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爾代夫經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爾代夫在古代時以海螺、椰殼繩、干金槍魚(馬爾代夫魚)、龍涎香(maavaharu)和海椰子(tavakkaashi)聞名。馬爾代夫本地和外國的商船經常裝載這些產品運往國外。
馬爾代夫目前為混合經濟,旅遊業、漁業和航運業是馬爾代夫的經濟支柱,馬爾代夫的經濟得益於其具有戰略意義的地理位置,供應中國能源所需資源的重要海上航線就靠近馬爾代夫。因此中國一直利用其經濟資源加強對馬爾代夫政府的影響力。
旅遊業是馬爾代夫的第一大產業,占其本地生產總值的28%,以及外匯收入的60%以上。旅遊業推動了馬爾代夫人均GDP的增長[14],馬爾代夫的人均GDP在1980年代增長了265%,1990年代增長了115%。馬爾代夫政府超過90%的稅收來自進口關稅以及與旅遊業相關的稅收。
漁業是馬爾代夫的第二大產業。1989年馬爾代夫政府實施經濟改革,取消了魚產品的進口配額,並向私營部門開放了部分出口權。此後馬爾代夫進一步放寬了相關法律,允許更多外國投資。
農業和製造業在馬爾代夫的經濟中處於次要位置,因為受到可耕地有限和國內勞動力短缺的制約。馬爾代夫的大多數主食依賴進口。
馬爾代夫的工業部門主要有成衣製造、造船和手工藝品。工業約佔馬爾代夫GDP的18%。馬爾代夫政府擔心土壤侵蝕和全球氣候變暖會給這個低洼國家帶來影響。
馬爾代夫全國有1190個島嶼,只有198個島有人居住。馬爾代夫的人口分散在全國各地,人口最多的地方在首都馬累。馬累居民面臨飲用水短缺和可耕地不多,交通擁堵的問題。
旅遊業及其配套的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物流、房地產、建築和政府服務帶動了馬爾代夫的基礎設施發展。旅遊業的稅收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部門的技術水準。
Remove ads
宏觀經濟趨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市場價格估算的[1]馬爾代夫本地生產總值,單位為百萬拉菲亞。
馬爾代夫近年來通貨膨脹率相對較低。1980年代馬爾代夫的本地生產總值實際成長率平均約為10%。1990年的成長率很高,達16.2%,到了1993年下降至4%。1995至2004年,本地生產總值實際年均成長率略高於7.5%。2005年因為南亞海嘯的原因,馬爾代夫的本地生產總值收縮約5.5%;2006年馬爾代夫經濟恢復增長,增長了13%。
馬爾代夫1980年至2020年的主要經濟指標。[15]
Remove ads
經濟部門
工業部門的生產總值僅佔國內生產總值7%左右。傳統工業有造船和手工藝品,現代化工業有幾家金槍魚罐頭廠、五家服裝廠、一家瓶裝廠以及首都的幾家生產PVC管、肥皂、家具和食品的企業。[16]
1990年代起,亞洲開發銀行向馬爾代夫提供了超過1000萬英鎊的貸款,用於升級馬累港的基礎設施。[17]亞洲開發銀行指,因為馬爾代夫獲得他們的貸款,所以1991年至2011年馬累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每年27.3萬噸。2011年馬累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100萬噸。[18]亞洲開發銀行還為港口管理人員供培訓,用以幫助提升港口的運作效率。馬爾代夫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在一份聯合報告指,船舶的周轉時間得到改進,1991年需要10天左右的周轉時間,到1997年需要3.8天,到了2014隻需2.6天左右。[19]
環境問題
能源
歷史上馬爾代夫的能源供應完全依賴柴油發電,但是因為柴油價格昂貴,近年來太陽能逐漸普及。馬爾代夫南阿里環礁的一家度假村稱他們已安裝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浮動太陽能發電站,裝機容量為678千瓦,可以滿足用電高峰時的需求。馬爾代夫環境部已在外島安裝了混合能源系統(太陽能–電池–柴油),可以減少對進口柴油的補貼,也可以滿足低碳需求以及讓馬爾代夫能源獨立。[20]
貧困、收入不平等與性別不平等
參見
- 馬爾代夫的經濟援助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