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以阿戰爭,又稱黎巴嫩戰爭,爆發於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重傷後,出動陸海空軍100,000多名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敘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10]

Quick Facts 第五次以阿戰爭, 日期 ...
第五次以阿戰爭


上: 駐守在貝魯特的黎巴嫩軍隊,攝於1982年
下: 1983 年黎巴嫩局勢圖
地圖圖例
  •   由黎巴嫩陣線和盟友民兵控制
      由敘利亞軍隊控制
      由以色列國防軍控制
日期1982年6月4日-9月29日
地點
結果 目前尚無定論
領土變更 自由黎巴嫩國慢慢轉變為南黎巴嫩安全區
參戰方
其他
指揮官與領導者
以色列:

黎巴嫩長槍黨:

Al-Tanzim:
  • Fawzi Mahfuz

南黎巴嫩軍:
  • Saad Haddad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敘利亞:

黎巴嫩共產黨:
  • George Hawi
  • Elias Atallah

真主黨:
Al-Mourabitoun:
  • Ibrahim Kulaylat

阿邁勒運動:
  • Nabih Berri

亞美尼亞解放祕密軍:
庫爾德斯坦工人黨:
  • Mahsum Korkmaz

其他:
  • Muhsin Ibrahim
  • Ragheb Harb
  • Murat Karayılan
  • Inaam Raad
  • Said Shaaban
兵力
  • 以色列:
    • 78,000名士兵
    • 800輛坦克
    • 1,500 輛裝甲運兵車
    • 634架飛機
  • 黎巴嫩陣線:
    • 30,000名士兵
  • 南黎巴嫩軍:
    • 5,000名士兵
    • 97輛坦克
  • 敘利亞:
    • 22,000名士兵
    • 352輛坦克
    • 300輛裝甲運兵車
    • 450架飛機
    • 300門火砲
    • 100門高射砲
    • 125套地對空飛彈
  •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15,000名士兵
    • 80輛坦克
    • 150輛裝甲運兵車
    • 350多門火砲
    • 250多門高射砲
傷亡與損失
  • 以色列:
    • 654人死亡、3,887人受傷 (1982–85)[4][5]
    • 4人失蹤
    • 12人被俘
    • 1架飛機遺失
    • 2架直升機損失
  •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1,000–2,400人死亡[6][7]
    • 6,000人被俘[8]
    敘利亞:
    • 1,200 人死亡
    • 296人被俘
    • 300–350輛坦克損失
    • 150輛裝甲運兵車遺失
    • c. 100門火砲損失
    • 82–86架飛機損失
    • 12架直升機損失
    • 29套地對空飛彈遺失[9]
平民: 請參閱下面的 傷亡 情況。
Close

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企圖在黎巴嫩建立一個親以政權,趕走敘利亞在黎駐軍[10]

背景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阿爾戈夫英語Shlomo Argov在倫敦遭到來自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敵對的阿布·尼達爾組織的槍手槍擊,身受重傷。以色列隨即以該事件回應黎巴嫩採取軍事行動[11]

第一階段

6月4日,以色列軍隊對黎巴嫩發動了空襲,主要目標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及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游擊隊;6月6日11時,在經過五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及空襲轟炸後,四個旅約2萬人的以色列軍隊從西、中、東三路向黎巴嫩進軍,主要攻擊目標是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游擊隊[10]

第二階段

6月14日至17日,在經過長時間的激戰後,以色列軍隊佔領了哈迪勒國際機場及其附近區域。次日,以軍宣佈單方面停火並要求巴解組織停火並從貝魯特撤軍,但是巴解游擊隊拒絕了這一要求[10]

6月22日,以色列再次向敘利亞軍隊發起攻擊,並使敘軍後撤並控制住了貝魯特西區,隨後以軍不斷的向這一方向增軍並希望以此迫使巴解組織撤出貝魯特西區[10]

停戰協議與戰爭結束

1982年6月27日,聯合國大會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軍立即停火並從黎巴嫩無條件撤軍。巴解組織此時也向以軍提出了三個條件,分別是:

  • 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
  • 在黎軍保留一支象徵性巴勒斯坦部隊;
  • 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

以色列斷然拒絕了巴解組織的這三項條件,同時要求巴解游擊隊立即向黎巴嫩軍隊繳械,撤出黎巴嫩境內。在長時間談判無果的情況下,以色列於8月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在長時間的武力威懾下,8月12日,巴解最終同意從黎巴嫩撤出[10]

自8月21日到9月1日,黎巴嫩境內的12,000名巴解游擊隊自黎巴嫩撤至約旦伊拉克突尼斯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也門北也門8個阿拉伯國家;而貝魯特的25,000名敘利亞軍隊也撤回了貝卡谷地。8月21日,法、美、義多國部隊進駐貝魯特以監護巴解和敘軍的撤軍,9月10日後多國部隊也相繼撤離[10]

9月15日,以色列以黎巴嫩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遇害為由,再次進駐貝魯特西區。在外界輿論壓力下,9月29日以軍撤軍,多國部隊重回貝魯特再次維持秩序,不過以色列軍隊並未完全撤出。在五個月談判後,以色列同黎巴嫩簽署了撤軍協議,不過敘利亞及巴解都反對這項協議,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以阿戰爭告終[10]

有說法稱在這場戰爭中T-72梅卡瓦坦克擊敗[12],俄國人則聲稱T-72對它戰損比佔優[13],但又有說法稱它們沒有碰過面,按這種說法在坦克對戰中曾擊毀梅卡瓦的是T-62,而擊毀T-72的是馬加赫坦克[14]

前以空軍司令大衛-衣維利回憶起他曾遇到一些華約的高級官員,說這場戰爭中表現出的美國高科技與以軍優勢震動了華約,最終導致了蘇聯的開放政策直至蘇聯瓦解[15][16]

後續事件

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發生在第五次中東戰爭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持下,利用多國部隊剛剛撤走的時機,包圍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難民。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