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圈(Anglosphere)是一個新詞,或譯為盎格魯世界,指將英語作為常用語言的國家的合稱,今天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合作。有時也特別表示為經過大英帝國統治後擁有共同語言文化的國家,包括英國本身以及澳洲新西蘭愛爾蘭加拿大(不包括魁北克)和美國

定義

Anglosphere這個詞是由美國科幻作家尼爾·史提芬森在他的書《鑽石年代》(1995年出版)中創造出的,但是最初並沒有詳細定義。[1]韋氏字典》將其定義為「這個世界上英語語言及文化主宰的國家」。[2]簡短牛津英語字典》的定義則是「英語是主要的本國語言的國家群」[3]

別名

盎格魯-撒克遜世界

「盎格魯-撒克遜世界」的說法在歐洲的法語媒體中很常見。但這一說法沒有科學上的定義,可以用來定義的標準都有局限性。這個說法在主要相關人士中引起了嘲笑,甚至是反感,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說法與強烈的種族主義[4]和過時觀念[5]有關[6][7]。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自1970年代以來,這一詞語在種族方面的內涵已經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廣泛的社會、文化與經濟上的意義[8]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方面,除了美國實行總統制外,其餘四國皆實行西敏制議會制民主制度,奉行三權分立普通法法律制度。

公共關係

研究發現,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人民一直將彼此的國家列為本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盟友。傳統上,盎格魯世界國家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密,例如英美關係美加關係英澳關係英紐關係之間的雙邊夥伴關係。

儘管英國於2016年決定脫離歐盟,但對其他盎格魯圈成員與英國的好感度影響不大。

文化

由於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繫,這兩個盎格魯國家具有某些文化特徵,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即使實行福利國家制度,市場自由度仍然很高,與歐洲國家相比,亦有較強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傳統。這種資本主義模式是根據1970年代芝加哥學派而產生的,起源於18世紀英國。全球化的共同意識使紐約,倫敦,洛杉磯,悉尼和多倫多等城市對金融市場有重大影響。全球經濟,全球文化受到美國和英國的高度影響。

在盎格魯圈內最受歡迎的宗教是新教,緊隨其後的是天主教,但有不少是信奉其他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亦包括無宗教信仰者。

英語世界地圖

Thumb
  英語為國家語言或者主要語言的國家
  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者在科學界及上層社會使用,但不是主要語言

參考文獻

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