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里人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條目介紹馬里人口統計學特徵,包括人口密度、種族、教育、健康、經濟、宗教等方面。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0年8月28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8月28日) |
人口
2018年,馬里人口估計為1,910萬,[1][2]年增長率為2.7%,[3]而1950年人口僅為463.8萬。[4]馬里以農村人口為主(2002年佔比為68%),5%-10%的人口是游牧民族。[5]超過90%的人口居住在該國南部,尤其是巴馬科,有100萬人口。[6]
2007年,約48%的人口年齡不到15歲,49%的人口年齡在15-64歲之間,3%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7]年齡的中位數是15.9歲。2007年的人口出生率為49.6‰,總生育率為每名女性7.4名子女。
2007年的死亡率為16.5‰。[7]出生時預期壽命總計為49.5歲(男性47.6歲、女性51.5歲)。馬里是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5],每千名活產嬰兒中有106名死亡。
2010年,年齡在15歲以下的人口佔比為47.2%。[8]50.6%的人口年齡在15-65歲之間。2.2%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 [9]
Remove ads

人口結構(2009年普查數據,完整列表):[10]
人口結構(2012-2013年DHS數據,男性27571人,女性28264人,總計55836人數據) :
Remove ads
種族

馬里種族包括:[11]班巴拉33.3%、富拉尼13.3%、索寧克9.8%、塞努福9.6%、曼迪卡8.8%、多貢8.7%、桑海5.9%、Bobo 2.1%、圖阿雷格1.7%、其他馬里人6%、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公民0.4%、其他0.3%(2018年估計)。
馬里人口由撒哈拉以南種族構成 ,有着相似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兩個北方游牧群體則是例外,分別是圖阿雷格人(柏柏爾人)和摩爾人(阿拉伯-伯伯爾人)。摩爾人主要講哈桑語,是阿拉伯語的變體之一 。[12]
圖阿雷格人傳統上反對中央政府。從1990年6月開始,圖阿雷格人在北部尋求更大的自治權,最終與軍隊發生衝突。1992年4月,政府與多數反對派簽署了一項條約,結束戰鬥並恢復北部穩定。條約的主要目的是使北方享有更大的自治權,並增加對傳統上貧困地區的政府資源的分配。
從歷史上看, 尼日爾河和國內大草原地形使得交通便利,提高了國內其他地區的族裔關係。傳統上,雖然彼此之間的區別常常模糊不清,但每個種族都與特定的職業聯繫在一起,每個種族都在彼此聚居地附近工作。
班巴拉、曼迪卡、索寧克、 多貢和桑海人是農民,富拉尼、摩爾和圖阿雷格人是牧民,博若人是漁民。近年來,各種族群體紛紛尋求非傳統的收入來源,種族和職業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西班牙穆斯林的歐洲/非洲裔後裔,以及一些有法國、愛爾蘭、意大利或葡萄牙血統的人也居住在馬里,他們被稱為阿爾馬人(佔全國人口的1%)。馬裏白人居住在巴馬科、錫卡索、卡拉班科羅、庫佳拉、塞古、卡伊、卡蒂、莫普提、紐諾、加奧、桑鎮、科羅、布拉、布古尼、曼德、巴吉內達坎普、科隆傑巴、科洛卡尼等地。[13]
生命統計數據
馬里生命統計尚未完成。聯合國人口部編制了以下估計數。[9]
出生和死亡 [10]
Remove ads
總生育率(TFR)(期望生育率)和粗出生率(CBR):[14]
截至2012-2013年的生育率數據(DHS計劃): [15]
Remove ads
移民
據估計,2006年馬里的淨遷移率為–6.6‰。[16]據信約有300萬馬里人居住在科特迪瓦和法國。而根據2003年的估計,馬里有大約11,000名毛里塔尼亞人移入。大多數是富拉尼牧民,他們經常從事跨境移徙。此外,在巴馬科和馬里其他城市地區,有科特迪瓦、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的數千名難民。[5]
人口統計
根據2019年《世界人口評論》的人口統計數據:[17]
- 每39秒出生1人
- 每3分鐘死亡1人
- 每13分鐘1位淨移民
- 每55秒淨增1人
- 18,429,893(2018年7月估計)

