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雍正通寶
清政府在清世宗胤禛在位期间铸行的制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雍正通寶,清政府在清世宗胤禛在位期間(既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鑄行的制錢。雍正年間,清政府規定各省僅設立一個鑄錢局,並且統一制錢的背文格式,所有錢局所鑄制錢一律按照康熙朝寶泉局、寶源局式樣,正面為漢文「雍正通寶」,年號及「通寶」四字按照上下右左順序直讀,背面為滿文,穿左為滿文「寶」(ᠪᠣᠣ),穿右為各局滿文簡稱。
歷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12月14日),清聖祖康熙帝駕崩,其第四子雍親王胤禛繼皇帝位,是為雍正帝[1]。同年冬,經戶部議准,各省錢局所鑄制錢一律按照康熙朝寶泉局、寶源局式樣,正面為漢文「雍正通寳」,背面為滿文[2]。次年(1723年)正式改元「雍正」,正式開鑄「雍正通寶」錢[3]:49。
由於銅源緊缺,雍正帝在位時間較短等原因,雍正通寶的鑄造量遠小於其前一代的康熙通寶和後一代的乾隆通寶。但是,雍正朝的錢法嚴謹,各鑄錢局所造制錢多形態工整,標準統一,版式一致,減重情況相對少見[4]。
形制
雍正通寶錢鑄造精良,錢體大而厚重,銅質純淨[5],文字端莊秀麗[6]。
正面錢文為「雍正通寶」,其中「通」字有單點「通」、雙點「通」和三點通[a],其中以雙點通占絕大多數,寶源、安、浙、蘇、昌、河、濟、川、南等局全部為雙點通,寶鞏局全部為單點通,寶泉、雲、黔、武等局單點、雙點均有鑄造,寶晉局最為特殊,三種均有;單點通的雍正通寶除寶鞏局的同時有窄緣和闊緣外,其他均為闊緣錢,除寶晉局的為工頭通和方頭通外,其他均為角頭通[6]。「寶」字均為「寳」(尔寶),與台灣正體或香港繁體的現行規範用字「寶」(缶寶)不同[7]。背面錢文均為滿文,穿左為滿文「寶」(ᠪᠣᠣ),穿右為各局滿文簡稱[2]。
鑄錢局
京城所設寶泉局和寶源局均沿自明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兩局鑄錢所用銅料經戶部議准,由江蘇等八省分辦;雍正元年(1723年),經江蘇巡撫吳存禮上疏請求,改有江蘇、浙江兩省負責;雍正三年(1725年),重新改由原本的八省分辦。寶泉局所鑄制錢專用於「搭放軍餉」,而寶源局的專用於「給發工價」,出現盈餘時由工部及戶部決定用途[3]:49-50。
根據文獻記載,曾鑄造雍正通寶的地方錢局有寶河、寶安、寶昌、寶浙、寶福、寶雲、寶蘇、寶南、寶廣、寶陝、寶桂、寶鞏、寶台、寶晉、寶濟、寶武、寶川、寶黔等十八局,但其中寶台、寶陝、寶福、寶廣和寶桂局尚未發現錢幣實物,實際開鑄的地方錢局可能僅有十三個[9]。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