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三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三角(緬甸語:ရွှေတြိဂံ နယ်မြေ;泰語:สามเหลี่ยมทองคำ;老撾語:ສາມຫຼ່ຽມຄຳ)是緬甸、老撾、泰國交界地區,以洛克河與湄公河交匯處為中心,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1][2]。「金三角」這個名稱是美國國務院官員馬歇爾‧格林 1971年在一次有關鴉片貿易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的[1][3][4]。如今,河匯流處泰國一側的索普魯克已成為一個旅遊景點,有鴉片博物館和金三角公園,而且這裏已經禁止種植鴉片[5]。
自1950年代以來,金三角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產區之一。在21世紀初阿富汗的鴉片產量激增之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海洛英都來自金三角。[6]作為金三角的一部分,緬甸一直是繼阿富汗之後世界第二大鴉片來源國。儘管自2015年以來,緬甸的罌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但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布的《2022年緬甸鴉片調查》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緬甸的罌粟種植面積卻增長了33%,達到40,100公頃,產量潛力也增加了88%,達到790噸。[7]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還警告稱,若由新冠疫情和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引發的經濟危機持續下去,緬甸的鴉片產量可能再次上升,這將對亞洲大部分地區的公共衛生和安全造成嚴重影響。[8]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報告,2023年緬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生產國,當年估計生產了1,080噸鴉片。[9]與此同時,塔利班在阿富汗實施的嚴厲打擊措施使該國的鴉片產量大幅下降約95%,降至330噸。[10]
金三角目前是世界主要的合成毒品生產區之一,特別是甲基安非他命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其生產的雅巴和結晶甲基安非他命出口到東亞、東南亞和大洋洲[11]。有嚴重的詐騙問題,且受害者大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
Remove ads
地理
起源

20世紀40年代末,隨着中國共產黨掌握政權,政府下令對一千萬名毒癮者實施強制戒毒,對毒販予以處決,並將鴉片產區改種其他作物。其結果是鴉片生產轉移至中國南部邊境以南的「金三角」地區。[14]緬甸的小規模鴉片生產可追溯至1750年的貢榜王朝,當時主要是為了滿足外國人的消費需求。[15]
在緬甸的中國國民黨軍隊實際上是後來活躍於金三角地區的私人毒品武裝的先驅。1949年,成千上萬戰敗的國民黨軍隊從雲南省越境進入緬甸。這個政權薄弱的國家,很快便被國民黨奪取了邊境地區的控制權。國民黨所產的大部分鴉片都被運往南方的泰國。[16]國民黨控制的領土構成了緬甸的主要鴉片產區,而國民黨政策的轉變使其得以擴大對該地區鴉片貿易的控制。此外,到19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在雲南基本剷除了非法鴉片種植,實際上將鴉片壟斷權交到了國民黨在撣邦的軍隊手中。鴉片的主要消費人群是當地的華人族群,以及邊境對面的雲南居民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人。國民黨軍隊強迫當地村民提供兵員、糧食和金錢,並對種植鴉片的農民徵收重稅。這迫使農民不得不增加產量以維持生計。一位駐在孟艮府拉祜族中的美國傳教士曾作證稱,國民黨軍因拉祜族人不服從其規定而對其施以酷刑。
緬甸獨立時的鴉片年產量約為30噸,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一數字增長了20倍,達到了600噸。[17]
Remove ads
海洛英生產史


