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大西洋颶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Remove ads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較為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一共形成了17個熱帶氣旋、15場熱帶風暴、6場颶風和兩場大型颶風[註 1]。颶風季於2007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時間段[2]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是本季首場風暴,於5月9日形成;最後一個氣旋熱帶風暴奧爾加則在12月13日消散。颶風迪安是全季最強烈的風暴,截至2013年仍是有紀錄以來第七強烈的大西洋颶風和登陸時第三強烈的大西洋颶風。本季是有紀錄以來僅有的4個擁有多於一場五級颶風的大西洋颶風季之一,也是第二次有大西洋颶風和太平洋颶風在同一天登陸,分別是颶風費利克斯颶風亨麗埃特。這年9月一共形成了8場風暴,追平了歷史最高紀錄,不過其中大部分的強度都比較弱,持續時間也較短。除了迪安和費利克斯外,其它所有氣旋都未能超越一級颶風的強度標準[3]

快速預覽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氣旋季長度 ...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在季前預報中估計會形成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7場會增強成颶風,3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之後也發布了初步預測,估計會有13到17場命名風暴,7到10場颶風和3到5場大型颶風。對形成風暴的數量進行多次修訂後,兩個機構都在季中預報里降低了估計數字。

全季多場風暴有過登陸或是直接對陸地構成影響。颶風迪安和颶風費利克斯均以五級颶風強度登陸,分別對墨西哥中美洲部分地區構成沉重打擊。颶風諾埃爾以熱帶風暴強度先後四次登陸,對加勒比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其名稱也與迪安和費利克斯一起予以退役,此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美國一共受到五場氣旋的影響,但大部分登陸時強度都比較弱,除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颶風溫貝托以外,另外三個都只有熱帶低氣壓強度。加拿大有直接受到三場風暴影響,但破壞程度都很輕微。全季所有風暴一共造成至少423人死亡,經濟損失約30億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45.5億美元)。

Remove ads

季節預報

每年颶風季開始前,包括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威廉·M·格雷博士、菲利普·克羅茲巴赫(Philip J. Klotzbach)及其同僚在內的一些颶風專家會發布颶風活動預測,其預測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相互獨立。克羅茲巴赫的團隊認定,1950到2000年間的每年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9.6場熱帶風暴,5.9場颶風和2.3場大型颶風[4]。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則認為一個平均水平的大西洋颶風季會形成9到12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5到7場會成為颶風,1至3場會達到大型颶風強度[5]

對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熱帶活動的預測
來源 日期 命名
風暴數
颶風數 大型
颶風數
CSU 平均(1950至2000年)[4] 9.6 5.9 2.3
NOAA 平均(1950至2005年)[5] 11.0 6.2 2.7
有紀錄以來最活躍 28 15 8
有紀錄以來最不活躍 4 2 0
––––––––––––––––––––––––––––––––––––––––––
CSU 2006年12月8日 14 7 3
CSU 2007年4月3日 17 9 5
NOAA 2007年5月22日 13–17 7–10 3–5
CSU 2007年5月31日 17 9 5
UKMO 2007年6月19日 10* N/A N/A
CSU 2007年8月3日 15 8 4
NOAA 2007年8月9日 13–16 7–9 3–5
CSU 2007年9月4日 15 7 4
CSU 2007年10月2日 17 7 3
––––––––––––––––––––––––––––––––––––––––––
實際情況 15 6 2
––––––––––––––––––––––––––––––––––––––––––
*只預計7到11月:這段時間實際上觀測到了12場風暴。
Remove ads

季前預報

2006年12月8日,克羅茲巴赫的團隊針對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發布第一份擴展範圍預報,估計颶風季的活躍程度會高於平均水平,形成14場命名風暴、7場颶風、3場大型颶風[4]。預報中還認為美國本土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的幾率有64%,包括佛羅里達半島在內的美國東岸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的可能性也有40%,從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向西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有40%的可能會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此外,預報中還估計加勒比地區發展出大型颶風的可能性高於平均水平,並且會減弱大西洋颶風活躍程度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也會受颶風季的活躍部分影響而消散。[4]