- 0-14歲:48.03%(男性4,449,790 /女性4,402,076)
- 15-24歲:18.89%(男性1,657,609 /女性1,823,453)
- 25-54歲:26.36%(男性2,243,158 /女性2,615,695)
- 55-64歲:3.7%(男性346,003 /女性335,733)
- 65歲及以上:3.02%(男性277,834 /女性278,542)(2018年估計)
- 總計:15.8歲,世界排名第227
- 男性:15.2歲
- 女性:16.5歲(2018年估計)
- 43.2‰(2018年估計),世界排名第3
- 9.6‰(2018年估計),世界排名第45
- 每名女性5.9子女(2018年估計),世界排名第5
- 2.98%(2018年估計),世界排名第8
- 18.8歲(2012/13年估計)
- 備註:女性初生年齡中位數為25-29歲
- 15.6%(2015年)
- -3.9‰(2017年估計),世界排名第181
穆斯林94.8%、基督徒2.4%、泛靈論者2%、無宗教0.5%、未指定0.3%(2009年估計)
- 總撫養比率:101.9(2015年估計)
- 青年撫養比:96.8(2015年估計)
- 老年撫養比:5.1(2015年估計)
- 潛在支持比率 :19.5(2015年估計)
- 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42.4%(2018年)
- 城鎮化率:年變化率4.86%年變化率(2015-20年估計)
- 總人口:60.8歲(2018年估計)
- 男性:58.6歲(2018年估計)
- 女性:63歲(2018年估計)
定義:15歲及以上可讀寫(2015年估計)
- 總人口:33.1%(2015年估計)
- 男性:45.1%(2015年估計)
- 女性:22.2%(2015年估計)
- 總計:7年(2015年)
- 男性:8年(2015年)
- 女性:7年(2015年)
- 總計:30.5%(2016年估計)
- 男性:29.6%(2016年估計)
- 女性:31.3%(2016年估計)
語言
儘管每個族裔都說不同的語言 ,但將近80%的馬里人通過班巴拉語跨族裔交流。班巴拉語是市場上的通用語言。法語是該國的官方語言,30%的馬里人會說法語。
宗教
估計有95%的馬里人是穆斯林(主要是遜尼派 ),4%的人堅持土著或傳統萬物有靈論,1%的人是基督教徒(約三分之二是羅馬天主教徒 ,三分之一是新教徒 )。[7][5]無神論和不可知論者在馬里人中很少見。憲法規定馬里是世俗國家,同時規定了宗教自由。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尊重這一權利。
健康
馬里的健康和發展指標位居世界末尾。2000年,據估計只有62-65%的人口可以使用安全的飲用水,只有69%的人口可以使用衛生服務。據估計只有8%的人可以使用現代衛生設施。全國只有20%的村莊和牲畜飲水場擁有現代化的供水設施。[5]
據估計,2003年馬里報告了140,000例愛滋病(HIV / AIDS)病例。當年估計有1.9%的成年人口感染了HIV / AIDS,是撒哈拉以南地區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5]同年,有12,000人死於愛滋病。嬰兒死亡率為69.5死亡/1,000活產(男性75.3/1,000,女性63.5/1,000)(2017年估計)。出生時預期壽命為60.3歲(男性58.2歲,女性62.5歲)(2017年估計)。
教育
在2000-01學年,小學入學率為61%(男性71%,女性51%)。小學結業率也很低,2003年只有36%的學生結業(女性則更低)。大多數學生到12歲就離開學校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學入學率為15%(男性20%,女性10%)。[5]
根據美國政府的估計,2003年成人識字率(定義為15歲以上可讀寫)佔總人口的46.4%(男性53.5%,女性39.6%)。然而,根據聯合國的消息,識字率實際上要低得多,總體識字率僅為27%至30%,而女性識字率則低至12%,是非洲最低的識字率之一。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