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曇石山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曇石山遺址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甘蔗街道曇石村的一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到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地處閩江下游北岸,遺址發現於1954年,考古學界先後對遺址進行了10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2001年,曇石山遺址入選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曇石山遺址至少可以劃分為4期文化,其年代橫跨史前時期至商周朝時期,距今約2700—5500年,以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主,輔以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年代下限接近閩越國時期。20世紀60年代,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遺址所屬文化被考古學界確認命名為「曇石山文化」,該文化亦被認為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以及南島語族的源起文化之一[1]。
Remove ads
發掘歷史

曇石山是閩侯縣城內一座相對孤立的山丘,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條形,最高海拔26.7米[2]。1954年1月7日,福建省閩侯縣第七區恆心鄉曇石村(今甘蔗街道曇石村)的村民在修築閩江的防洪堤壩之時,發現在曇石山上所取的土中埋有形狀奇異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貝殼[1]。福建省文化局獲悉後,當即要求工程方停止在曇石山取土,並向上匯報遺址的發現情況,由於其時福建地區考古能力尚欠佳,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向上級請求協助發掘調查。[3]
同年3月中旬,華東文物工作隊指派尹煥章、宋伯胤兩名專家赴閩勘察。尹、宋兩人在考察過遺址後,認為這些遺存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有深入發掘的必要,遂在請示有關部門的領導後決定對曇石山進行試掘。其後,華東文物工作隊的3人和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共12人聯合組建發掘工作組(後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館長林惠祥教授亦參與協助相關工作),對遺址開展了為期8天的發掘,發掘了30平方米土地,出土2643件遺物。發掘後,南京博物院的曾昭燏、尹煥章等學者首次提出了「曇石山文化」的概念。[2][4]
Remove ads
在首次挖掘之後,福建省博物館(今福建博物院)、廈門大學等機構於1959年12月—1960年1月、1960年3月、1960年7月先後對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前後發現了若干獸骨、鹿角、龜殼、蚌殼、2具人骨架以及321件完整的器件和超過15000件各類陶器殘片。1963年9月進行了第5次發掘,掘出骨、石、陶製完整器件35件。1964年9月至1965年8月進行第6次發掘,發現59個灰坑、2個火塘、30個墓葬和各1處的穴址、燒坑。1974年10月—12月,文物機構對遺址進行了第7次考古發掘,是次出土了1段灰洞、3座墓葬、4個灰坑、5座陶窯以及若干石、陶、骨制器件和蛤蜊殼。[2][3]
前7次對遺址的發掘釐清了遺址底層的疊壓關係,發掘面積達880平方米。在這段時期,遺址中的出土文物經碳-14測定,被認為具有4000—5000年的歷史,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學界由此得以進一步認識曇石山遺址的歷史年代和文化性質。1961年(一說1963年[4]),隨着閩侯縣境內黃土侖遺址、溪頭遺址、莊邊山遺址以及福清縣的東張遺址相繼被發現,學界在綜合這些遺址的發掘成果後,正式將曇石山遺址的中、下層出土的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代表的文化命名為「曇石山文化」,該文化成為福建省首個被確認的考古學文化。[2][3]

1996年11月,為繼續深入研究曇石山文化,福建省博物館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對遺址開展了第8次發掘,並在翌年1月結束,6月全面完成田野工作[4]。此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器件標本以及2段壕溝、4座製陶窯穴、40個灰坑和42座墓葬,為歷次發掘中規模最大、發現內容最豐富的一次發掘[2]。2001年,曇石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2004年2月和2009年5月,有關部門為配合博物館的建設,在曇石山對遺址先後進行了2次發掘[2]。2021年,曇石山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6][7]
遺存規模
曇石山遺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境內的首個原始社會人類遺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在1954年—2009年對曇石山遺址進行的10次發掘中,揭露了2000餘平方米的面積,出土了大批生產、生活遺蹟和數量繁多、種類多樣的器件,歷史年代距今2500—5000年,橫跨新石器時代至接近閩越國建國之前的先秦時期。[2][4]
在前數次的發掘中,學界初步斷定遺址在地層疊壓關係上可分為上中下3層,其中下、中層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期原始堆積,上層則為歷史年代較晚的堆積層,但由於擾亂嚴重無法斷代。1996年第8次發掘後,考古專家基本認定曇石山遺址以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主、輔以青銅時代文化,前後橫跨約2500年[4],文化上則包含了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下層文化、曇石山文化和黃瓜山文化,以及青銅時代的黃土侖文化。[8]
曇石山遺址的文化發展階段至少可劃分為4期:第一期為人類最早在此活動的時代,距今5000—5500年,而第二期是曇石山文化出土文物最為重要、豐富的一期,距今4300—5000年,前兩期文化與中原仰韶文化時間上相近;第三期距今3500—4300年,與龍山文化時期相當;第四期距今2700—3500年,此時中原業已進入商周時期[4]。

