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爾卑斯交響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爾卑斯交響曲》(德語:Eine Alpensinfonie),作品64,是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的最後一首交響詩。這首交響詩是獻給當時的德累斯頓國家樂團。雖然作曲家標示這首樂曲為「交響曲」,但在結構上,既不如《家庭交響曲英語Symphonia Domestica》有明顯樂章分段的構想,卻保留如李斯特交響詩般的連貫性意念和情景,因此被歸納為交響詩。

作曲過程

《阿爾卑斯交響曲》創作於1911年到1915年間,時值作曲家搬到南德阿爾卑斯山麓別墅,相比起其他交響詩,用時最長,其間作曲家還創作了芭蕾舞《約瑟夫傳奇》。該別墅景致一流,被擁於阿爾卑斯山壯逸的環境中,有可能正由於此,讓作曲家立起了寫作該交響詩的念頭。

第一稿其實早於1911年便完成了,而在1914年史特勞斯則集中精力去進行修改。100天後即1915年2月8日完稿。首演於1915年10月28日在柏林,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德累斯頓國家樂團

標題

交響詩的主題是,通過音樂描述學生時期一次登阿爾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經歷,當時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風雨渾身濕透。史特勞斯試圖通過該交響詩將個人感受和狀物結合在一起[1]。《阿爾卑斯交響曲》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曲家曾經說過,「我最喜歡指揮阿爾卑斯交響曲」。而由他所親自指揮的錄音,亦被唱片公司製成光碟發售。[2]

交響詩所描述的登山從夜晚開始,接着是各個發展階段,最後終於夜晚,共分為22個段落:

更多資訊 標題, 開始 (以排練編號) ...

學者推測,作曲家所講的這次登山過程,或者只是他創作該作品的一個意像而已。史特勞斯所描寫的登山,從「夜晚」起至「到山頂」然後再次下山,可以象徵了一個人的一生。很可能是他受到哲學家尼采的感召,用《阿爾卑斯交響曲》去寫尼采筆下的另一本著作《反基督者》。因而有人認為,史特勞斯的這部作品和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相近的聯繫。因為兩曲都是以尼采的著作所啟發的。無獨有偶,在「山頂」一段,可以聽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日出」主題。

另一種意見是,阿爾卑斯交響曲其實是古典戲劇的音樂表現形式。

Remove ads

編制

另外,在「險境」段落,台後亦須安排一組銅管樂隊:

  • 12法國號(其中四支由樂隊中的第5-8法國號擔任,須預先走進後台)、2小號、2長號[4]

由於作曲家要求管樂手需吹奏長時值的連音(如維持超過十個小節或以上),為了方便樂手和保持音色的統一性,因此在總譜上標明管樂手應使用薩穆爾氣鳴器英語Aerophor(原文"Samuel's Aerophone",實應為Aerophor)[5]。這是一個腳踏式的裝備,原理有如簧風琴,其中一邊套在樂器上,當樂器發聲後,可透過腳踏來維持樂器發聲。

整個演出需要超過一百人參加。而作曲家甚至說,在特定的段落,某些樂器最好倍增,再加上在舞台後的樂手。他認為,150人是比較理想的編制[4]

《阿爾卑斯交響曲》所需的演奏時間為大約50分鐘。

欣賞

作品力求通過自身卓越的管弦樂情感色彩,使得聽眾很容易就能領會到各個段落的含義。作曲家的原意是,聽眾猶如看到一幅幅音畫,通過這些音畫聽眾可以感受到阿爾卑斯山那種種瑰麗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確做到了,靠的是細膩的配器和豐富的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將作品稱為交響曲是很恰當的。就是單憑樂曲那龐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為交響曲。有一些登山時的主題或是動機在下山時會再現。作品出現之時,就已被認為是19世紀下半葉的交響詩這種音樂形式的終結和巔峰之作。

唱片

伯姆卡拉揚普列文穆拉文斯基等指揮大師都錄製過該作品[6]。一些指揮強調其管弦樂色彩,而另一些則要力求再現作品形而上學的結構形式。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