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格氏定律[1](德語:Glogersche Regel,英語:Gloger's Rule)是一條生態地理學法則。該定律指出,越靠近赤道地帶濕潤氣候下生活的恆溫動物,其體內生物色素越多,體表顏色越深。

Thumb
康斯坦丁·威廉·蘭貝特·格洛格爾

歷史

該定律以普魯士動物學康斯坦丁·威廉·蘭貝特·格洛格爾的名字命名。他於1833年在著作《在氣候影響下的鳥類演化》中描述了這一現象,並提出了氣候和鳥類羽毛顏色存在協變性的假說。[2]然而另一位鳥類學家埃爾溫·施特雷澤曼則指出,這個想法在彼得·西蒙·帕拉斯1811年出版的《俄羅斯-亞洲動物志》[3]中有所提及。[4]

Thumb
一項對小家鼠的對照實驗[5]

適用性

此定律適用於大多數哺乳動物,如偶蹄目兔形目齧齒目等,它甚至還適用於一些植物。[6]

  • 鳥類:一項對52種北美鳥的研究發現,超過90%的物種符合此定律。[7]
  • 鼠科:一項對小家鼠的對照實驗顯示,鼠背顏色與環境變化存在一致性。在潮濕和封閉環境下,鼠背呈深色和暗色的個體較多;相反,在乾燥和開放環境下的顏色較淺。[5]
  • 人類:該定律也適用於人類。[8]但是也有例外,如西藏人因紐特人

解釋

這一現象的成因機制尚未明確。[6]一些鳥類學家認為,在鳥類的情況下,降解羽毛的細菌(如地衣芽孢桿菌)在換羽和羽毛顏色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1][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