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德語:Mesenterium、英語:mesentery/ˈmɛzənˌtɛri/)是一種雙層皺摺腹膜,附着於腸子內部及腹腔內壁,作用為固定小腸於腹腔內。「腸繫膜」(mesentery)一般特指小腸的腸繫膜,而「腸繫膜器官」(mesenteric organ)則是指包括結腸繫膜、闌尾繫膜、乙狀結腸繫膜與直腸繫膜聯合在一起的其餘大腸腸繫膜。根據利默里克大學的研究,腸繫膜顯現出解剖學與功能上的特徵,已被提名為一種器官[1][2]

Quick Facts 腸繫膜, 標識字符 ...
腸繫膜
Thumb
下腹部內的腹膜橫切面:腹膜與腸繫膜以紅色做標記。
Thumb
腹膜的縱切面:主腔為紅色,網膜囊為藍色。
標識字符
拉丁文Mesenterium
MeSHD008643
TA98A10.1.02.007
TA23740
FMAFMA:7144
格雷氏p.1157
解剖學術語
Close

傳統教學上,通常將腸繫膜描述為一種分段的結構,並將各段分別命名為升結腸繫膜、橫結腸繫膜與降結腸繫膜,而乙狀結腸繫膜、闌尾繫膜與直腸繫膜也被認為分別於後腹壁終止嵌入[3]。2012年,在詳細的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實驗下,確認腸繫膜為一種單一且連續性的結構,從十二指腸空腸彎曲英語duodenojejunal flexure開始延伸到直腸繫膜的遠側[3][4]。此種更為簡化的概念,使得在結腸、直腸手術等不同的面向得到實質性的進展[5][6],也對於手術、解剖學產前發育相關的科學領域有所影響。

臨床意義

清楚腸繫膜的構造有助於瞭解和腸繫膜有關的疾病,例如腸道旋轉不良英語malrotation克隆氏症。克隆氏症患者的腸繫膜多半會變厚,因此不容易止血。而且脂肪包覆(fat wrapping)是指腸繫膜脂肪在相鄰胃腸道周圍的延伸,會增加間皮的塑性。腸繫膜紊亂與克隆氏症中粘膜的出現有病理生理學上的重疊。有些研究者認為克隆氏症主要是腸繫膜失調,因而影響胃腸道及整體的循環[7]

腸繫膜上靜脈英語superior mesenteric vein血栓形成會造成腸繫膜缺血,也稱為腸道缺血。腸繫膜缺血也可能是因為腸扭轉造成,腸扭轉是指小腸自身的纏繞形成的疾病,會因為太過緊密的包圍腸繫膜,而造成缺血[8]

歷史

對於腸繫膜的古典解剖學描述起源於1885年,由英國外科醫師弗雷德里克·特雷弗斯英語Sir Frederick Treves爵士所貢獻[9],但描述為一種單層膜的構造,這種描述可以追溯到李奧納多·達文西[10]。特雷弗斯於1888年成為第一位在英國展示闌尾切除術的醫師;他也為維多利亞女王愛德華七世手術過[11]。他研究了100具大體的腸繫膜與腹膜皺褶,並描述右側與左側的結腸繫膜為成人體內的痕跡組織。依據此理論,小腸繫膜、橫結腸繫膜與乙狀結腸繫膜都分別於後腹壁終止嵌入[9][11]。這種主張存在於主流外科學、解剖學、胚胎學與放射學中超過一世紀[12][13]

在特雷弗斯之後10年,奧地利解剖學家卡爾·托爾特英語Carl Toldt描述成人體內所有的結腸繫膜部分具有連續性[14]。托爾特為布拉格與維也納的解剖學教授,於1879年出版了他的人類腸繫膜敘述。

圖廊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