4月3日,克羅茲巴赫等人發布新的預報,將命名風暴數提至17,颶風增至9場,大型颶風增至5場,表明本季將非常活躍[6]。這一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的迅速消散。報告中還指出海面溫度高於平均水平,並預測會有弱到中等強度或是對風暴發展影響較小的拉尼娜現象[7]。估計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影響美國的可能性提高到74%,包括佛羅里達半島在內的美國東岸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的可能性增至50%,從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向西直至德薩斯州布朗斯維爾有49%的可能會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7]。不過報告中也指出,雖然他們預計2007年颶風季會非常活躍,但程度上與2004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相比還是有所不及[6]

Remove ads

季中展望

6月19日英國氣象局發布預報,認為從這年7到11月間一共會形成10場熱帶風暴,並且有70%的可能這個數字會保持在7到13之間[8]。2007年8月3日,克羅茲巴赫的團隊降低了預測數值,估計會形成15場命名風暴,其中8場成為颶風,4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報告中指出,外界環境已經略有些不及這年早些時候那樣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海面溫度有所降低,並且還出現許多不利於熱帶氣旋發展的撒哈拉空氣層。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也導致水溫降低。[9]

2007年8月9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修訂了季節預報,將命名風暴數小幅調低到13至16場,其中7到9場會成為颶風,3到5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不過,該機構再次確認由於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海面溫度較高以及拉尼娜現象的共同影響,本季的活躍程度會高於平均水平。[10]

季節總結

本季的活躍程度通過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反映出來,為74[11]。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此外,亞熱帶氣旋的這一數據不會計入累計數[12]

全年一共只形成兩場大型颶風,是繼1997年以來最少的,同20062002年持平。全季共有33.5天存在命名風暴活動,這也是繼1994年颶風季以來最低的一年。存在颶風活動的天數則只有11.25天,是繼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最少的一季。不過,大型颶風的活動天數還是高於長期的平均值。全季有四場獲命名的風暴登陸美國,但一共造成的損失數額只有8200萬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1.24億美元),是繼1990年以來對美國造成破壞最小的大西洋颶風季。[13]本季還產生了兩場最大持續風速完全相同的五級颶風,截至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這種情況一共也只出現了6次,另外5次分別是1932193319601961和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迪安和費利克斯這兩場五級颶風都曾兩次達到五級颶風強度,這是有紀錄以來首次在單個大西洋颶風季中出現這種情況。此外,這還是第一個有兩場颶風在登陸時都達到五級颶風強度的大西洋颶風季。颶風費利克斯於9月2日升級成五級颶風,成為繼2000年以來大西洋盆地形成的第八場五級颶風,令2000年代的五級颶風數量超過之前的任何年代。[14]

9月29日,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梅利莎,成為9月形成的第8場命名風暴。這追平了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創下的9月命名風暴數量最高紀錄[15]颶風溫貝托則是繼2003年颶風克勞德特以來首場登陸德薩斯州的颶風[13]

Remove ads

風暴

更多資訊 風暴 ...

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是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場風暴,源於5月6日在中大西洋各州近海形成的一個大規模溫帶氣旋。系統沿一股冷鋒穩步增強並經過佛羅里達州,等到失去大部分斜壓支持後也相應停止了發展,直到低氣壓移動到巴哈馬附近的溫暖水域上空。由於北面存在強勁的高氣壓系統,與低氣壓產生較高的氣壓梯度,系統風力因此達到颶風強度。垂直風切變逐漸減少,使得風暴可以產生更加接近中心的深層對流[16]。但由於缺少熱帶濕氣,風暴對應的對流既少又很分散[17]。到了5月9日,原本的溫帶氣旋已經在佐治亞州薩凡納東南方向約225公里海域轉變成亞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安德烈亞」(Andrea[18]。成為亞熱帶天氣系統後,安德烈亞逐漸減弱,並因南下到一片風切變更強的區域導致持續惡化。到5月11日時,風暴已經失去了所有的顯著對流並退化成殘留低氣壓。雖然系統中還會間歇性地爆發出對流,有得到再生的可能,但之後一股逐漸逼近的冷鋒令其向北推進,並最終將其吸收[16]

