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chān:竹塹城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竹
![]() |
Chit phiⁿ bûn-chiuⁿ ū Pe̍h-ōe-jī ê pán-pún. Chham-khó chit phiⁿ bûn-chiuⁿ ê Pe̍h-ōe-jī pán-pún. |
歷史

清朝拄仔統治臺灣兮時,驚流民會反亂,捌禁止臺灣起石磚仔城,所以竹塹城原本是用種竹仔代替磚仔壁。1806年政府共竹仔城改做土城。1827年,鄭用錫建議起石磚仔城,清朝政府同意了後,佇隔年開始起磚仔城。
佇日本時代,政府佇臺灣實施市區改正。1902年,城壁佮城樓攏予拆除[1],干焦賰東門(迎曦門)留落來。護城河嘛變做水圳。
相片
- 迎曦門城樓
- 迎曦門頂懸兮匾,1828年寫兮
- 城門
- 路中央圓環內底兮迎曦門
- 橋墩遺蹟
- 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
- 竹塹城護城河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