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地德語輔音推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歷史語言學裏,高地德語輔音推移(德語:Hochdeutsche Lautverschiebung,英語:High German consonant shift),又名第二次(日耳曼語)輔音推移(德語:Zweite Lautverschiebung,英語:Second Germanic consonant shift),是在西日耳曼語方言連續體區域的南部地區所發生的,可分為數階段的語音變化的總稱,這個變化可能是在三到五世紀間開始的,而且大部份的變化,都在九世紀,也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高地德語文獻的書寫年代前就已完成。歷經此變化的語言,也就是古高地德語,和其他沒歷經過此音變的大陸西日耳曼語言有着清楚的分界,古高地德語亦可藉此和完全沒受到此推移影響的語言,也就是古英語,做出清楚的分別。
![]() |
Remove ads
綜合敘述
高地德語輔音推移影響了多種南部德語方言,同時也影響了標準德語、意第緒語和盧森堡語等語言,同時此變化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德語單詞的輔音與其明顯相關的語言(如英語和荷蘭語等)不同。根據不同的定義,此詞所指稱的變化範圍可以特指九個特定輔音在此時期發生的變化(狹義),或同時其他在同一時期其他輔音發生的變化(廣義)。[1]
就狹義定義而言,高地德語輔音推移可指以下三個接連發生的變化階段:
- 日耳曼語言的三個清塞音在某些特定發音條件下變成擦音(如英語單詞ship對德語單詞Schiff之關係)
- 上述的三個塞音在其他地方變成塞擦音(如英語單詞apple對德語單詞Apfel之關係)
- 濁塞音變清塞音(如英語單詞door對德語單詞Tür之關係)
由於1與2的變化所影響者是相同的清塞音,因此有些學者為了方便而將以上三個變化簡化成兩個:清音(變化階段1與2)與濁音(變化階段3),這麼做在形態學上是有好處的,但這樣的話就無法反映變化發生的年代。[2]
其他該時期發生於該地區的變化有時也會與高地德語輔音推移相提並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
- 變化階段4:/θ/(及其同位異音[ð])變成/d/(如英語單詞this對標準德語單詞dies之關係)。
這個現象之所以叫「高地德語」輔音推移,是因為它所影響者乃高地德語之方言(也就是多山南部所通行者),尤其上德語,縱然其亦部份地影響中部德語。不過變化階段4亦影響低地德語與荷蘭語。此變化又被稱作「第二次」日耳曼語輔音推移,以和由格林定律與維爾納定律所定義之「(第一次)日耳曼語輔音推移」做分別。
高地德語輔音推移並非在一次單一事件中突然發生,此事件乃一系列共長達數世紀之「擾動」所構成,且此些「擾動」之內容隨地域不同而改變。所有的變化皆出現於最南方之德語方言,且不同程度地向北散佈,此現象使人認為此些「擾動」是由現今奧地利與瑞士所在的這塊地方所發出。雖然有些變化只出現在阿勒曼尼語(包括瑞士德語)與巴伐利亞語(包括奧地利德語)的南部區域,不過多數的變化都出現在整個上德語區,甚至有些變化亦散佈至中部德語區。事實上,中部德語經常都被定成Appel/Apfel線與Dorp/Dorf線之間的區域所使用的語言。þ→d這個變化的範圍是更加廣泛的,此變化散佈至北海地區,並同時影響了荷蘭語與所有的德語方言,同時多數(但非全部)的變化的變化,都成為標準德語的一部份。[3]
就如其之前之「(第一次)日耳曼語輔音推移」一般,高地德語輔音推移是為鏈變(Chain Shift)之良好範例。例如變化階段1與2使得受影響之語言失去音素/t/,因為它已變成了/s/或/ts/,變化階段3(d→t)填補了此缺口,但卻於音位/d/留下了新缺口,而此缺口由變化階段4(þ→d)所填補
Remove ads
推移縱觀
對於非專家而言,此推移之影響在比對包含已推移發音之現代德語單詞與未推移之現代英語與荷蘭語相對應當詞時尤為明顯。以下縱觀列表是根據原始印歐語之發音排列(G=格林定律;V=維爾納定律)。當注意的是以下所展示之詞皆為同源詞,但它們之含義不一定相同,如德語單詞Zeit意即「時間」,但其英語同源詞tide卻表「潮汐」之意(其他轉義請見本段底部之註解)。
Remove ads
狹義所指稱之三階段變化之詳解
其他變化之詳解
年代學
地理分佈
倫巴底日耳曼語
範例
標準德語之未推移形式
參見
參考資料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