安德烈亞的持續時間很短,5月11日就開始消散,是繼2003年4月的熱帶風暴安娜以來第一個在颶風季開始前形成的風暴,也是繼1981年的熱帶風暴阿琳以來第一個在5月獲得命名的大西洋風暴。風暴給佛羅里達州北卡羅萊納州沿海帶去強烈的海浪,導致海灘侵蝕和少許破壞。部分區域被海浪侵蝕掉的沙灘有6米高,導致70戶民房面臨倒塌的威脅。北卡羅萊納州近海出現10米高的狂浪,加上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共同作用,導致3艘船隻受損,船上的9名乘客都受了傷,但幸運的是他們均獲海岸警衛隊解救。沿海局部出現小雨,風暴總體造成的破壞很小,但共計導致了6人溺斃。[16]

Remove ads

熱帶風暴巴瑞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熱帶風暴巴瑞於颶風季正式開始的第一天(6月1日)形成,源於在加勒比海西北部形成後進入墨西哥灣東南部的一片低壓槽。系統迅速向東北方向移動,在這一過程中達到997毫巴百帕,29.44吋汞柱)的最高強度和每小時95公里的最大風速,然後又逐漸減弱,以熱帶低氣壓強度在佛羅里達州坦帕灣附近登陸。[19]風暴於6月2日消散[20],其溫帶殘餘繼續向美國東岸行進[21],於6月5日被一片更大規模的溫帶氣旋吸收[19]

風暴的低壓槽前身令整個加勒比海西部普降大雨[22]古巴的非正式數據顯示降雨量達到200公釐[19]。系統的外圍雨帶致使比那爾德里奧省三人受傷,55套房屋受損[23]。巴瑞產生的中等程度降水緩解了佛羅里達州的乾旱[24],其中局部降雨量最高的有178公釐[25]。大雨導致路面濕滑,一些區域出現洪水,引發的交通事故致使兩人喪生,屬於風暴的間接傷亡[26]。不過,巴瑞產生的降雨同時幫助了佛羅里達州和佐治亞州消防員控制嚴重的山火[27],風暴總體上造成的破壞很小[20][19]

Remove ads

熱帶風暴尚塔爾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7月28日,巴哈馬附近形成一片低氣壓區並在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的過程中逐漸組織。7月30日,系統獲歸類為第三號熱帶低氣壓,並在此後不久位於諾華斯高沙以南洋面時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尚塔爾」(Chantal)。風暴接下來有所減弱,於8月1日登陸紐芬蘭島,之後轉變成溫帶風暴進入北大西洋。[28]

紐芬蘭島的阿華隆半島在尚塔爾來襲期間出現洪災[28],約100公釐的降雨量導致當地一年一度的皇家聖約翰賽舟會被迫延期[29]。整個地區的被保險人損失約為580萬加拿大元(2007年加拿大元,相當於2007年的550萬美元和2025年的834萬美元)[30]

Remove ads

颶風迪安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11日,一股東風波[註 2]離開西非海岸,由於外界環境有利而迅速於8月13日在維德角西南偏西方向約835公里海域催生出第四號熱帶低氣壓[31]。低氣壓位於一個深層高壓脊以南並快速西進[32],於8月14日升級成熱帶風暴迪安[31]。風暴的組織結構在夜間得以改善並繼續增強[33],於8月16日成為本季首場颶風[31]。8月17日,迪安以二級颶風強度從馬提尼克聖盧西亞兩島之間經過,風眼進入加勒比地區[34]

氣旋在加勒比海的溫暖海水上空迅速增強成五級颶風,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65公里,成為繼颶風威爾瑪以來最強烈的大西洋颶風。接下來迪安因眼牆置換而弱化,以四級颶風強度從牙買加以南近海掠過,8月20日晚,迪安再次達到五級颶風強度,並以此強度於8月21日從科斯塔瑪雅Costa Maya)附近登陸墨西哥尤卡坦半島[31]。颶風迪安是繼1992年的颶風安德魯以來第一場以五級強度登陸的大西洋颶風。颶風風眼內一個投落送錄得的數據表明其中心氣壓估計低至905毫巴(百帕,26.72吋汞柱),令迪安成為繼1935年勞動節颶風1988年颶風吉爾伯特以來登陸過的最強烈大西洋風暴,並且和1969年的颶風卡米爾以及1998年的颶風米奇並列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七強烈的大西洋颶風。[31]登陸令氣旋大幅減弱,但之後在墨西哥灣中又有小幅增強。8月22日,迪安在韋拉克魯斯州東海岸小鎮特科盧特拉(Tecolutla)附近進行了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登陸,再於23日消散。[31]