曇石山遺址的各類遺蹟交錯且密集地分布,除墓葬外,有陶窯、灰坑、祭祀坑、壕溝、灶、柱洞、紅燒土面等。遺蹟內的陶窯多為隸屬於黃瓜山文化的饅頭窯,平面主要呈圓形或橢圓形,灰坑主要用於掩埋蛤蜊殼,壕溝多在遺址中部斜切而出,起環護作用。[8]
在曇石山遺址的前後10次發掘中,共出土了91座墓葬。墓葬以豎穴土坑形制為主,平面則主要呈方形,少數呈橢圓形,墓坑長度介於0.97米—3.62米之間,其內多填充以蛤蜊殼。安葬在其中的人多為青壯年,仰身直肢,頭朝東南或朝東,且絕大多數為單人葬,僅發現一座雙人合葬墓[8]。遺址中的在上層遺址出土的墓葬中,考古學者還發現了陪葬現象,部分出土遺址中有殉狗坑和陪葬的奴隸遺骸,其中一男奴的腿骨豎插於坑中,疑為被活埋時掙扎導致的。此外,亦發現有割肢葬、兒童拔牙等現象[9][10]。墓葬中部分存在隨葬品,它們擺在墓主的一邊,並有少量放在墓主的腳下或頭上,陪葬品數量最多達33件[8],器型多為陶質的釜、壺(或罐)、簋(或盤、豆)、杯(或碗)的組合,亦有部分墓葬內有鼎[11]。
Remove ads
曇石山遺址中出土的器件主要是陶器,亦有原始青瓷、貝器、石器、角器、骨器、牙器和玉器等[8]。陶器包括杯、豆、壺、盤、罐、碗、鼎、簋、盂和缽等器型,以及紡輪、網墜、支座等生產用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125號墓葬中出土的泥質灰陶塔式壺,造型精美且內有燈芯、煙炱殘存,形似長明燈,素有「中華第一燈」「東方第一神燈」之稱[9][12]。
原始青瓷出土於山頂殉狗坑附近的祭祀坑中,包括1個罐和4個豆,施以青綠色釉,是當時當地最為先進的上釉技術,且區別於浙江地區的其他產瓷遺址[9]。貝器是曇石山人生產生活用具,具有海洋文化特徵,形制上有貝鑿、貝刀、貝鏟(耜)等,且有鑽孔、磨製以及切割的加工痕跡[13]。而包括貝器在內的各類生產生活器具器型繁多但固定,堅硬的石器、骨器、角器和牙器多為磨製而成[11]。
遺址的墓葬中有大量人骨,經人種鑑定,曇石山人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1999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潘其鳳在與日本專家一同鑑定曇石山人的骨骼後,發現其中有一墓中的女性遺骨的左側顴骨的下半部分具有與現今大多數日本人特有醫學結構的顴骨相同,這塊顴骨因此被稱作「日本人骨」,此發現曾震驚學界,認為日本人種起源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地區[2]。此外,遺址中也出土了大量野生動物骨、貝類動物的殼和被人為飼養的狗、豬殘骸,以及人為炭化的稻穀。[8]
-
曇石山人復原頭像,展示其蒙古人種南亞類型特徵。
-
曇石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罐。
-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中展示的石質工具。
-
被人為砸破的動物骸骨,展現曇石山人攝取肉類的方式。
-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中展示的野豬馴化為家豬的相關信息。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