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場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場所
Remove ads

非場所(英語:non-place,又譯非地方非地點)是法國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提出的一個新詞,指人類在其中短暫停留、保持匿名,且沒有足夠的重要意義而不被視為「場所」的人類學空間。非場所的例子有高速公路酒店房間、機場購物中心。該詞是馬克·歐傑在其著作《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中提出的。[1]

Thumb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

但是,對何為非場所的感知是十分主觀的:任何人都可將任一地點視為非場所或人際關係的交匯點。例如,對於每天在購物中心上班的人而言,購物中心並不是非場所。根據歐傑的觀點,非場所的概念與「人類學場所」的概念相對立。場所為人們提供了賦予其身份的空間,其中人們可以結識他人,與他們共用相同的社會性參照。相反,非場所不是人們相遇的空間,也不構成一個人群的參照。非場所不是人類長住的地方,個人在其中是匿名且獨行的。 歐傑避免對非場所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從發現新研究領域的民族學家的視角來看待它們。

關於將購物中心歸為非場所,貝加莫大學(University of Bergamo)的意大利研究人員Marco Lazzari(馬可·拉扎里)對大量青少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在購物中心聚會並非是偶然會面,也不以購物為唯一目的,而是為了社交、結識朋友和娛樂。儘管購物中心(至少在意大利)被成年人視為非場所,但它們似乎與「數位原住民」的身份密切相關。[2]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