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尾八哥

來自爪哇和峇裡島的中型椋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爪哇八哥
Remove ads

白尾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javanicus,中國大陸作爪哇八哥,台灣作白尾八哥)是八哥科八哥屬下的一個物種,原產於峇里島爪哇,已被引入其他亞洲國家,甚至遠至波多黎各

快速預覽 白尾八哥,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分類

白尾八哥有時被視為林八哥Acridotheres grandis)或叢林八哥A. fuscus)的一部分。國際鳥類學家聯盟建議避免使用「白尾八哥」名稱,以免與淡腹八哥A. cinereus)混淆。[2]

描述

Thumb
白尾八哥飛行中,顯示獨特的白色翼帶和尾帶

白尾八哥主要為黑色,翅膀為棕黑色,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飛行時形成醒目的白色翼帶,並有白色尾帶。尾下覆羽為白色,額頭上有短冠羽。喙、腿和腳為黃色,眼睛呈檸檬黃。幼鳥顏色較棕。體長約21—23 cm(8.3—9.1英寸),體重約100 g(3.5 oz)。[3][4]

白尾八哥在新加坡街頭覓食的影片片段

棲地

白尾八哥原產於峇里島和爪哇,並已引入東南泰國、南馬來西亞新加坡蘇門答臘小巽他群島台灣波多黎各日本尼泊爾[4] 它常見於城市和農耕地區。[3]

在原生地如爪哇,白尾八哥因籠捕過度而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引入新加坡

白尾八哥於1920年代首次被引入新加坡,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大型貿易中心,透過籠鳥貿易引進。[5]

行為

白尾八哥大膽,不太怕人類。[3]馬來西亞印尼常被飼養於籠中。[3]

白尾八哥常成對或群居出現,叫聲類似家八哥。牠會在洞穴中築巢。覓食時通常成2至4隻或更多的群體行動,其中一隻保持警戒,若發現威脅,會以高頻啁啾警告群體並迅速逃離。

白尾八哥有兩種睡姿:

  1. 站立於跗跖骨臀部上,頭偏向一側,抬起下眼瞼閉眼。
  2. 全身伏於地面,頭也接觸地面。[6]

爭鬥

白尾八哥具有領域性,常爭吵並進行喧鬧的打鬥。通常成對或兩對進行,爭奪領地、交配或食物權利。攻擊者會將對手壓在地上,以優勢位置打擊,對手則嘗試扭轉局勢。爭鬥通常持續1-10分鐘,主要是展示優勢而非致傷,敗方通常退避飛走。[7]

食性

白尾八哥是雜食性,吃種子、水果、花蜜、昆蟲及人類廢物。[3]

幼鳥

白尾八哥的幼鳥期約25天。[8] 幼鳥會發出持續、高頻、刺耳的叫聲(擬聲為「kaeeu kaeeu kaeeu」)向父母求食,並伴隨「半拍翅膀」和「翅膀顫動」。幼鳥由成鳥餵食小種子、水果或昆蟲,不經消化反芻

白尾八哥的蛋呈藍色,孵化需13-14天。[9] 每次產2-5枚。[10] 雛鳥孵出後,成鳥會立即移除蛋殼,並丟棄在遠處以避免吸引掠食者。[11]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