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拉丁語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宗教的重要節日之一。復活節最初與猶太人逾越節同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英語March equinox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 目前是北半球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南半球實則是秋分),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延後一星期。因此復活節可能在從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得着永生與赦罪;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宗教。

Quick Facts 復活節, 參與者 ...
復活節
基督復活 - Noël Coypel約1700年繪製(cf. 關於耶穌復活的基督教藝術英語Resurrection of Jesus in Christian art
參與者基督宗教平信徒紀念耶穌復活、教外人士慶祝其文化世俗風俗
類型基督教、文化節日
活動教堂儀式英語Church service、家庭聚餐、復活節蛋裝飾與互送禮物
風俗禱告復活節守夜禮日出服務英語sunrise service
日期根據復活節的計算
Close

名稱來源

復活節名稱乃自教會拉丁語的「Pascha」轉換而來(由於pascua(nourriture,食物)一詞的影響,從pascere(paître,餵食、放養)這個拉丁動詞裏來的),原本是從希臘語裏的πάσχα(páskha)借用而來,而這個希臘詞本身則是從希伯來語פסח(Pessa'h,超越[par-dessus由…之上])裏借用的,源自passage(過路/道),即指猶太人逾越節,這詞同時含有紀念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意義。根據聖經福音記載,在這個猶太節期間,耶穌基督復活了;這是為什麼這個名稱被用在基督徒的節日上。

根據《牛津詞典》和其他一些文章(比如Francis X. Weiser的「Handbook of Christian Feasts and Customs」),英文Easter這個字與猶太人的逾越節這個字有關,這不僅因為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而且在時間上耶穌基督的復活和逾越節也吻合。在很多歐洲的語言裏,不僅逾越節的筵席曾稱為Easter,而且早期英文聖經譯本中用Easter譯逾越節。

現在公認的理論認為,Easter 一詞與德語 Oster, 荷蘭語 ooster 等詞同源,來自於古英國女神 Ēostre。四月本是以該女神命名的月份,而在這個月份,人們舉行相應的宴會與慶祝活動。後來歐洲基督教盛行之後,傳統的節日就被冠以了與基督教相關的典故,這與聖誕節類似。

計算方法

早期的基督教會,按照耶穌使徒的傳統,在猶太人的逾越節當日,即猶太曆尼散月14日,紀念耶穌的受難和復活,以示耶穌是逾越節的羔羊(哥林多前書5:7)。然而,西方包括羅馬在內的教會,以耶穌在星期日復活為理由,改在逾越節後的星期日紀念耶穌復活。各地教會對復活節日期爭論長逾一世紀,結果拋棄了依照猶太曆法在逾越節紀念的使徒傳統,而由教會自行計算每年復活節的日子。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訂明了各地統一復活節日期、及不用猶太曆法定出。復活節是星期日,因星期日被教會視作為耶穌死而復活的日子,所以復活節就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

復活節會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北半球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月光)照耀。

此後每年3月21日當日或之後,出現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然而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自古以來均十分複雜,拉丁文Computus(計算)一字更專指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而羅馬教會東正教會用不同曆法計算,令東西方復活節可在不同日子出現。教會復活節日期有時與天文觀測的不同,例如:2019年按照天文的復活節應是3月24日,但是西方教會復活節是4月21日,東方教會是4月28日。

1997年,普世教會協會敘利亞召開會議時,曾建議改革計算復活節的方式,並建議統一東、西教會的復活節,但至今絕大部分基督教宗派仍沒有跟隨。

民間風俗

Thumb
復活節彩蛋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是復活節兔發送的,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宗教的。

復活節百合花也是復活節最具代表性的物品,百合花在《聖經》中多次出現,百合花象徵着重生、純潔、和希望,與耶穌基督的重生正好寓意相同[1][2]。復活節的時候,有的教堂會使用百合花來佈置教堂,基督徒們也會互相贈送百合花。目前,美國95%的復活節百合花都產於加州與俄勒岡的交界處[3]

復活節吃羊肉也是一項復活節習俗,根據《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成為所有人的替罪羔羊,用死亡來代人贖罪,所以,羔羊就成為了耶穌基督犧牲的象徵[4]。所以,在復活節,人們也會吃羊肉,之後,也會用火腿來代替。

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基督教把蛋染紅以紀念耶穌基督在所流的寶血[5]

復活節亦有吃火腿和十字包(Hot cross bun)[6]的習慣及在復活節前四十日禁食紀念[7],隨後演變成基督宗教大齋期四旬期(Lent)。

芬蘭復活節期間有吃曼米的習慣。該習俗源自早期天主教會禁食在復活節時結束,其時可以開始享受美食,但聖週五是個神聖的日子,其時不可生火和做飯,所以那個時候就吃冷的易於保存的食物,諸如曼米[8]

復活節島

荷蘭雅可布·羅赫芬率領的一支艦隊,在1772年發現南太平洋智利以西外海有一個島嶼。因發現該島這一天正好是復活節,洛加文在航海圖上記下此島位置及在旁邊記下「復活節島」。直至1774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再次找到該島。當今的人類學界多根據當地的語言稱此島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波利尼西亞勞工對它的稱呼。

參考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