在當地被統稱為「可卡因牛仔」,他們的操控的毒品貿易催生了畸形繁榮。聯邦估計每年經南佛羅里達流入的毒品價值至少280億美元,這些資金通過空殼公司注入當地經濟,刺激了奢飾品銷售、豪華公寓和夜總會等行業的虛假繁榮。伴隨而來的是持續至1990年代初的暴力犯罪浪潮,使邁亞密同時面臨着經濟轉型與社會治理的雙重挑戰。
Remove ads
1990年代,邁亞密大都會統計區,包括邁亞密-戴德縣、布勞沃德縣與棕櫚灘縣,均經歷了強勁的人口增長。其中,羅德岱堡人口增長367,530人,增幅達29.3%;棕櫚灘為267,666人,增長31.0%;邁亞密則為316,268人,增長16.3%[24]。在全佛羅里達州的各大統計區域中,這三個縣在絕對人口增長位居前列。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來自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大量國際移民,尤其集中於邁亞密-戴德縣。
然而,儘管該區域人口增長迅速,但勞動力市場呈現分化。邁亞密在1990年代的勞動力與就業增長遠不及人口擴張的速度,該區勞動力增長僅為5.2%,就業增長8.3%,顯著低於佛州中北部如奧蘭多(勞動力增長33.0%)與坦帕(勞動力增長23.3%)等地的表現[24]。相比之下,羅德岱堡和西棕櫚灘的就業增長分別達22.4%與25.4%,更為接近其人口擴張的節奏[24]。這種結構性差異反映出邁亞密雖然是移民熱點,卻未能同步轉化為廣泛的就業機會,導致1990年代中後期該市部分地區中產階層流失、低收入家庭增多,使其在2000年時的家庭中位收入水平甚至還低於全美多數大城市。
在基礎設施方面,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促使區域交通系統迅速發展。1989年1月啟用的三縣鐵路(Tri-Rail)原本是為配合95號州際公路與佛羅里達收費公路施工而設的臨時通勤鐵路,但不久之後因使用頻率遠超預期而成為固定服務。1998年,三縣鐵路營業里程延長至72英里,貫穿邁亞密國際機場、布勞沃德縣與棕櫚灘北部的芒谷阿園,成為連接三縣地區的重要通勤骨幹。
1992年颶風安德魯重創南佛羅里達,造成超過200億美元損失,約25萬人受災,成為美國史上破壞力最強的五級颶風之一。風災揭示了當時建築規範與防災體系的缺陷,促使佛羅里達州全面修訂建築標準和災害管理機制,在日後城市建設中強化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Remove ads
進入21世紀初,南佛羅里達三縣區域繼續延續其人口增長趨勢。至2010年,邁亞密-羅德岱堡-西棕櫚灘大都會統計區已成為全美第八大都會區,三縣合計人口突破五百萬[25]。2010至2020年間,該區域人口進一步增長近11%,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仍以國際移民為主因,邁亞密-戴德縣在這一階段依然是增長的核心引擎[25]。
伴隨人口增長,區域經濟同步擴大。2010年至2020年,邁亞密大都會統計區的GDP增長64%[25]。2019年,邁亞密-羅德岱堡-龐帕諾海灘地區的名義GDP達3775億美元,居全美384個都會區第12位[26]。2008至2019年期間,涵蓋聖盧西港的聯合統計區總人口增加逾80萬人,增長率達13%;總就業人數增加了超過100萬人,增幅為29%,同期佛州整體就業增長為25%;人均收入(以名義美元計算)從44,700美元上升至61,500美元,增長了38%,在全美排名第39位,約為全美平均水平(56,490美元)的109%,增幅也高於佛羅里達州的平均水平,後者同期增長為33%[26]。
經濟結構上,雖然佛羅里達整體產業趨向多元化,但邁亞密都會區在2010年代依然高度依賴旅遊、房地產與國際貿易。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旅遊業遭遇重挫,但該行業在2021年迅速反彈,並於2022年全面超越疫情前水平[25]。同時,邁亞密成為金融、保險與房地產產業的重要樞紐,並吸引眾多專業、科技與技術服務機構入駐。休閒與酒店業、專業與商業服務行業也帶動了大量新增就業。當地的工業與物流領域亦呈快速發展,電子商務與全球供應鏈對南佛羅里達工業地產市場的需求持續攀升,促進了運輸、倉儲、分銷及輕工業相關設施建設。此外,三縣區域內的生物科技產業穩步發展,目前擁有超過1500家相關企業[25]。
交通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