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法鴉片生產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在跨國毒品貿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估計,2005年緬甸的鴉片種植面積約為430平方公里。[18]緬甸東北部生產的鴉片和海洛英原料通過馬幫和驢隊運往緬泰邊境一帶的精煉廠,加工成海洛英及其原料。大部分成品隨後被運送穿越邊境,進入泰國北部的各個城鎮,並最終運至曼谷,以便進一步銷往國際市場。
1996年1月,毒梟昆沙領導的孟泰軍宣布投降,此舉被仰光當局譽為打擊毒品的重大勝利。然而,緬甸政府缺乏應對主要販毒集團的意願和能力,以及在打擊洗錢方面缺乏真正的承諾,仍然嚴重阻礙着整體禁毒工作的推進。在緬甸及北泰高地種植罌粟的多數山地部落民眾,至今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1996年,美國駐仰光大使館發布了一份《國家商業指南》,其中指出:「單是鴉片類毒品的出口,其價值似乎就與所有合法出口的總和相當。」報告還提到,基礎設施和酒店方面的投資,正來自主要的鴉片種植與出口組織,以及與這些組織關係密切的投資者。[19]
一項歷時四年的調查得出結論稱,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MOGE)是「軍方控制下生產和出口的海洛英收益的主要洗錢渠道」。1992年,MOGE與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能源簽署了一項商業協議,隨後美國優尼科公司也加入其中,MOGE由此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付款。正如弗朗索瓦·卡薩涅所報道的那樣:「儘管MOGE除其外國合作夥伴的有限分期投入外幾乎沒有資產,也從未盈利,而緬甸國家本身也從未有能力為MOGE提供任何外匯信貸,但這家公司的新加坡銀行賬戶卻顯示有數億美元的資金轉入。」根據調查人員查閱的一份MOGE機密檔案,緬甸最著名的毒梟昆沙提供的超過6000萬美元的資金就是通過該公司進行轉移的。「毒資正滲透緬甸所有的經濟活動,而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也將大型外國合作夥伴視為洗錢活動的重要保護傘。」[19]仰光的銀行曾以高達40%的佣金提供洗錢服務。[20]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還指出,腐敗、貧困以及政府控制力的缺失,都是迫使貧困農民參與毒品生產的典型原因。[21]
歷史上的毒品走私
在得知部分在越南服役的非裔美軍士兵在泰國休整期間染上海洛英毒癮後,美國毒梟弗蘭克·盧卡斯於1970年代初前往曼谷,試圖與其同夥艾克·阿特金森一同建立一條新的販毒路線。盧卡斯前往金三角地區,並從泰緬孤軍手中以每公斤4,200美元的價格首次購入132公斤未經稀釋的高純度海洛英(純度達98–100%),相比之下,當時紐約黑手黨每公斤的要價高達5萬美元。隨後,阿特金森利用他在美軍中的關係,通過美國空軍的軍用飛機將毒品走私回美國東部。這些毒品隨後被收集起來,稀釋至10%的純度,重新包裝,並由盧卡斯控制的毒販網絡在哈萊姆街頭進行銷售,從中獲取巨額利潤。這條走私通道一直運作到1975年1月盧卡斯被美國緝毒局逮捕為止。[22][23][24]
1972年,隨着土耳其禁止種植罌粟,美洲市場的海洛英傳統供應路線(即所謂「法國聯絡」)遭到中斷,導致東南亞地區的產量迅速上升。[25]香港由於已有三合會控制的有組織犯罪網絡,能夠滿足本地龐大的毒品消費市場(估計有15萬名常規使用者),[26]再加上其繁忙的國際港口和啟德機場,迅速成為東南亞海洛英的重要中轉站,[27] as well as convenient money laundering center to reinvest the profits of international sales.[28][29]並成為國際毒品銷售利潤的便捷洗錢中心。犯罪集團還將香港作為精煉鴉片製成海洛英的基地,其中一個由馬惜珍控制的犯罪集團據當局估計,在1968年至1974年間向香港走私了超過700噸鴉片。[30]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個由新加坡華人毒販組成、以陳同明為首的有組織犯罪團伙「阿公」通過利用航空乘客走私的方式,從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海洛英運往其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總部,繼而分銷至西歐各大城市,從而掌控了歐洲的海洛英貿易。[31][32]該團伙的運作極為成功,甚至逐步排擠並最終奪取了14K和和勝和等三合會集團在歐洲的地盤。[33]
