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56式自動步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56式自動步槍(英語:Type 56 assault rifle),又稱1956年式衝鋒槍,簡稱56式衝鋒槍或56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引進仿製的AK突擊步槍,發射7.62×39毫米蘇聯口徑中間型威力步槍子彈。
Remove ads
歷史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工業[1]。特別是赫魯曉夫上台之初,為爭取中國支援,改變了史太林時代只提供舊武器的方式,對華提供了蘇軍現役裝備和生產技術[1]。
在當時接受大量蘇聯援助的情況下,武器的研製也是從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開始起步。各項技術資料、生產設備甚至樣品和全部零配件都是直接從蘇聯引進[2]。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從蘇聯引進AK作為新的制式步槍。
與此同時,相關技術資料也被提供給黑龍江北安的626兵工廠,由趙瑞之擔任AK-47突擊步槍仿製任務的總工程師。
最終,在蘇聯方面的授權許可下,中國方面以AK第三型定型56式自動步槍,並於1956年[2]年底開始在626廠量產[3]。
設計
56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款量產型的自動步槍,但很多外國媒體以「AK-47」相稱。
最初的56式衝鋒槍即是AK-47第三型的中國組裝品,一切零件均來自蘇聯伊熱夫斯克原廠,銑削機匣和半包式準星護翼等特徵十分明顯,甚至標尺和保險位置的選射銘文依然使用俄文字母「П"、 "АВ"、 "ОД"字樣,僅在機匣左側前端刻有漢字「五六式」字樣和仿照伊熱夫斯克廠三角形廠標的626廠廠標及出廠編號。
因此,若不特意檢視機匣左側前端,則完全無法分辨出該槍究竟是蘇制原版AK-47第三型還是56式;後為便於中國士兵可以直接明了槍支的擊發模式,將保險位置的選射銘文從俄文改為漢字「連」和「單」(有些出口版本則以漢語拼音字母縮寫「L「和「D」取代了原本的俄文或漢字)。另有少數個別槍支參考第一型的後背帶掛點,從機匣左側後方,移至槍托底部後方。除此之外,無其他改動。
此款早期型56式衝鋒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被稱作「不走樣學蘇聯的56沖」,在其他國家則被稱為「中國產AK-47」。
由於20世紀60年代中蘇分裂,中國從未獲得生產採用衝壓機匣的新型AKM步槍的生產許可。儘管使用外匯購買槍支等常規武器,並不在蘇聯撤銷援助後對中國施加的限制之列,但中國方面不願出資從蘇聯批量購買AKM成品槍支。
隨着先前蘇聯提供的原廠零件和鋼材等庫存即將消耗完畢,中國方面被迫尋找新的自行生產56式的方式。擔任AK-47仿製任務的總工程師趙瑞之在1964至1967年擔任援建阿爾巴尼亞國防工程55專案專家組組長,期間接觸了尚未退出華約的阿爾巴尼亞人民軍裝備的AKM,回國後便進行把56式衝鋒槍的機匣改為衝壓生產的攻關研究,並在槍口前採用後期型AKM的斜切式槍口帽以防止槍口跳動嚴重。
1969年,626兵工廠將還在試製中未成熟的衝壓機匣56式衝鋒槍迅速投產,並在動員生產中招聘了非熟練工人,導致導軌脫焊等後果,使該批產品成為「打不響,打不連,打不准」的「三不產品」,並全部遭到部隊退貨。直到1971年左右,工廠解決了薄鋼板點焊的可靠性問題之後,56式的衝壓機匣技術才逐漸成熟。
自此之後,生產的56式機匣前段三個鉚釘的相對位置,與AKM明顯不同,且大多改為全包護弓式準星,部分產品亦在槍管前端採用固定式摺疊三棱刺刀。這三大特點逐漸成為人們對56式的刻板印象,導致之前與AK-47第三型完全相同的早期型56式逐漸被遺忘。因此,早期型56式在不特意檢視機匣左側前端的情況下,常常被誤認為是蘇制原版AK-47第三型。
-
美軍繳獲越南人民軍的早期型56式,與蘇制原版AK-47第三型完全相同
-
後期型56式的機匣
-
1970年代後的56式準星
-
從上至下第四支為56式早期型號,各項特徵與質量與蘇聯原版AK步槍完全相同
Remove ads
初期採用仿製的蘇聯6KH2刺刀(亦稱「56式可卸式刺刀」或「56式扁刺」),後為適應當時解放軍戰術思想改為了摺疊式三棱刺刀,這也成為了該槍的一大特徵,使它更能與其他AK系統步槍區別開來。不過許多出口用的56式都不具刺刀座,亦有某些版本採用仿製的蘇聯6KH4刺刀(亦稱「86式刺刀」)。
