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骨橋蛋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骨橋蛋白(英語:Osteopontin,縮寫OPN)也被稱為骨涎蛋白I(BSP-1或BNSP),早期T淋巴細胞活化因子(ETA-1),分泌磷蛋白1(SPP1)和抗立克次體(Ric)[5],是在人類中由SPP1基因(分泌磷蛋白1)編碼的蛋白質。 骨橋蛋白屬於SIBLING蛋白,於1986年首次在成骨細胞中被發現。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2月13日) |
Osteopontin的前綴「osteo-」表示蛋白質在骨中表達,儘管其也在其他組織中表達。後綴「-pontin」來自「pons」,為「橋」的拉丁文,表示骨橋蛋白是一種連接蛋白。骨橋蛋白是細胞外基質蛋白,因此是骨的有機組分。這種蛋白質的同義詞包括唾液蛋白I和BPP(骨磷蛋白)。
編碼該蛋白的基因具有7個外顯子,跨度長度為5千鹼基對,在人類中,其位於4號染色體長臂22區(4q1322.1)。 該蛋白質由近30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並且連接約30個糖基(包括10個唾液酸殘基,其在高爾基體中的修飾期間連接到蛋白質), 該蛋白質富含酸性殘基:30-36%是天冬氨酸或穀氨酸。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