迪安奪走了伊斯帕尼奧拉島上15人的生命,還摧毀了數以百計的民房[35][36]馬提尼克瓜德羅普遭受的損失數額分別達到6.16億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9.34億美元)和1.54億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2.34億美元)[37]。8月21日,迪安以五級颶風強度登陸墨西哥尤卡坦半島[38]。整場風暴一共導致44人遇難[13],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31][39][40][41][42]

熱帶風暴艾琳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16日,墨西哥灣的一片持續對流帶發展成熱帶風暴艾琳[43]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派出偵察機對低氣壓進行偵測,根據所獲數據,系統於8月15日升級成熱帶風暴艾琳[44]。8月16日,風暴從德薩斯州阿蘭瑟斯縣拉馬爾(Lamar)附近登陸並因此減弱成熱帶低氣壓[45]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系統進入內陸後不久發布了針對艾琳的最後一份公告[46]。進入奧克拉荷馬州後,風暴殘留在奧克拉荷馬市以西不遠處突然再次強化,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強度[43]

風暴引發的洪水導致超過40戶民宅和商戶被淹。艾琳沿途一共造成16人死亡(其中9人屬間接導致),經濟損失約2500萬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3791萬美元)。[47]

Remove ads

颶風費利克斯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31日,向風群島以東的一片擾動天氣區發展成第六號熱帶低氣壓。9月1日清晨,系統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費利克斯」(Felix),並於當天晚些時候成為颶風。氣旋總體向西行進並迅速增強成五級颶風,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度波動後,風暴以風力時速260公里強度登陸尼亞加拉瓜。費利克斯沿途一共造成至少133人死亡,經濟損失5000萬美元以上。[48]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也至此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一個有兩場五級颶風登陸的大西洋颶風季[49]

颶風費利克斯的行動路線與颶風迪安類似,但影響不及後者嚴重。多巴哥島估計受到的破壞價值約25萬千里達托貝哥元(合2007年的4萬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6.07萬美元)[50]。9月4日,氣旋以風力時速260公里的五級颶風強度在尼亞加拉瓜洪都拉斯邊境以南不遠處一邊史稱蚊子海岸的地區登陸[49]。據悉,當地居民沒有獲取有關這場颶風來襲的足夠信息,導致許多漁民在海上被困[51]。整場颶風至少奪走了130人的生命[49],尼亞加拉瓜一共受到了8.693億尼亞加拉瓜科多巴的損失(相當於2007年的4670萬美元和2025年的7.08萬美元)[48]

Remove ads

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1日,一股冷鋒離開美國東南部海岸,在佐治亞州附近水域上空發展出一股微弱的低氣壓。接下來數天時間裏,低氣壓向東飄移並減弱,直到與一片進入西大西洋上空的上層抵壓槽產生的對流結合[52]。9月8日,環流中心已充分組織起來,系統在哈特拉斯角Cape Hatteras)東南方向約670公里洋面成為亞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53]。接下來12小時裏,系統的最強風速和雷暴一直與中心保持距離。9月8日,新的對流終於同中心聯合起來,加布里埃爾開始轉變成熱帶風暴。氣旋在向西北方向逼近北卡羅萊納州和維珍尼亞州的過程中穩步增強,在到達了望角國家國岸家不久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的最高強度,不過由於強烈的風切變影響,大部分對流和表面風力仍然位於海上[52]。加布里埃爾在陸地上空減弱,於9月10日回到大西洋。環流進一步消散,風暴於次日在諾華斯高沙西南方向消散[54]

風暴登陸前,氣象部門已向沿海地區發布熱帶氣旋旋警告[52],救援隊和美國海岸警衛隊處於待命狀態[55]。風暴給登陸地點附近區域帶去強降雨,其它地方受到的影響很小。北卡羅萊納州海岸報告出現大浪、激流和風暴潮,還有一些地方出現局部性的水浸災害。強勁的陣風也時有出現,不過沒有其造成損害的報告。佛羅里達州海岸有一人淹死,風暴造成的總體損害很輕微。[56][52]

