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光燦
中国物理学家(194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郭光燦(1942年12月9日—),福建惠安百崎回族鄉加坑村人,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量子信息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Remove ads
生平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同年7月,留校任教。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2005年1月,被聘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代表性科研成果
- 1997年提出「量子避錯編碼原理」,成為三種量子編碼原理之一,並為實驗所驗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9, 1953 (199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98年提出「量子概率克隆原理」,並在實驗上實現,被國際學術界稱為「段-郭克隆機」,其最大克隆效率被稱為「段-郭界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0, 4999 (199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2000年提出利用光腔實現兩個原子糾纏的方案,後被法國科學院院士阿羅什(S. Haroche)在實驗上證實,後者在2012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5, 2392 (20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證明量子信道中私密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使量子信息論中信道容量不可加性的三部曲得以完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3, 120501 (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研製成功八光子糾纏態,其光子數為世界之最,並演示量子通信複雜度的有效降低;〔Nature Communications 2, 546 (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研製固態量子信息存儲器,其保真度達99.9%,為世界之最。〔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8, 190505 (20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實驗上首次製備了光子的波動態與粒子態的任意疊加態,可同時觀察到光子的波動性和粒子性,挑戰玻爾互補原理所設定的界限,重新定義波粒二象性概念。〔Nature Photonics 6, 600 (20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製備半導體量子晶片,觀察到單個量子邏輯比特的Rabi振盪,並實現對單個量子邏輯門的超快普適操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4, Article number: 1401 (20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move ads
出版著作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