炻器(shí,英語:Stoneware)是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器[1],原料主要是石器土或非耐火的火泥[2],吸水率通常小於6%[3],有的施釉,有的不施釉[4]。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7年5月21日) |
名稱
炻器這個名稱來源於歐洲,本意是石器。日本人翻譯時為了表明它不是用石頭加工成的,而是經過燒制的,所以加上『火』字旁,寫作炻器。中國傳統上沒有炻器這一分類,例如定窯燒制的炻器被稱為瓷器[5]。根據歐洲工業標準Combined Nomenclature:
- "炻器,雖然緻密,防滲,且硬度足以抗拒鋼尖刮擦,卻不同於瓷器,因為它比較不透明,並通常只是部分地玻璃化。它可能是玻璃質或半玻璃質。顏色通常是灰或褐,因為用於其製造的粘土不純,通常要上釉。"
種類
炻器按其坯體的細密性,均勻性以及粗糙程度可將炻器分為粗炻器與細炻器兩大類。粗炻器常見於工業用的耐酸化工陶瓷[7],建築陶瓷和缸器,細炻器常見於日用炻器和陳設品。[8]
炻器在公元前2600至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被大量燒制[9][10][11]中國在晚商時期出現炻器[12],在漢代大量生產[13][14]。宜興紫砂陶即是一種不施釉的有色細炻器。
歐洲炻器有:
材料和燒制
炻器土坯常含有鐵或碳等雜質,可塑性差異很大[23]。耐火火泥中高嶺石含量高,並有少量的雲母和石英。非耐火的火泥主要是雲母和長石。[24]
炻器坯料的化學成分變化範圍大致為:SiO2 55~65%;Al2O3 25~35℃;熔劑氧化物總量5~8%。[25]
瓷器燒制溫度從1100 °C至1300 °C不等[26]。
炻器的吸水率可以低於1%。[27]
炻器在近代也被辨識出另一個亞類型稱為"無燧炻器"(Flintless Stoneware),依照1950年英國特殊陶瓷器準則定義為:"主體以不含燧石、石英或矽之天然黏土所製造的器具"[28]
傳統東亞的陶瓷器分類通常只分作"低溫燒製"(low-fired)的陶器和"高溫燒製"(high-fired)的瓷器,沒有介於陶與瓷之間的歐洲式炻器之分,且東亞的炻器在當地大多被歸類為瓷器,不過通常不上釉也非白色的。[5]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