來自東南亞的海洛英最初是由信使攜帶,通過商業航班運入美國,這些信使通常是泰國或美國國籍人士。儘管新加坡的毒品法律極為嚴厲,但由於毒販認為若航班始發地為新加坡,外國執法機構在旅客抵達時會較少盤查,[34]因此新加坡經常被用作中轉站。[35]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是「金三角」海洛英進入美國的主要門戶,但也有少量毒品被走私至紐約市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雖然東南亞販毒集團在向美國走私海洛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他們最初在建立街頭銷售網絡方面面臨困難。然而,隨着1970年代一些亞洲毒販被關押進美國監獄,他們在獄中與美國本土囚犯建立了聯繫。這些聯繫使東南亞販毒集團得以接觸到美國街頭毒品分銷的幫派與組織,從而進入零售層面的販運體系。[36]
Remove ads
20世紀80年代,在一系列「黑手黨委員會審判」大幅削弱了傳統意大利裔美國黑手黨勢力之後,華人販毒集團逐漸取代其地位,成為美國東海岸海洛英供應的主導力量。美國緝毒局的一項研究指出,紐約街頭銷售的海洛英來源發生了顯著變化:從1982年到1987年,東南亞海洛英在市場供應中的佔比從3%上升至超過40%。[37]隨着需求不斷增長,亞洲犯罪組織開始將高純度海洛英夾帶在合法海運貨物中,大規模地走私至美國。值得注意的重大事件包括:
- 1988年2月,在泰國曼谷的孔提港,在一艘駛往紐約市的貨輪上查獲藏匿於橡膠片包裹中的1,280公斤、純度高達97%的海洛英,街頭估值約為20億美元,是當時全球最大宗的一次海洛英查獲行動。[38]
- 1989年2月,美國緝毒歷史上的一項紀錄被刷新,FBI特工在紐約市突襲一處倉庫,查獲380公斤未經稀釋的海洛英(街頭估值約為10億美元),毒品藏在割草機輪胎內。執法人員認為,這批毒品是由香港運至洛杉磯,再通過陸路轉運至紐約地區的。[39]
- 1989年9月初,英屬香港歷史上最大宗的海洛英查獲案發生。緝毒人員在新界西貢區一間公寓突襲,發現了420公斤純度達99%的海洛英,價值估計為4.2億美元,被分裝在30個旅行袋中。警方認為,這批毒品起源於泰國,經海路走私至香港,先被轉移到一艘本地漁船上,再由快艇運上岸。警方推測該批毒品的最終目的地可能是美國或澳大利亞。[40][41]
- 1991年6月,美國再創紀錄,當局在加州海沃德的一處倉庫內查獲545公斤高純度海洛英(街頭估值約30億美元),毒品藏在裝膠袋的紙箱中。整批貨物原先由泰國走私至台灣高雄港,再裝上貨輪運抵美國奧克蘭港。[42][43]
Remove ads
儘管尼日利亞傳統上一直被外國有組織犯罪集團用作毒品中轉站和人體運毒者的來源地,[44]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西非犯罪組織本身已崛起為東南亞海洛英的重要販運者。[45][46]僅在1991年,就有660名西非人因海洛英走私在美國被捕。問題日益嚴重,以至於尼日利亞政府在1992年頒布法律,要求國民在申請泰國簽證前,必須首先獲得由國家禁毒執法局簽發的「無毒品犯罪記錄證明」。[47][48]與一次性大批量走私不同,尼日利亞毒販通常會招募大量低級別的非尼日利亞籍信使,每人攜帶幾公斤海洛英,通過常規航空線路從亞洲的中轉地(如新加坡)[49][50]運往西歐或美國東部。一旦海洛英抵達目的地,就會被運送到稀釋與包裝工廠,在此將其稀釋後重新包裝,供街頭零售使用。隨後,所獲利潤會被轉移至拉各斯或香港,用於洗錢活動。[51]
1991年9月,美國聯邦特工在東部多地逮捕了37人(其中28人為尼日利亞公民),這是美國緝毒局針對一個由尼日利亞人主導的國際販毒團伙所進行的為期18個月的臥底調查的成果。該團伙通過人體運毒方式,經由新加坡向美國走私了價值約2億美元的海洛英。被捕人員面臨的聯邦起訴包括毒品共謀與分銷、勒索犯罪和洗錢等指控。[52][53][54][55]就在同一天早些時候,荷蘭籍毒品運送者約翰內斯·范·達默在新加坡樟宜機場的中轉區被捕。他受僱於同一販毒組織,在其行李箱的兩個暗格中被查獲5.79公斤高純度海洛英。[56]另一起案件發生在1996年10月,美國執法機構逮捕了一批總部位於芝加哥的尼日利亞販毒集團成員。該集團通過信使從泰國走私海洛英,並分銷至美國中西部各城市。據信,該團伙每年向該地區多個街頭幫派供應超過200公斤的海洛英,零售估值達1億美元。[57]
Remove ads
當今的毒品走私
