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名凱

中国语言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名凱(1911年3月28日—1965年1月3日),男,福州平潭人。中國語言學家漢語語法學家,文學翻譯家。

快速預覽 高名凱, 性別 ...

生平

1911年3月28日生於福建省平潭縣蘇澳區先進鄉土庫村。7歲入私塾讀書,10歲入平潭開宗小學,12歲改入福州進德小學,13歲轉入福州英華中學小學部。1925年考入英華中學[1]

1931年秋考入燕京大學哲學系,1935年畢業後升入燕大研究院哲學部學習。1937年受燕大派遣,赴法國巴黎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師從法國漢學家馬伯樂。1939年8月赴柏林,後因二戰爆發被困在德國。經過與比利時使館交涉,9月12日到達布魯塞爾,並借道返回法國。1940年5月以論文《漢語介詞之真價值》獲得文學博士學位。6月10日,即巴黎淪陷前四日乘法輪離開馬賽啟程回國。1941年初安全抵達北平,2月23日下午到達燕京大學,成為國文學系助教。[2]

由於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併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高名凱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語言教研室主任。據學生回憶,高名凱能看12種外語的參考書,用4種外語寫作[3]

1955年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政協委員,1957年應邀赴波蘭講學並作文化訪問。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民盟中央科技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員兼文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4]。1958年,中國各高等院校發生「雙反運動」,後期成為「拔白旗」運動。高名凱、王力等語言學術權威都遭到了批判[5]。這些人認為,他的著作《普通語言學》表現出資產階級的觀點,大量地販賣西歐資產階級語言學者方德里耶斯格拉蒙等人的貨色[6]

1963年春開始前後三次住進北京醫院。1964年10月後,病轉亞急性萎縮,1965年1月3日因醫治無效逝世[7]

Remove ads

著作

專著
更多資訊 名稱, 出版社 ...
譯著
Remove ads

家庭

家庭[7]
  • 父親:高哲善(美以美教會牧師,1917年因食物中毒辭世)
  • 母親:郭氏
  • 妻子:陳幼蘭(法國里昂大學藝術史碩士,1961年5月11日因病去世)
  • 長子:高倓(1941年11月出生,音樂教育家)
  • 長女:高環
  • 二女:高蘇
  • 小女:高熹(1949年2月出生)
  • 長孫:高翔(小提琴家)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