初期採用與AK相同的五倉斜挎式腰掛彈匣袋,可攜帶5個彈匣共150發彈藥,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小型附件袋用於槍油和清潔工具,命名為56式斜挎,為普通士兵的標準配備;後設計了可以裝載三個彈匣共90發彈藥的三倉攜行胸掛,命名為56式胸掛。[4]
後為81式自動步槍所用從而改良為四倉,命名為81式胸掛,可攜帶4個彈匣共120發彈藥,若浸在水中泡軟後可攜帶8個彈匣共240發彈藥。
56式胸掛其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小型附件袋用於槍油、繃帶、少量的零星子彈(如曳光彈)等雜物,亦可用於放置卵形手榴彈;81式胸掛彈匣袋則是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型附件袋。
初期採用與AK相同的6SH5型單扣(6SH5-1)或雙扣(6SH5-2)式金屬掛環背帶(最初為SKS步槍所設計),仿製品命名為7.62毫米槍帶,即一系列7.62毫米口徑武器(包括SKS/56半、PK/80式通用機槍及SVD/85式狙擊步槍等)皆使用此型背帶;後為降低生產成本,自行設計皮質掛環背帶(亦有單扣和雙扣兩種款式),相比6SH5背帶強度較差。
原版切削機匣的後背帶掛點位於機匣左側後方,與第三型AK、AKS及AKMS相同;後期的仿AKM衝壓機匣版本將該掛點移至槍托底部後方,與第一型和第二型AK及AKM相同。
與原版AK/AKM相比,早期生產的56式在外形上與前者幾乎完全相同,後期生產的版本則有少許變化。
- 準星:初期採用與AK相同的兩側半包式準星護翼,後期改為全包護弓式,頂端有開孔。大多採用與AK相同的直角梯形準星,只有少數衝壓機匣版本採用與AKM相同的細長形準星。
- 機匣:衝壓機匣的56式初期的鉚接方式與AKM相同,後期則與AKM有着明顯的不同(尤其以機匣前段三個鉚釘的相對位置不同),且大多沒有採用與AKM相同的帶有加強筋的機匣蓋,只有少數版本的機匣蓋帶有加強筋。56-1 型和 56-2 型衝壓機匣由 1.5 毫米鋼製成,與 AKM 機匣中使用的 1 毫米鋼板不同。因此,中國56式的機匣型號平均比 AKM 重。中國56式系列的所有型號也都缺少AKM的減速機構。[5]
- 槍口帽:大多採用與AK第三型和早期AKM相同的槍口帽,只有少數衝壓機匣版本採用與後期AKM相同的斜切口形槍口帽。
- 槍托:固定槍托的56式大多採用與AK第三型相同的向下傾斜式槍托,只有少數衝壓機匣版本採用與AKM相同的平直槍托。
- 護木:大多採用與AK第三型相同的護木,只有少數衝壓機匣版本採用與AKM相同的帶有手指槽的護木。
- 握把:大多採用與AK第三型和早期AKM相同的木製握把,只有少數衝壓機匣版本採用與後期AKM相同的樹脂合成材料握把。
- 表尺射程:大多採用與AK第三型相同的800米表尺,只有少數衝壓機匣版本採用與AKM相同的1000米表尺。
- 彈匣:初期採用與AK相同的尾部具有凸起加強筋的彈匣,後將此加強筋取消。後期亦模仿蘇聯新設計的一種玻璃纖維塑膠壓模成型的彈匣,也可以完全通用。亦有某些版本採用AK-103樣式的黑色合成材料彈匣。
-
6SH5/早期型7.62毫米槍帶
-
後期型7.62毫米槍帶
-
後期的璃纖維塑膠彈匣,裝在56式胸掛彈匣袋內
Remove ads
在56式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制式武器的時代,步槍在工廠生產時需接受較嚴格的品質監控,以確保槍械的性能和可靠性達到軍用武器的水平。
在該槍的最初的生產階段,所有零件從蘇聯原裝進口,中方廠商僅負責組裝;後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完全實現國產化,但原材料方面仍依靠蘇方供應鋼材和木材等。由於採用了蘇聯提供的鋼材和零件,因此在這個時期生產的56式質量一般較高。
而從中蘇分裂至1960年代末期之後,隨着先前蘇聯提供的原廠配件和原材料消耗完畢,中國國內開始根據阿爾巴尼亞方面提供的AKM步槍自行生產採用衝壓機匣的56式。此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製作工藝開始逐漸滑入低水準,完全不如先前的仿製水平,故在60年代末到現在生產的中國AK在價格和品質上相比起先前採用蘇聯原廠零配件的批次大幅下降[6]。
根據解放軍老兵的使用經驗,蘇制原版AK(包括零件合格率最低的早期第一型)和採用蘇聯提供的鋼材和零件所生產的早期批次的56式幾乎不會生鏽,而1960年代末之後生產的56式則經常需要除鏽。