熱帶風暴英格麗德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6日,一股大規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起初因強烈的東向風切變影響而未能得到發展。9月9日,非洲和小安地列斯群島之間的中途海域發展出一片大規模低氣壓區[57]。風切變緩慢減弱,9月12日清晨,第八號熱帶低氣壓在小安地列斯群島以東約181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系統因北面一個高壓脊的影響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強度因風切變的存在而繼續在熱帶低氣壓標準保持了24小時。對流進一步增多,到9月13日清晨,低氣壓強化為熱帶風暴並獲名「英格麗德」(Ingrid),還達到了風力時速75公里的最高強度[57]。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一直到當天晚上才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58]

英格麗德保持熱帶風暴強度直到9月15日,然後因強烈的熱帶上層低氣壓槽產生的風切變影響減弱成熱帶低氣壓[57]。接下來氣旋從背風群島東北方向掠過並在這一過程中繼續逐漸減弱[59]。系統在9月16日有短暫增強[60],但很快就進一步減弱,於9月17日在開放水域上空消退[61]。系統殘留隨下層轉向氣流轉朝西北方向前進,但沒能出現重新發展就於9月18日消散。風暴自始至終沒有對陸地構成威脅,所以也就沒有出現系統造成任何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的報道[57]

颶風溫貝托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12日,墨西哥灣的一片雷暴活動區在德薩斯州馬塔哥達縣的馬塔哥達(Matagorda)東南方向約97公里洋面組織成第九號熱帶低氣壓,並於形成3小時後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溫貝托」(Humberto)。氣旋轉向東北偏北,然後進入爆發性增強[62]。9月13日清晨,颶風獵人偵察機發現距德薩斯州海岸僅20公里的溫貝托已經達到颶風強度[63]。系統迅速減弱,於9月13日下午以熱帶風暴強度進入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64],並於次日消散[62]

德薩斯州加爾維斯頓縣高島High Island)有部分建築物因這場颶風受到結構性破壞,並且博蒙特阿瑟港地區有大量樹木和供電線路受損[65]。博蒙特有四家煉油廠停電導致停產。橙縣的布里奇城(Bridge City)一名男子因車庫倒塌遇難。整場風暴一共造成了約5000萬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7582萬美元)損失[65]

第十號熱帶低氣壓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21日,墨西哥灣東北部的一股東風波、一片冷鋒的末端以及一股上層冷氣壓相互作用形成亞熱帶低氣壓。氣旋中的環流起初組織混亂,雷暴活動時斷時續,之後其中心上空的對流有所增多並轉變成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北方向移動,於9月22日清晨在佛羅里達州華爾頓堡灘附近登岸,之後不久便在阿拉巴馬州東南部上空消散。[66]

第十號熱帶低氣壓是繼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毀滅性的颶風卡特里娜以來第一個威脅到新奧爾良地區的熱帶氣旋[67]。系統總體上造成的影響很小,基本局限為小雨[68]。但是,其前身天氣系統在佛羅里達州尤斯蒂斯催生出一場破壞性的龍捲風,摧毀了20套房屋,另有超過30套受損[69],造成的損失共計達到620萬美元(2007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940萬美元)[70][66]

熱帶風暴傑里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熱帶風暴傑里源於9月21日中大西洋上空一片不含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低氣壓。系統蜿蜒行進了兩天,逐漸發展出更深層的對流並組織起來。9月23日,氣旋發展出暖芯但仍與一片上層低氣壓關聯,其最強風力也遠離中心,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宣布系統成為亞熱帶低氣壓[71]。9月23日清晨,人造衞星估算和QuikSCAT數據表明低氣壓已經增強成亞熱帶風暴,只是其中還沒有明顯的內部核心[72]

風暴緩慢發展出包括更明顯暖芯在內的熱帶天氣系統特徵[73],於9月23日晚轉變成熱帶風暴,不過由於風切變的影響,其強度很弱,覆蓋範圍也很小,中心向外只有很小半徑範圍內的風速達到每小時65公里[71][74]。氣旋加速向東北方向前進,進入海面溫度低於24°C水域[75]。9月24日,傑里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朝一股強勁的冷鋒前進,系統中還存在少量深層對流[76]。當晚,QuikSCAT數據認定系統已經展開成低壓槽,被一股大規模的吸收[77],最終於9月25日清晨完全消散。這場風暴始終沒有接近陸地,也沒有出現報道稱其造成了任何破壞或人員傷亡[71]

