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歷史地理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地理現象及其演變規律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歷史上的中國地理,也就是過去幾千年間中國範圍內的地理狀況。
研究地域範圍
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地域範圍就是中國的地域範圍,但是不限於現在的中國,它所研究的是歷史時期的中國。由譚其驤於1981年的講話整理發表於1991年《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1],對歷史時期的「中國」地域進行了界定。其標準以清朝完成統一之後,至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版圖作為研究範圍,也就是1750年代到18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版圖。具體的地域範圍是:
東北到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和帕米爾高原,其他則與中國現在的國界基本一致。曾經在這個範圍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曾經在這個範圍內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
以上的這些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這個範圍之外的一些地區也曾經隸屬於中國政權,這些地區的處理以地區政權的都城所在位置為準,例如西漢時期朝鮮半島的北部,唐代越南的北部也應該算是中國歷史地理學所研究的範圍。
學科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其前身即歷代相傳的沿革地理。所謂「沿革」,即沿襲變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疆域、政區制度、地名方位、河流演變等內容。[2][3]
東漢班固於公元1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為沿革地理之開端,[4]其內容不局限於西漢一朝。此後歷代正史地理志都遵循該傳統,「採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此皆屬於官修的沿革地理。至於私修的有公元3世紀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和唐朝時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等,其中《水經注》專以水為綱,記錄歷代沿革;《元和郡縣圖志》則是現存最早的全國地理總志。自宋朝起沿革地理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始後又有宋朝王應麟的《通鑑地理通釋》,明末清初時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清末楊守敬是傳統沿革地理的集大成者,其所著的《歷代輿地圖》、《水經註疏》、《水經注圖》都是沿革地理的重要著作,其中《歷代輿地圖》是歷代沿革地理的總結之作。[5]
沿革地理和歷史地理學不可等同。沿革地理主要涉及政區、疆域、地名、水道等,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則包括地理學的諸多分支。沿革地理學長期作為經史研究的工具,而歷史地理學則有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方法。[6]
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則要到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7]其時雖有張其昀、楚圖南等學人傳播歷史地理學思想,但對於中國歷史地理學影響最深的當屬顧頡剛和他創立的禹貢學會。[8][9] 自1929年起,顧頡剛開始執教燕京大學,在從事古史辨偽研究時,逐漸注意到《禹貢》研究之必要性,並進而注意到《漢書·地理志》等古代地理志書。1934年,顧頡剛發起成立「禹貢學會」並主辦《禹貢》半月刊,匯集了諸如譚其驤、史念海、馮家昇等學者。此外,侯仁之於1932年赴燕京大學求學,也深受洪業及顧頡剛的影響。顧頡剛在燕京大學的執教,為日後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0]
自七七事變,北京淪陷後,「禹貢學會」解散,《禹貢》半月刊停刊。1946年,侯仁之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學習並成為英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亨利·克利福德·達比的學生,學習了西方歷史地理學的理論思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鑑於「沿革地理」、「歷史地理學」混用的情況,侯仁之於1950年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為「歷史地理學」正名。[11]其後又在1962年發表《歷史地理學芻議》,最早提出歷史地理學屬於地理學分支的觀點,逐漸成為學界共識。[12][13]自此,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得以確立。
Remove ads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得以繼續發展,以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為首的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成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心。
譚其驤在復旦大學執教期間積極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其最重要的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當屬自1955年開始編繪,至1987年陸續出版的、由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該圖集所涵蓋的時間從原始社會至清朝末年,包含朝代總圖、地區分圖,展現了疆域政區、重要地名、長城邊塞、河流湖泊等信息,為日後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基礎。[14]受其影響,復旦大學於1959年成立歷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改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9年又改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在其指導下,畢業於1983年的周振鶴、葛劍雄即為全國首批文科博士。此外,譚其驤又於1992年發表《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發凡與舉例》,建議開展歷史人文地理研究。[15]
執教於北京大學的侯仁之除關注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屬性、理論外,還對城市歷史地理、沙漠歷史地理進行深入研究。侯仁之的博士論文即《北平歷史地理》,其在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後,主張歷史地理學應當「經世致用」,並發表《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稻與聚落》、《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關於古代北京的幾個問題》、《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等論文,並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其以北京城為中心的研究豐富了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學;侯仁之還重視實地考察,並親自赴毛烏素沙地等西北沙漠地區進行研究,陸續發表《從人類活動的遺蹟探索寧夏河東沙區的變遷》、《從紅柳河上的古城廢墟看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歷史地理學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務》等文章,開創發展了沙漠歷史地理學這一中國歷史地理學分支。[16]
執教於陝西師範大學的史念海重視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對黃河流域進行廣泛深入的實地考察,開拓了黃河流域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在歷史經濟地理中首倡「歷史農業地理」,並在歷史地理學界提出人口稠密區、農牧分界線等概念;重視都城研究,並創建了中國古都學這一歷史地理學分支;同時還重視歷史軍事地理、歷史人口與民族地理、歷史交通地理、歷史文化地理、地名學等領域的研究,極大開拓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內涵。[17][18]
Remove ads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分支
中國歷史地理學可分為歷史部門地理學、歷史區域地理學、歷史地理理論和文獻研究三部分。
其中歷史部門地理學又可分為歷史自然地理學和歷史人文地理學。歷史自然地理學包含歷史氣候地理、歷史沙漠地理、歷史生物地理、歷史地貌地理、歷史水文地理等分支,歷史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經濟地理(商業、農業、人口等)、歷史交通地理、歷史城市地理、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軍事地理等。[19][20]
歷史區域地理學是從整體上研究歷史時期某一特定區域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和發展關係的歷史地理學分支;[21]歷史地理文獻研究也是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組成,如對《水經注》研究的「酈學」、對古地圖的研究、歷史地圖繪製等。[22]
歷代歷史地理名著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