浡泥國王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浡泥国王墓map

浡泥國王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是明朝永樂年間浡泥國國王(地位相等於當代的汶萊蘇丹)麻那惹加那的墓葬。麻那惹加那於永樂六年(1408年)率團抵達南京,並於當年10月因病去世,明朝政府將其安葬在了南京城南的石子岡,並派專人看護和祭祀。明朝滅亡後,該墓一度荒廢,1958年時被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重新發現。此後該墓葬得到妥善保護,並先後於1981年和2001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Quick Facts 浡泥國王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浡泥國王墓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
坐標31.978471°N 118.751424°E / 31.978471; 118.751424
分類古墓葬
時代
編號5-160
認定時間2001年
Close

歷史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時,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派遣使者來明朝入貢,明成祖朱棣冊封麻那惹加那為國王,並賜予了包括官印和財物的大量物品。麻那惹加那得到物品之後大為高興,於是帶着自己的妻子他系邪和子女、隨從大臣150多人以及大量特產前往中國,首站抵達福建。當地官員將情況上報給明成祖之後,明成祖派遣專員在麻那惹加那一行路上的各個州縣設宴款待。永樂六年(1408年)8月,麻那惹加那一行抵達南京,所帶的特產全部送給明成祖,並於日後陳列於文華殿中。一個月後,麻那惹加那突然患病,明成祖特地安排太醫為其診療[1]。當年10月,麻那惹加那因病於「會同館」去世,年僅28歲,明成祖為此專門輟朝3天以示悼念,並派專人為其舉辦葬禮。遵照麻那惹加那的遺願,明朝政府以王禮將其安葬於南京,在安葬現場,太子和其他親王均派遣了代表參加祭禮。麻那惹加那被安葬於南京安德門外的石子岡,墓地還修建了神道、石碑、祠堂等附屬建築,禮部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均會在墓地祭祀[2],石碑上的銘文由胡廣撰寫[3],名為《渤泥國恭順王墓碑》[4]:37,葬禮結束後,麻那惹加那的其他家屬由中官張謙護送回國[5]

此後隨着明朝滅亡,浡泥國王墓也失去維護。因為麻那惹加那是穆斯林,其墓葬也被當地居民俗稱做「麻回回」墓[6]:64。時至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曾經有人專門在石子岡尋找浡泥國王墓,但最終也未能尋獲[4]:34[7]:185-188。1958年5月12日,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組織的文物普查中[8],考古人員根據當地人的指引[9]:122,在石子岡的一處佚名墓中找到了一塊石碑的下半部分殘存,並在隨後又在墓前水溝當中找到了殘碑的上半段,從石碑上的內容中[註 1],考古人員最終確定該墓為浡泥國王墓[4]:35

結構

Thumb
浡泥國王墓的神道碑和碑亭

墓地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鐵心橋街道東向花村烏龜山南麓,南京城中華門南側約5公里的位置。墓地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前方有一水塘,佔地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墓冢底徑10米,高3.2米,在墓冢的南側有3間享堂遺址,現僅存2件石灰岩質地的柱礎。墓前有一條南北向神道,長約150米[11]

神道兩側有6對石像生,呈弧形排列。最南側一對為武將,西側武將為年輕將領造型,面部有殘損,無鬍鬚,高2.3米,胸寬83厘米,厚56厘米,右腳有殘損;東側武將造像為年老將領造型,有鬍鬚,高2.3米,胸寬86厘米,厚60厘米,間距5.5米,身着鎧甲,頭戴兜鍪,雙手於腹部前方交叉並拄劍於地,整體風格類似於東南亞人的形象,造型與明孝陵相類似,但規格較小。武將北側為控馬官,西側為年輕人造型,東側為老年人造型,均高1.6米,胸寬73厘米,厚42厘米,戴冠,身着緊袖袍服,雙手放置於胸前並握有馬鞭,面部造型類似東南亞人。控馬官北側為一對立馬,高1.35米,長2.5米,背寬50厘米,間距3.8米,馬上配有全套的韁繩和鞍具。立馬北側為一對臥羊,均高91厘米,長1.6米,間距3.8米,西側的臥羊頭部已殘,東側的則保存完整,兩尊羊均為跪臥姿,頭部較大,角捲曲。臥羊北側為一對蹲虎,高1.4米,長1.6米,寬50厘米,間距3.6米。該墓臥羊與蹲虎均與鄧愈墓前的同類別石像相似。蹲虎北側有一對望柱的柱礎,方形,邊長65厘米,上部分為六邊形,證明其上原有六稜柱形的望柱[11]