颶風凱倫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21日,一股非常大規模的東風波伴隨着大規模的低氣壓區離開非洲海岸向西行進,其廣闊的下層環流結構得到改善,上方的深層對流逐漸增多。9月24日,系統在向西北方向行進的過程中組織成熱帶低氣壓[78],並在六小時後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凱倫」(Karen[79]

接下來的一天時間裏,風暴的組織結構和強度基本保持穩定。但到9月26日清晨時,凱倫已大幅增強。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之後對氣旋進行重新分析後認定,系統這時已經在颶風強度上保持了約12小時[78]。由於西面存在的低壓槽使颶風上空垂直風切變增多,凱倫的增強過程只保持了很短時間。到9月28日時,氣旋已因外界環境不利而減弱到熱帶風暴強度的最低水平,其下層環流也已暴露在外[80]。與此同時,風暴開始北上,並在這一過程中出現間歇性的深層對流爆發。但由於風切變的不利影響,系統環流暴露,於9月29日在中大西洋上空消散。凱倫的殘留之後數天裏在背風群島附近徘徊,不過沒有直接對陸地產生影響。所以凱倫也就沒有造成任何破壞或人員傷亡。[78]

颶風羅倫素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1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81],橫過加勒比海後於9月21日經過尤卡坦半島。9月24日,這股擾動天氣在墨西哥灣西南部上空以不穩定移向移動的過程中發展出小規模表面低氣壓[81]。強烈的上層風起初令系統無法發展出對流,但次日風切變就出現減少,對流也相應增長[81][82]。9月25日晚,颶風獵人偵察機發現低氣壓已經達到熱帶低氣壓標準[83]。由於受到弱轉向氣流影響,低氣壓向南飄流,之後又轉向西南,其前進方向形成一個小型圓環並進入坎佩切灣。低氣壓上空發展出反氣旋,上層風因此減弱,系統於9月27日在韋拉克魯斯州圖斯潘以東約240公里海域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羅倫素」(Lorenzo[81]。氣旋開始急劇強化,成為熱帶風暴不到12小時後就於當晚達到颶風標準。9月28日,羅倫素達到最高強度,然後經小幅減弱後以颶風強度的最低標準從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特科盧特拉附近登陸。颶風中的環流覆蓋範圍很小並在登陸後迅速減弱,於次日消散[81]

羅倫素造成墨西哥6人遇難,其中大部分死於山洪爆發和泥石流普埃布拉州和韋拉克魯斯州據報道受到狂風暴雨的摧殘。伊達爾戈州有200人因聖羅倫素河溢出而被迫撤離。風暴的登陸點與一個月前的颶風迪安幾乎相同[81],整個墨西哥一共遭受了約10億墨西哥比索(相當於2007年的9200萬美元和2025年的1.4億美元)的損失[84]

熱帶風暴梅利莎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26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域並迅速發展成低氣壓區。隨着對流增長、外流更加明顯,低氣壓區於9月28日清晨在維德角群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185公里洋面發展成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85][86]。低氣壓被副熱帶高壓脊隔離並因此向西北偏西方向飄移[85]。西向風切變使系統無法得到顯著發展[87],但在對流增多後,低氣壓還是在9月29日清晨增強成熱帶風暴梅利莎[88]。與之前的熱帶風暴英格麗德和颶風凱倫類似,梅利莎的發展也受到強烈風切變的阻礙[89],達到的最高風力時速也只有65公里[85],不過在實際操作中,衞星圖像表明風暴風速有達到每小時72公里[90]。9月30日,風切變和較低的水溫導致氣旋弱化成熱帶低氣壓,其中心也很難確定[91]。氣旋失去了深層對流,並在這天下午退化成殘留低氣壓[92]。殘留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間隔性地產生對流,最終於10月5日被小安地列斯群島東北方向的一片鋒吸收。沒有出現任何報道表明梅利莎造成了人員傷亡或破壞[85]

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10月4日,一片有可能同颶風凱倫存在關聯的擾動天氣區從加勒比海西北部延伸到西大西洋[78][93]。系統緩慢組織,於10月8日在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東北方向發展出表面低氣壓。低氣壓向東北方向移動,其中關聯的對流穩步增長[78]。到10月11日時,低氣壓已在百慕達東南偏東方向約1190公里海域組織成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94],其中的對流還持續了約12小時。系統西側的上層低氣壓產生了強烈的西南向風切變,阻礙了氣旋的發展[93]

