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龜崙嶺車站
曾存在於台灣清治時期至日治時期的鐵道車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8月6日) |
歷史
台灣清領時期鐵路建設,自基隆起迄新竹止,長106.7公里,設16車站。計有基隆、八堵(今之七堵)、五堵、水返腳(汐止)、南港、錫口(松山)、臺北、海山口(新莊)、打類坑(塔寮坑,今之迴龍)、龜崙嶺(龜山)、桃仔園(桃園)、中壢、頭重溪(楊梅北方)、大湖口(湖口)、鳳山崎(山崎、新豐)至新竹站。[1]
- 1887年:臺北基隆間築路時,臺北火車站站址設於大稻埕河溝頭(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與塔城街附近)。
- 1888年:由臺北南下經大橋頭跨越淡水河至海山口(新莊),桃仔園迄至新竹鐵路相繼施工,於光緒19年(1893年)11月修達新竹。
- 1893年11月:台北-新竹間竣工。[2]
- 1894年1月23日:舉行通車典禮[1]。
台灣日治初年,將劉銘傳時代所建的基隆至新竹鐵道進行改線,1899年5月,原經大稻程河溝頭、海山口鐵路,改經艋舺(萬華)、枋橋(板橋)、樹林、山仔橋(山佳)、鶯歌石(鶯歌),接桃仔園(桃園)南下[1]。1901年(明治卅四年)基隆至桃仔園的改良線先行通車。此時已廢大稻埕經新莊、龜崙嶺的原線,改走艋舺、樹林、鶯歌至桃仔園。
Remove ads
鄰近車站
相關條目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