石像生的南端的東側110米處為墓碑,該墓碑為青石材質,龜趺高1.1米,寬1.29米,龜首部分修復之前殘長2.5米。整座墓碑方向為南偏東30°,碑身已殘,寬1.09米,厚30厘米,碑首已經丟失,殘碑通高4米[11],碑上的文字已經因年久失修而無法辨識[12]

開發與保護

Thumb
浡泥國王墓的神道

1958年8月開始,當地文物部門將浡泥國王墓墓園的已經倒地的石馬夫、石虎按原位扶正到基石上面,然後對墓園進行了清理,並在清理墓園的過程中找到了一對望柱石柱礎、墓前的一段城磚鋪砌的神道路面以及若干祀祠石柱。清理完畢後,文物部門用鵝卵石在原有的神道路面上按照原神道寬度,鋪砌了一條由墓冢向南、再經石碑向東的250米路面[註 2]。1959年4月,文物部門對斷落在碑旁的殘龜首和水溝里撈起的殘碑進行了結合拼裝,同時在已經荒廢的墓園當中種植了青松、檜柏、丁香、海棠等14種樹苗共計624株。同年8月,為了迎接外國訪問代表團前來訪問,墓園內開闢了一條連接公路和墓前區域的砂石灌漿路面的單行車道,全長約1公里[4]:39

文化大革命初期,浡泥國王墓遭受了部分破壞。1974年9月至1975年1月,當地文物部門修復了龜趺的龜首部分,同時修復了破四舊時被破壞的東石馬夫的石帽,西石武將的右腳石鞋和東石羊的臀部。1977年9月時,為了防止石碑土基水土流失,當地文物部門又新建了10米長的片石護土牆。198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將浡泥國王墓列為江蘇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9。2001年,浡泥國王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

2002年秋天,中共南京市雨花台區區委和雨花台區區政府花費1000餘萬元人民幣[14],對浡泥國王墓實施一期保護工程,這次工程的主要任務是文物修復與環境整治,先後復建了牌坊、神道碑亭、墓冢、祭台;新建了陳列室和入園道路;遷移了民墳1200餘座,清運垃圾百餘噸,種植樹木草坪200餘畝等。2003年4月27日,浡泥國王墓風景區正式建立並對外開放[15]。2005年時,南京舉行了紀念浡泥國王墓重新發現47周年的紀念儀式[16],但在紀念儀式上有人發現該墓的附屬文物遭到了人為破壞[17]。2006年,汶萊國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的長妹、外交和貿易部無任所大使瑪斯娜公主一行14人到南京訪問,在訪問期間瑪斯娜公主拜謁了浡泥國王墓[18],並為浡泥國王墓旁的中國汶萊友誼館舉行了揭牌儀式[19]。2007年,以浡泥國王墓為依託的汶萊風情園在一期環境整治工程結束之後正式免費對外開放,該園佔地面積11.5畝,投資總額達到了2300萬元人民幣[20]。2012年,中國南京鄭和文化旅遊精品專線正式開通,浡泥國王墓被列為該專線中的經典之一[21]。2014年3月8日,作為參加南京「免費開放日」的42個景點之一,浡泥國王墓對外免費開放一天[22]。2015年,南京市政府將浡泥國王墓和龍江船廠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蹟」的正式申報點[23]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