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英語:Cholera),又稱虎疫霍痢拉虎列拉虎列剌[1],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2]。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3]。典型症狀為連續數日嚴重水瀉[4]。可能合併有嘔吐肌肉抽搐的現象[3] 。霍亂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可能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衡甚至死亡[4],或導致眼窩凹陷、皮膚濕冷且缺乏彈性,以及手腳出現皺紋等[5]。脫水可能導致皮膚發紺[6]。一般是在接觸病原體後立即會發病[3]

歷史

關於霍亂的歷史描述最早於西元前五世紀在梵語被發現[5]。1854年,意大利解剖學家菲利波·帕西尼首次分離了霍亂弧菌[7]。而英國醫生約翰·斯諾在1849到1854年間對霍亂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學領域很顯著的進步[5][8]。1883年,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柯霍再度發現霍亂弧菌,使該病菌廣為人知[7][9]

中醫學稱霍亂導致的脫水徵象為癟螺痧台灣話部分使用者沿用日語コレラ(虎烈剌)」,唸作khoo-lé-lah。

致病機制

霍亂是由多種霍亂弧菌引起,各個菌種的致病力不同:一些菌種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症[4]。霍亂弧菌最主要通過被含有該細菌的人類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10],未經徹底烹飪的海鮮也是一個常見的傳播途徑。霍亂弧菌僅會對人類造成影響。感染霍亂的風險因子包括衛生條件不佳、飲用水不潔、以及貧困。一些學者表示海平面上升可能利於霍亂的傳播。糞便培養英語stool test至今仍為診斷霍亂的黃金標準[4]。雖然市面上有供快速檢測霍亂的試紙條,但其準確性不佳[11]

1854年寬街霍亂爆發事件中,英國醫生約翰·斯諾首次探明霍亂的致病途徑,被譽為「流行病學之父」[12][13]

預防及治療

預防霍亂的方法包括使用更有效的消毒方法與提供潔淨的用水[5]。1893年,沃爾德瑪·哈夫金發明首支霍亂疫苗,並在印度加爾各答地區成功試行了大規模接種[14]。口服的霍亂疫苗約可有半年的免疫力,更有能預防由大腸桿菌所導致的其他不同種腹瀉情況。

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當屬口服點滴英語oral rehydration therapy,也就是用電解質來補充流失的體液。口服補充溶液是最常被使用的[4] ,針對幼童霍亂患者,會考慮補充[15]。在部分病例裏,有時會需要加入靜脈注射的治療,像是施打乳酸鈉林格注射液,而抗生素對患者也有些許助益 ,前提是要先一步進行測試,以了解哪種抗生素能有效的對抗霍亂弧菌[3]

流行病學

霍亂估計影響全球三百萬至五百萬人並在2010年內造成100,000-130,000人死亡[4][16]。儘管霍亂常被分類為瘟疫,但它在發達國家是少見的,病原體通常是來自境外歸國或外籍旅客,兒童是最易被感染的人群[4][17]。霍亂可能以流行病或地區流行病出現。持續增加霍亂風險的區域包含非洲東南亞,雖然被感染後的死亡風險通常小於5%,但對沒有渠道接受治療的族群,死亡率可能高達50%[4]

史上大流行

19世紀以前霍亂發生局限於印度次大陸及周邊地區,19世紀以後由於國際貿易與交通的發展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區,過去200年以來共發生過七次全球性大流行

近期爆發

霍亂是經由被污染的水源傳播,在改善公共衛生與污水處理後,基本上已經從發達國家絕跡。近期的疫情爆發包括:

  • 津巴布韋於2008年8月份起爆發霍亂(津巴布韋霍亂英語Zimbabwean cholera outbreak),並在全國蔓延。[27]無國界醫生估計,疫情可能最快要到2009年3月雨季過後才會受到控制。[28]
  • 海地共和國於2010年10月中旬發生霍亂大流行,到11月26日止全國已有6萬多人感染,1600多人死亡[29]。到12月26日統計已有15萬人感染,3333人死亡[30]。截至2012年1月,已造成7000人死亡,52萬人感染,平均每天新增200名患者。[31]
  • 也門於2017年爆發霍亂疫情,700餘萬人受到疫情威脅。[32]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