這是由於隨着中蘇交惡失去蘇聯原版配件供應後,所生產的56式的槍管和導氣管並沒有鍍鉻,故與蘇製原版AK和早期56式相比更容易生銹[7]。
據指,這些中國AK的槍管壽命只有數百發,各零件的公差也不一致,甚至不合規格,導致同款武器之間的零件無法互換,長期射擊後零件還會鬆脫或損壞,精度也比起其他國家生產的AK步槍要低[6][8]。
Remove ads
衍生型
56式的5.56毫米口徑版本,為出口民用市場的型號。
56式的牛犢式版本,為出口民用市場的型號。
56式的半自動民用型,裝有運動步槍槍托及握把、取消槍口裝置,有7.62×39毫米及5.56×45毫米口徑。
56式現今在阿爾巴尼亞、伊朗、蘇丹、孟加拉等部分國家都獲授權生產或私自仿製及使用。
56式的伊朗仿製版本,由DIO工廠生產。
56式的蘇丹仿製版本,由MIC工廠生產。
由BOF工廠生產。
56式的阿爾巴尼亞仿製型。
56-1式的阿爾巴尼亞仿製型。
56-1式的越南仿製型,由Z111工廠生產。
採用
自1950年代後期開始,56式槍族[2]大量取代莫辛-納干系列步槍、日本三八式步槍和美國M1903春田步槍,成為解放軍制式武器。
由於在裝備AK及生產仿製品56式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術思想受蘇軍早期戰術思想的影響較大,與蘇軍1950年代之初的配備相同,此槍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稱作「衝鋒槍」,且定位也設定為班組火力支援用武器,用於提供近距離壓制火力,因此56式最初稱為1956年式衝鋒槍,簡稱「56衝」,後來才改稱為「自動步槍」[2]。
蘇聯專家的指導下,56式衝鋒槍的生產由單純組裝進口的原廠AK-47零件,實現了全套生產線國產化。但在原材料方面,中國仍依賴於蘇聯提供的原廠鋼材和木材。因此,這段期間所生產的56式衝鋒槍的產品質量最高。在此期間,蘇聯方面仍繼續向解放軍供應原版AK-47第三型,以加快換裝速度。
因軍費有限且蘇聯供應的原版AK亦數量有限,解放軍重點部隊在1959年至1962年才首先完成換裝AK/56式,包括赴邊界參加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部隊。在中印邊境戰爭後,這種思想開始轉變,並發展出63式自動步槍;但63式於生產製作時出現嚴重缺陷,至1970年代後期被撤裝[2]。
解放軍一直沿用蘇軍早期的做法,在步兵部隊中一直讓正副班長[2]配備AK或56式衝鋒槍(自動步槍),普通戰士配備SKS/56式半自動步槍[1]。但在1979年中越戰爭卻證明,戰鬥員在熱帶叢林地帶發現敵人大多在50米之內。此時,射速慢的半自動步槍反應不靈[1],最好的辦法是以自動槍發射彈雨掃射。
經過南疆作戰的新實踐,解放軍步兵才統一改換自動步槍。此後的步槍發展也確定了小口徑、高射速的方向[1]。
解放軍於1959年至1960年初基本完成AK-47/56式的全面換裝工作,二者一併在解放軍中服役至1990年代為止。
在中國大陸,56式從1980年代起逐步被81式、95式、03式、QBZ-191等較新型的步槍所取代,漸漸退出了一線部隊[2],但至今仍有部分武警及民兵部隊還有裝備。此外,在一些私人軍訓院校也可以看到56式的蹤影。
除了裝備中國軍警外,被稱為「中國AK」的56式也大量出口到其它國家。隨着產能的提高,56式和先前獲得的AK-47一併被大量用於對外軍援(如越南、古巴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等)。據指,中國生產的AK步槍數量比起蘇聯製的要多[6]。
越南人民軍使用的所謂AK-47第三型大多為56式早期型,同時亦大量裝備質量較差的56式後期型,是為56式最大的外國使用者,其使用的少量原版AK-47亦大多為中國方面與56式一併供應、早期從蘇聯獲得的產品。
此外,56式的半自動版本在美國大部份州份都可讓平民合法購買,亦因其性價比而受到部份民間使用者的歡迎。
然而,在發生過多宗涉及中國AK的槍擊事件後,美國政府於1993年禁止進口中國的「突擊武器」,並於翌年落實「聯邦突擊武器禁令」,這導致了中國AK失去美國的市場。
若不把非法走私的武器包含在內,現在於美國境內的中國製民用AK絕大部份都是1994年前進口的產物。
使用國家及地區
阿富汗[9]
阿爾及利亞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孟加拉
貝寧
玻利維亞
波黑
巴西
布基納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中非
