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雅克·沙邦-戴爾馬

法国政治家,前法国总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克·沙邦-戴尔马
Remove ads

雅克·沙邦-戴爾馬(法語:Jacques Chaban-Delmas法語發音:[ʒak ʃabɑ̃ dɛlmas],1915年3月7日—2000年11月10日),法國戴高樂主義者、政治家。他擔任過佐治·龐比度時期的總理(1969年-1972年)。此外他也曾擔任近50年的波爾多市長(1947-1995)和吉倫特區議員。

快速預覽 雅克·沙邦-戴爾馬 Jacques Chaban-Delmas, 總統 ...
Remove ads

生平

雅克·沙邦-戴爾馬原名雅克·戴爾馬(Jacques Delmas)。他曾就讀於索鎮公立學校(Lycée Lakanal à Sceaux),後入讀巴黎自由政治學堂(L'E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早年從事新聞工作,1939年人法國聖西爾軍校接受訓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加入抵抗組織時,化名為沙邦,二戰後正式改名為沙邦-戴爾馬。他在馬奇諾防線作戰並獲得準將(general of brigade)軍銜。他是自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來最年輕的法國將軍。

1940年12月沙邦-戴爾馬加入了抵抗組織,是最早的成員之一,在抵抗組織中頗為活躍。同時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律,獲得學位。1943年10月加入自由法國政府,任財政總稽核處副處長,擔任抵抗組織和自由法國總參謀部之間的聯絡,1944年初出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駐本土軍事代表團的財政顧問。同年6月又任陸軍總監。奉夏爾·戴高樂之令,反對舉行全國範圍的起義。後又執行法蘭西臨時政府和盟軍指揮部的指示,力圖拖延巴黎人民發動起義。他鼓動法軍解放巴黎,還要求抵抗運動的領袖雅克·杜克洛在盟軍開到巴黎附近時才起義,由於他的努力,盟軍在解放巴黎時損失輕微,夏爾·戴高樂因此提升他為將軍。

法國解放後,1945年通過文官考試後任財政監督。1946年參加激進社會黨,由於他的戰時經歷和性格平易近人,輕而易舉的當選國民議會議員。1947年當選波爾多市長,此後擔任此職長達48年。他作為激進黨黨員加入戴高樂主義者集會——戴高樂黨(RPF),成為該派左翼主力,1953年當RPF集團分裂(戴高樂據說退休),沙邦-戴爾馬任戴高樂派新共和聯盟領袖和社會共和黨國家中心主席,他帶領中左政黨參加了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內閣,擔任一年多公共工程部長。1956年參加了中左聯盟共和陣線,贏得了1956年的立法選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在1957-1958年的國防部長,為戴高樂重新上台和建立第五共和國而積極努力。

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新掌權後,沙邦-戴爾馬支持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成立和新憲法。他參加創建新共和聯盟(Union for the New Republic,UNR),當選國民議會議長,在1969年戴高樂的總統任期結束後卸任。

1969年龐比度總統上台後,他選擇了沙邦-戴爾馬擔任總理,作為總理,沙邦-戴爾馬試圖推動他所說的「一個新的社會」,在法國社會基於不同的社會力量之間的對話。在其他的改革,政府機關在大眾媒體前開放,立法通過社會福利覆蓋窮人和老人,鞏固法國作為一個福利國家的形象。此外,定期增加了最低工資以防止工資的差距加大。

由於他的社會政策被視為太「進步」,此外他和龐比度總統潛在的衝突,為政敵所指責。他們指責他試圖削弱總統壯大自己,諷刺報紙《Le Canard Enchaîné》(鴨鳴報)指責他在1972年通過逃稅破壞法律。沙邦-戴爾馬只好在議會舉行信任投票並獲得通過,但龐比度總統仍然設法迫使他辭職。

兩年後,龐比度總統死於任上,法國舉行總統大選,沙邦-戴爾馬以「戴高樂主義的領主」("lords of gaullism")口號參加競選,在第一輪投票中只獲得15.10%的選票,最後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當選總統。

沙邦-戴爾馬作為戴高樂黨(RPR)領袖,回到國民議會議長(1978-1981)的位置。由於他與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的友誼,1986年他曾被提名總理,但最後他第三次擔任國民議會議長,而希拉克再次成為總理。

1995年沙邦-戴爾馬退休,年末結束他的第八屆波爾多市長任期。

Remove ads

組閣

雅克·沙邦-戴爾馬內閣

(1969年6月22日—1972年7月6日)

  • 外交部長 – 莫里斯·舒曼
  • 國防部長 – 米歇爾·德勃雷
  • 內政部長 – 雷蒙·馬塞蘭
  • 經濟和財政部長 –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 工業和科學發展部長 – 弗朗索瓦-澤維埃·奧托利(François-Xavier Ortoli)
  • 勞工、就業和人口部長 – 約瑟夫·豐塔內(Joseph Fontanet)
  • 司法部長 – 勒內·普利文
  • 國家教育部長 – 奧利維埃·吉夏爾(Olivier Guichard)
  • 退伍軍人和戰爭受害者部長 – 亨利·迪維拉爾(Henri Duvillard)
  • 文化事務部長 – 埃德蒙·米什萊(Edmond Michelet)
  • 農業部長 – 雅克·杜哈梅爾(Jacques Duhamel)
  • 住房和設備部長 – 阿爾邦·沙朗東(Albin Chalandon)
  • 交通部長 – 雷蒙·蒙東(Raymond Mondon)
  • 議會關係部長 – 羅傑·弗雷(Roger Frey)
  • 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部長 – 羅貝爾·布蘭(Robert Boulin)
  • 郵電部長 – 羅貝爾·加萊(Robert Galley)

更換

  • 1970年10月19日 – 安德烈·貝當古(André Bettencourt)接替米什萊(10月9日去世)擔任臨時文化事務部長
  • 1971年1月7日 – 雅克·杜哈梅爾接替貝當古擔任文化事務部長,米歇爾·科昂塔(Michel Cointat)接替杜哈梅爾擔任農業部長,讓·沙芒(Jean Chamant)接替蒙東(1970年12月31日去世)擔任交通部長,議會關係部長羅傑·弗雷擔兼行政改革部長。
  • 1971年2月25日 – 皮耶·梅斯梅爾進入政府擔任法國海外省和領土部長。

參考文獻

Public Domain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參見

  • 拉里·柯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爾, Is Paris Burning, 紐約: 袖珍本, 1965.

外部連結

更多資訊 官銜, 政黨職務 ...
Remove ads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