在「金三角」地區開展的一系列剷除行動之後,1998年至2006年間,緬甸的罌粟種植面積減少了80%以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官員確認,自2014年以來,隨着合成毒品生產的擴大,鴉片種植持續減少。如今,金三角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合成毒品生產區域之一,特別是甲基苯丙胺(冰毒)。該地區大量生產麻古藥丸和晶體冰毒,並出口至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58]在緬甸撣邦等地合成毒品產量迅速上升的背景下,一個名為「三哥」(又稱The Company)的國際犯罪集團被認為是這一趨勢的主要推動者之一。[59]「三哥」由來自五個不同三合會的成員組成,據稱其首腦是加拿大籍黑幫分子謝志樂,他出生於中國廣州。作為以廣東人為主的華人跨國犯罪集團,該組織主要從事毒品走私,其年收入可能高達80億美元。[60]據稱,「三哥」控制了亞太地區約40%的冰毒市場,並涉及海洛英和氯胺酮(K粉)等毒品的販運。除緬甸外,「三哥」還在泰國、老撾、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大陸與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活躍。[61]
華裔穆斯林潘泰人與華裔秦霍人中的穆斯林屬於同一族群。[62]來自緬甸的一位潘泰人馬正文(Ma Zhengwen,音譯)曾協助漢族毒梟昆沙在泰國北部銷售海洛英。[63]:306潘泰人曾壟斷緬甸的鴉片販運,[63]:57並建立了秘密毒品運輸路線,通過中國南方的關係網絡,將毒品從緬甸走私出境,進入國際市場。[63]:400
2023年,緬甸超過阿富汗,成為全球最大的鴉片生產國。此前,塔利班實施罌粟種植禁令,使阿富汗的鴉片產量大幅下降約95%。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一份報告[64]估計,緬甸當年生產了1,080公噸鴉片,相比前一年的790公噸顯著上升,並創下自2001年以來的最高記錄;而同期阿富汗的鴉片產量則驟降至約330公噸。[65]報告指出,緬甸鴉片產量的增長部分歸因於更高效的農業技術的應用,例如灌溉系統和化肥的使用,使得單位產量提高至每公頃約23公斤。同時,現在農民原鴉片的平均收入上漲了27%,達到每公斤355美元。[66][67]
儘管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在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緬甸的鴉片產量在過去12個月內下降了8%,估計產量為995公噸,但緬甸依然是全球最大的鴉片生產國。報告還提到,罌粟田的單位產量下降至每公頃22公斤,而農民在同期每公斤原鴉片的收入約為300美元。此外,報告估計緬甸向其他國家出口了52至140噸海洛英,其總價值在4.68億美元至12.6億美元之間,按每公斤9,000美元計價。[68]
Remove ads
冰毒的生產與販賣
「金三角」,尤其是緬甸的撣邦,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冰毒生產地區——雖然地理面積不大,但毒品生產極為集中。近年來,金三角及其周邊地區的冰毒製造活動愈發活躍,而與此同時,其他區域被查獲並拆除的製毒設施數量卻在減少。這一趨勢表明,東亞和東南亞的冰毒生產已逐步集中到湄公河下游流域。[69]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統計,過去十年來,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查獲的冰毒數量持續上升,僅2021年就查獲超過171噸晶體冰毒和逾10億片麻古藥丸,創下全球紀錄,遠超世界其他任何地區。[70]2020年4月至5月,緬甸當局在撣邦展開亞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禁毒行動,繳獲了約1.93億片冰毒藥丸、數百公斤晶體冰毒、一定數量的海洛英,以及超過162,000升液態前體化學品和35.5噸固態前體。行動還發現了先進的毒品生產設備和多個中轉及儲存設施。[71]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在202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執法機構在前一年共查獲創紀錄的236噸冰毒,其中大部分源自緬甸撣邦。該機構將毒品問題的加劇歸因於緬甸持續的動盪局勢,這一局勢為非法合成與販運冰毒創造了條件。例如,一些民地武為了籌措資金而加大了冰毒的生產力度,而政府對叛軍控制地區的執法則面臨阻礙。[72]毒品販運活動日益活躍的例證包括:2025年5月,印度尼西亞國家禁毒局接到泰國執法人員的線報後,在廖內群島附近海域從一艘漁船上查獲了2噸冰毒;2025年6月23日,泰國皇家警察又在羅勇府從一艘旅遊船上查獲了2.4噸冰毒,時值毒品即將被走私出境前夕。泰國當局估計,這批毒品的批發價值為9.15百萬美元;如果成功運抵目的地,其市值將超過9,000萬美元(批發價每公斤3,800美元,零售價每公斤37,500美元)。[73]
參見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