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chān:大稻埕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大稻埕Twatutia)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兮一个傳統地號名,嘛號做稻江稻津[chù 1]。因為遮較早有大片曝稻仔兮空地(稻埕[chù 2]),所以才號做大稻埕。1851年,林藍田為着欲走避海賊,對基隆遷徙到大稻埕做生理、開設店頭,開始佇大稻埕這角勢進行商業活動。1853年,三邑儂佮同安儂為着艋舺埠頭兮控制權利,發生了捙拚事件;下郊兮同安儂無力抵抗,𤆬霞海城隍徙來到大稻埕;落尾佇大稻埕邊仔兮淡水河埠頭交易才沓沓仔興旺起來。1860年,淡水開港了後,大稻埕成做大臺北上繁華兮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貿易為主。大稻埕兮茶葉貿易佇洋行帶領下,毋但市場擴大,嘛造就大財富佮繁榮。到日本時代了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做日本東南亞兮生理。戰後,大稻埕因為淡水河洘焦沓沓仔着失去河港兮功能;而且臺灣所生產兮茶米𣍐 (bōe)錫蘭紅茶 [en]兮競爭,而來慢慢仔凊市落去。後來咧臺北市區着一步一步兮向東爿市區來發展;人口嘛大量徙出。大稻埕無打緊煞成做臺北市外圍兮老舊市區。

Quick facts 國家, 縣市 ...
Thumb
19世紀兮大稻埕古相片
Remove ads

註釋

  1. 因為倚淡水河(閣號做淡江)所以按呢號。
  2. 閩南語兮「 (tiâⁿ)」有空地抑廣場 [en]兮意思。

延伸閱讀

Remove ads

外部網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