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1],是一系列的十進制進位制記數系統,起源於9世紀的印度。此系統像一種語系,當代的很多文字系統裏的不同記數符號都是起源於此系統。印度-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的婆羅米數字,在中世紀時傳入中東和西方。各個地區根據當地的文字系統改造了其數字字符。現在還在使用的三大分支是:

記數法

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對西方中世紀的科學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合併了進位制十進制系統,讓數字的紀錄更加簡便,也簡化了小數循環小數的記載。此系統只需要12個符號就可以表示所有有理數:10個數字符號、負號和一種分數符號(分號或循環小數符號)。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也鞏固了「0」在西方世界的概念。

傳播

歐洲

Thumb
在歐洲

列奧納多斐波那契把這個系統帶到歐洲,並把阿拉伯文的翻譯文本帶到歐洲,稱它為「liber abaci」。從12世紀開始,它被使用於歐洲數學,並從十五世紀開始被廣泛使用。

東亞

中國瞿曇悉達於718年引進了印度數字與零,但中國的數學家覺得它們沒有用處,因為他們已經有算籌蘇州花碼的前身)。19世紀,中國和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

字符

More information 西方阿拉伯數字, 標準阿拉伯文數字 ...
西方阿拉伯數字 0 1 2 3 4 5 6 7 8 9
標準阿拉伯文數字 ٠ ١ ٢ ٣ ٤ ٥ ٦ ٧ ٨ ٩
阿拉伯文數字 ۰ ۱ ۲ ۳ ۴ ۵ ۶ ۷ ۸ ۹
天城文梵文)數字
古吉拉特文數字
古木基文數字
林布文英語Limbu alphabet數字
孟加拉文數字
奧里亞文數字
泰盧固文數字
卡納達文數字
馬拉雅拉姆文數字
泰米爾文數字
藏文數字
緬甸文數字
泰文數字
高棉文數字
老撾文數字
Close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