10月12日,因為有高壓脊逐漸形成,低氣壓的移動速度放緩,同時其中的對流開始衰減[95]。深層對流局限在中心以北的小規模範圍內,風暴中心也因此暴露出來[96]。到了下午,系統已退化成殘留低氣壓[97]。殘留持續了幾天,其行進速度加快並逐漸向東北轉向。10月14日,低氣壓轉變成溫帶氣旋並得到強化,以烈風強度途經亞速爾群島。氣旋一度達到風力時速85公里強度,最終於10月18日被一場更大規模的溫帶風暴吸收。[78]

颶風諾埃爾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10月27日晚,加勒比海東部上空的一個低氣壓系統緩慢發展成第十六號熱帶低氣壓。次日,系統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諾埃爾」(Noel),再於10月29日登陸海地。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裏,諾埃爾蜿蜒經過加勒比海西部,於11月1日增強成颶風。氣旋向北行進,從11月2日開始向溫帶氣旋轉化,於11月4日在拉布拉多上空完全轉變成溫帶系統。這個溫帶氣旋力道強勁,回到大西洋後開始向西格陵蘭前進。[98]

風暴令加勒比地區遭受重創,多米尼加和海地共有至少160人因其引發的傾盆大雨和泥石流喪生[98]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局部地區風速高達每小時210公里[99]

熱帶風暴奧爾加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12月的第二個星期里,小安地列斯群島最北端以東海域發展出一股低氣壓。低氣壓緩慢發展出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12月10日宣布波多黎各以北近海形成了亞熱帶風暴奧爾加,成為繼2005年的熱帶風暴澤塔以來第一個在颶風季正式結束後形成的風暴。奧爾加還是所有不在颶風季正式時間段內形成的風暴中為數不多的一個登陸過的氣旋,也是大西洋盆地最致命的季後風暴,奪走了40人的生命。12月11日,系統在多米尼加最東端登陸,並且還於當晚登陸後不久轉變成熱帶風暴。奧爾加經過伊斯帕尼奧拉島進入加勒比海,由於強度風切變和乾燥空氣的不利影響而於12月13日退化成殘留低氣壓。[100]

風暴影響的許多地區在一個月前剛剛經受過熱帶風暴諾埃爾的摧殘。波多黎各出現中等程度降水,導致一人死亡。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熱帶氣旋報告,聖地牙哥省的一處大壩開閘泄洪,導致至少22人遇難。海地也有兩人死亡。共有約1.2萬套民房受損,其中370套被徹底摧毀。[100]

風暴時間表

2007年熱帶風暴奧爾加颶風洛倫佐2007年颶風凱倫2007年第十號熱帶低氣壓2007年颶風溫貝托2007年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颶風費利克斯2007年熱帶風暴艾琳颶風迪安2007年熱帶風暴尚塔爾2007年熱帶風暴巴瑞2007年亞熱帶風暴安德烈亞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

風暴名稱

2007 storm names
  • Olga
  • Pablo(未用)
  • Rebekah(未用)
  • Sebastien(未用)
  • Tanya(未用)
  • Van(未用)
  • Wendy(未用)

右側的列表中顯示了2007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101],所有沒有退役的名稱會在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再度使用。這份名單與2001年大西洋颶風季基本相同,只有「安德烈亞」(Andrea)、「英格麗德」(Ingrid)和「梅利莎」(Melissa)例外,這三個名字都是首次使用,分別取代2001年颶風季後退役的「阿利森」(Allison)、「艾瑞絲」(Iris)和「米歇爾」(Michelle[102]。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名稱將以灰色顯示。

退役

2008年5月13日,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將「迪安」(Dean)、「費利克斯」(Felix)和「諾埃爾」(Noel)三個名稱退役,分別用「多利安」(Dorian)、「弗爾南多」(Fernand)和「內斯特」(Nestor)代替,於2013年首度啟用。[103]

季節影響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死亡人數欄內括弧中的數字表示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例如因風暴導致的交通事故喪生就屬於間接死亡。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低氣壓或是東風波時期,損失數額單位為2007年美元。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
更多資訊 風暴名稱, 持續日期 ...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