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道夫·希特拉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道夫·希特拉學校是黨衛隊於1937年至1945年在納粹德國運行的12所全日制學校的統稱。學校的目標是向年輕人灌輸納粹黨的意識形態。學校招收14至18歲的年輕人,男女同校,其中三所女子學校,其餘為男子學校。[1] 學校的入學選拔非常嚴格;學生是根據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政治獻身精神來選拔的,而非學術能力。[1] 同時,學校的活動側重於政治灌輸,而非學術研究。黨衛隊經常從這些學校中挑選未來的軍官。[1]
![]() |
注意不要將與1933年希特拉成為德國總理後更名為「阿道夫·希特拉學校」的眾多學校混淆,例如馬爾堡的馬丁·路德學校、海德的維爾納·海森堡高中、普福爾茨海姆的諾德施塔特學校、科特布斯的保羅·維爾納高中或弗倫斯堡的歌德學校。
納粹德國還創辦了另一個類似的寄宿學校網絡,名為國家政治教育機構。
Remove ads
背景
該校的成立基於希特拉青年團領袖巴爾杜爾·馮·席拉赫和羅伯特·萊伊制定的計劃。[2]萊伊意圖在每個大區建造一座城塞(德語:Gauburg),隨後創建整個納粹黨的學校系統,改造國家支持的國有政治教育機構。[3] 但教育部長伯恩哈德·魯斯特對該計劃的抵制導致原項目停滯,直到1941年,阿道夫·希特拉學校才獲得德意志勞工陣線的支持。[4]這些學校與同樣獲得資金支持的NS-Ordensburgen合併,學校結構由希特拉青年團的國家青年領袖(Reichsjugendführer)監督。[5]
應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的要求,某些阿道夫·希特拉學校的部分培訓方法被保密。[6] 人們希望學校能為納粹的教育革命提供一個榜樣。[5]
選擇學生
只有從希特拉青年團選擇的學生才能被錄取。接下來是在一個營地進行的為期兩周的篩選過程,根據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標準對候選人進行評估:
- 領導才能,例如證明他們在同齡人中表現出色
- 通過種族純度評估其身體屬性,證明其雅利安族譜血統未受非雅利安種族污染
- 醫學檢查以確保其絕對健康
- 在測試其力量和韌性的比賽中表現出色,例如軍隊遊行,戰爭遊戲,體操,拳擊,摔跤和其他勇氣的壯舉
- 被希特拉青年團領導層嚴密監控其社會訓練,及其在休閒期間的社會適應性[7]
歷史
第一所學校於1937年4月20日(希特拉48歲生日)在波美拉尼亞克羅辛湖(Pomeranian Crössinsee)開辦,儘管希特拉青年團領導層設想建立50所這樣的學校,招收超過15,000名學生,但到1943年底,只有10所學校投入運營,在校學生僅有2,027名。與戰爭努力相關的經濟考慮使學校的計劃預算緊張。[2]但總體而言,學校的課程完全拒絕了以前的教育理念,具有反傳統、反知識、反文理學院和反家長傾向。[8] 雖然學校最初的教育計劃旨在徹底改變納粹德國的學校教育,但事實證明,它只不過是一種對寄宿學校的複製。希特拉青年團領導和Order Fortress教師充當監督員。儘管學校紀律嚴明,但所有希特拉青年團人員都使用非正式/熟悉的「Du」互相稱呼,並且不是大區總督(Gauleiter)監督各自地區的學校,而是希特拉青年團指揮官擁有該權力。[5]
希特拉用以下表達描述了學校的目標:
- 「我們培養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們是廣大人民的子孫。工人的兒子、農民的兒子,他們的父母永遠無法負擔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後來,他們將加入黨,他們將參加奧登斯堡(Ordensburg),他們將佔據最高職位。我們有一個看似美妙的目標。我們設想一個國家,每個職位都將由我們人民最能幹的兒子擔任,無論他來自哪裏。在這種狀態下,出身並不重要,而表現和能力才是一切。[9]
在這些學校里,作為一項成功標準的學術標準被遠遠拋棄,歷史悠久的課程和教師資格被犧牲,以換取納粹的承諾。[10]從1941年開始,學校成為「納粹黨的帝國學校」;此後,一些學校被安置在空置的療養院或其他可用的教會學校中,並且停止了嚴格的地區性學生分配制度,反而錄取了來自納粹佔領區的說德語的學生。[11]該學校試圖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行為掩蓋了教育上的成功,但儘管如此,學生們還是獲得了文憑,從該類學校入學,教育部認證的學生仍然可以上大學。[11]一些畢業生在the Children's Country Evacuation中擔任領導職務。[11]學校的部分培訓顯著地保留了軍事要素,旨在為學校畢業生未來在納粹軍事機構擔任職責,這種訓練直到第三帝國滅亡。[12]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