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濤(1947年),浙江義烏人,學者、作家、社會評論家,國立政治大學教授[1][2]。金觀濤是1980年代中國大陸新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方勵之李澤厚溫元凱被並列稱為當時的「青年四大導師」或「四大啟蒙導師」[2][3][4][5][6]

Quick Facts 金觀濤, 出生 ...
金觀濤
出生1947年
 中華民國
職業浙江學者,作家與社會評論家
配偶劉青峰
Close

1984年,金觀濤和與妻子劉青峰發表了包括《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提出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的解釋體系,在史學界引起巨大回響與爭議[2]。同年主編《走向未來》叢書,成為當時中國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一部叢書,啟蒙了一代人,成為當時「叢書熱」的代表[2][3][7][8]。金觀濤還曾擔任中國大陸電視紀錄片《河殤》(1988年)的總顧問[2]

1989年2月,金觀濤夫婦聯同北京知識界共33人致函鄧小平,促其釋放魏京生等政治犯,並於八九民運期間公開肯定民運[9]六四事件後,金觀濤被北京市長陳希同點名批判[10]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將金觀濤列入1989年中國民運「被點名23名知識分子」[11]。1989年六四事件後,離開中國前往香港中文大學,發起並主編《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成為知識份子辯論的主要雜誌之一[2]

生平

1989年前

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研究一年。金觀濤原培養訓練為科學家,但於文化大革命時開始對人文及社會科學產生興趣。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初與妻子劉青峰發表許多關於歷史、哲學、及文學的作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1992年中文大學出版社增訂版,2011年1月法律出版社重印增訂版)及小說《公開的情書》。[1]

1984年金觀濤和劉青峰主編《走向未來》叢書,設定要讓年輕一代介紹在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與文學的最新發展。在1989年被中國政府列為禁書前,該系列叢書已出版約80本。[1]

1989年後

1989年後金觀濤和劉青峰離開中國大陸前往香港中文大學訪問研究,六四事件後繼續留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發起並主編《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成為知識份子辯論的主要雜誌之一[1][12]

2005年開始出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在兩岸港台之間講學[13][14]。2008年7月退休後到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出任教席。

著作

與妻子劉青峰曾合作出版 《興盛與危機》(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增訂版) 《開放中的變遷》(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初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重印)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 《中國思想史十講 (上卷)》(中國:法律出版社,2015)等書。

教學

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15],台灣國立政治大學[16]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講座教授。

學說

超穩定結構

在《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一書中,金觀濤認為,中國在戰國時期後期,形成絕對君主制,之後進入超穩定結構,這個結構持續到清朝末年為止[17]

金觀濤將控制論系統理論應用於中國歷史研究,主張傳統中國,因農民經濟、官僚政體和儒家思想三個子系統緊密結合,發展出一種超穩定結構。此結構發出一種自我糾正機制來維持其結構,不允許各別的三個子系統在其正常功能發生偏差。正因為如此,傳統中國社會是穩定、停滯及長久不變的。[1]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