乍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 由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在越南繳獲,供中華民國陸軍特種部隊作訓練用途
剛果共和國
克羅地亞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提
東帝汶
厄瓜多爾
埃塞俄比亞
加蓬
岡比亞
圭亞那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 從中國進口;另有未授權的仿製型
伊拉克[9]
- 從中國進口
- 裝備軍隊和警察
- 從中國進口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科特迪瓦
肯雅
科索沃
- 由阿爾巴尼亞軍援提供
老撾
萊索托
利比亞
荒失失奇兵
馬里
馬耳他
- 由中國捐贈
- 馬耳他武裝部隊
墨西哥
- 大量從販毒份子手上繳獲
摩洛哥
緬甸
- 大量從販毒份子手上繳獲
- 目前被用於緬甸警察部隊
- 大量從販毒份子手上繳獲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爾
尼日利亞
北韓
巴基斯坦
- 大量從中國進口
- 目前主要供特種部隊和警察單位使用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9]
盧旺達
沙地阿拉伯
塞拉利昂
索馬里
南韓
南蘇丹
斯里蘭卡[9]
蘇丹
蘇里南
敍利亞
塔吉克
- 由於從前蘇聯繼承的AK步槍數量有限,故塔吉克軍隊曾從中國進口一批56式
- 在當地被稱為「AK-56」
- 由於從前蘇聯繼承的AK步槍數量有限,故塔吉克軍隊曾從中國進口一批56式
坦桑尼亞
泰國
- 越戰期間繳獲
多哥
烏干達
烏克蘭
英國
- 為了訓練烏克蘭士兵而購買
美國[9]
越南
也門
津巴布韋
圖片
流行文化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由於在西方國家較難取得蘇聯/俄羅斯原產的AK步槍,56式及其衍生型被廣泛地用於電影拍攝,並用作充當相對罕見的蘇聯或俄羅斯製AK步槍。它們有時還會被改裝至看起來與其他AK衍生型相似的外觀。
- 1979年—《獵鹿者》:56式由越共游擊隊所使用,也曾被成為戰俘的美軍士兵米高(勞勃·狄·尼洛飾演)和尼克(克里斯多福·沃肯飾演)搶奪用來逃脫。
- 1979年—《現代啟示錄》:56式由華特·寇茲上校的手下、法國殖民統治者、越南人民軍和越共游擊隊所使用。
- 1986年—《殺戮戰場》:56式由越共游擊隊所使用,美軍士兵克里斯·泰勒二等兵(查理·辛飾演)和羅伯特·巴恩斯上士(湯姆·貝林傑飾演)也曾繳獲使用。
- 1988年—《第一滴血3》:56式和56-1式由阿富汗聖戰者所使用。
- 1990年—《鐵甲威龍2》:56式、56-1式和56-2式由凱因的手下所使用。
- 1992年—《辣手神探》:56式和56-1式由Johnny Wong的手下所使用。
- 1997年—《空軍一號》:56-1式由俄羅斯士兵所使用。
- 2001年—《黑鷹計劃》:56式和56-1式由索馬里叛軍所使用。
- 2003年—《戰鷹一號》:56式和56-1式由叛軍、喀麥隆邊防部隊和難民所使用。
- 2005年—《軍火之王》:56式和56-1式由前蘇軍士兵和阿富汗聖戰者所使用。
- 2007年—《叛諜同謀》:56-1式由伊拉克叛軍所使用。
- 2008年—《熱血回歸》:56式由緬甸政府軍士兵所使用,也曾被僱傭兵成員路易斯(葛拉罕·麥克塔維什飾演)和安裘(康一芽飾演)所繳獲。
- 2013年—《盜海狙擊》:56式和56-1式由索馬里海盜所使用。
- 2015年—《戰狼》:56式和56-1式由僱傭兵組織(56-1式戰術化改裝版本)、中越戰爭期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和敏登的販毒集團所使用,也曾被冷鋒(吳京飾演)所繳獲。
- 2017年—《戰狼2》:56式由叛軍所使用,也曾被冷鋒(吳京飾演)所繳獲。
- 2019年—《第一滴血:終極血戰》:56-1式由販毒份子所使用,部份刻有裝飾。
- 2020年—《使命召喚:黑色行動冷戰》:具體型號為56-2式,僅於戰役模式中的越南戰爭關卡中以「AK-47」的名義登場,由越共游擊隊所使用。奇怪的是該槍使用極為罕見的第一型AK-47彈匣,並保留了現實中被取消的摺疊式三棱刺刀。
參考文獻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