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里·帕儂榮(泰語: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皇家轉寫Pridi PhanomyongIPA:[priː˧.diː˧ pʰa˦˥.nom˧.joŋ˧],1900年5月11日—1983年5月2日),又名鑾巴立·瑪奴探泰國政治家,第八、九、十任泰國總理,是第七位泰國總理。漢名陳嘉祥陳璋茂[1]

Quick Facts 比里·帕儂榮 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 第7任泰國總理 ...
比里·帕儂榮
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
Thumb
第7任泰國總理
任期
1946年3月24日—1946年8月23日
君主拉瑪八世
拉瑪九世
前任寬·阿派旺
繼任鑾探隆·那瓦沙瓦
泰國攝政
任期
1941年12月16 日—1945年12月5日
君主拉瑪八世
個人資料
出生1900年5月11日
暹羅大城府阿瑜陀耶
逝世1983年5月2日(1983歲—05—02)(82歲)
 法國巴黎
政黨人民黨
簽名Thumb
Close

帕儂榮的父親是個稻米批發商人,擁有華人和暹羅人的血統,而母親是暹羅人。曾祖父陳盛於(Tan Nai Kok)出生於廣東潮州府澄海縣上華鎮下陳村(現廣東汕頭市澄海區),在拉瑪二世在位時移民到暹羅。[2][3]帕儂榮生於泰國古都阿瑜陀耶城。

他是暹羅1920年首批留法學生,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一個經濟學高級學位。他在巴黎留法學生中深孚眾望,先後被選為暹羅在法留學生聯合會秘書和主席。他受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影響較深,是暹羅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先驅。

1927年,帕儂榮等人在巴黎創建了暹羅人民黨(Khana Ratsadon,又稱民黨),民黨分帕儂榮為首的「文治派」(左翼)和披耶帕鳳上校為首的「軍事派」(右翼)。1932年6月24日披耶帕鳳上校為首的人民黨「軍事派」發動不流血政變,成立了臨時軍政府,並發表了帕儂榮起草的政變宣言,宣佈民黨為合法政黨,要以民主政府取代君主專制政府。6月27日拉瑪七世被迫簽署了由帕儂榮主持訂製的臨時憲法,帕儂榮在披耶·瑪奴巴功內閣中任職並參加九人制憲委員會編制永久憲法。1933年帕儂榮提出的20點經濟計劃被總理披耶·瑪奴巴功為首的保皇派稱為「共產黨人計劃」,4月1日披耶·瑪奴巴功改組內閣,帕儂榮被逐出內閣,4月12日前往法國。

1933年6月20日披耶帕鳳再次發動政變,推翻披耶·瑪奴巴功政府,組成新的立憲政府。1934年帕儂榮回國任披耶帕鳳政府的內務部長,1935-1937年任外交部長,1938年任財政部長。外交部長期間帕儂榮與12個國家簽署條約廢除了自拉瑪四世以來的不平等條約,泰國收回法律管轄和稅收主權。

鑾披汶·頌堪政府時期,帕儂榮作為財政部長主張抗日,反對鑾披汶·頌堪的親日政策,兩人的友誼逐漸破裂。1942年1月25日,鑾披汶·頌堪對英美宣戰,帕儂榮拒絕簽字。1944年帕儂榮辭去財政部長,擔任遊學在瑞士的拉瑪八世國王的攝政。日本投降後,帕儂榮作為攝政,公佈了和平宣言,宣稱「宣戰非法和無效」,否定了鑾披汶·頌堪政府和日本的所有協議。1945年12月拉瑪八世回國,帕儂榮從攝政位子上退下,擔任顧問。1946年組建了職聯黨,在8月的大選中囊括了189個席位中的的49席,成為第三大黨。

二戰後,帕儂榮出任三屆泰國總理(1946年3月24日~6月3日,1946年6月8~9日,1946年6月10~20日)。1947年11月8日發生軍事政變,他在英國和美國特工的幫助下逃到新加坡,隨後避難中國,僑居21年,1970年移居巴黎。1983年5月2日在巴黎逝世,終年82歲。

Thumb
曼谷法政大學比里·帕儂榮塑像.

泰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即淡馬錫大學)由帕儂榮在1934年創建。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