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鴕wat6 to4(英語:Kiwi),又譯為奇異鳥幾維鳥奇威鳥,泛指無翼鳥科(Apterygidae)下的鳥,無翼鳥屬Apteryx)是無翼鳥科唯一的屬,是新西蘭特有種,也是新西蘭的國鳥及象徵。「鷸鴕」因其叫聲「奇異」(kiwi)而得名,其蛋通常只由雄鳥孵化。鷸鴕共分五種,其中四種屬易危,餘下一種屬近危。現時,遭貓狗等外來哺乳動物捕食為鷸鴕存活的主要威脅。

Quick Facts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
鷸鴕屬
化石時期:中新世至現在
Thumb
北島褐鷸鴕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演化支 新平胸類 Novaeratitae
目: 鷸鴕目 Apterygiformes
Haeckel, 1866
科: 鷸鴕科 Apterygidae
Gray, 1840[1]
屬: 鷸鴕屬 Apteryx
Shaw, 1813[1]
模式種
大奇威鳥
Apteryx australis
Shaw, 1813[2]

見正文

Thumb
各種鷸鴕的分佈範圍
異名[3]

Stictapteryx Iredale & Mathews, 1926
Kiwi Verheyen, 1960
Pseudapteryx Lydekker 1891

Close


在古老的新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豐富,飛行能力逐漸退化。這裏分佈着很多本地特有的鳥類,而且不少是無翼鳥,因此,新西蘭有無翼鳥故鄉之美稱,但大多無翼鳥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便告滅絕,僅恐鳥就有15種滅絕了。鷸鴕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

形態特點

鷸鴕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如髮。鷸鴕胸骨前並無龍骨突,翅膀退化,無法飛行。鷸鴕眼睛細小,視力衰弱,其他感官卻異常發達,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甚至可嗅出十厘米深以下泥土中蟲的位置,進而捕食。鷸鴕害羞,易受驚嚇,且因其夜行習慣,要觀察牠們的生態並不容易。

牠們的壽命可達三十年,算是很長壽的鳥類。

生活習性

鷸鴕通常於日間入睡,在夜間行動。其夜行習性可能因日間獵物競爭激烈而成。鷸鴕於初抵新西蘭時,因日間之獵物為恐鳥所壟斷,故需轉至夜晚覓食[4] 。 如今,在保育區或斯圖爾特島等免受捕食者侵擾的地區,鷸鴕亦見於日間出沒。鷸鴕棲居於松樹林、灌木農地、草叢丘阜、溫帶及亞熱帶森林等地。鷸鴕嗅覺靈敏,為鳥類之異稟,其鼻孔在長嘴末端,更屬鳥中無雙[5]。 鷸鴕是雜食類動物,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亦包括河澗裏的鰻魚螯蝦兩棲類動物,甚至果實

鷸鴕主要的繁殖季節是在每年的6月至翌年3月,屆時每對鷸鴕伴侶會在夜間互相呼喚,並在巢中交配。鷸鴕與信天翁海鷗一樣採用一夫一妻制,夫妻關係可長達20年,即使配偶死亡亦會守寡[來源請求]。鷸鴕有一對能產卵的卵巢[6],這不同於其他鳥類只有左邊的卵巢在運作。鷸鴕亦會挖地穴築巢,此舉較為隱蔽,能防被襲。

鷸鴕還有一個很「奇異」的習性,即由雄鳥負責孵卵的工作(新西蘭人也因此稱顧家的男人為「Kiwi husband」),過程由63至92天不等[7]; 惟大斑鷸鴕則夫妻交替孵卵,屬唯一例外。雌鳥產蛋後,角色即轉變為在洞穴外守衛的衛兵。鷸鴕的蛋十分巨大,約半公斤重,可達雌鳥體重的五分之一[8]。 另外,鷸鴕通常每季只產一蛋,且因產下如此巨型的蛋對雌鳥造成重大生理壓力,雌鳥必須進食三倍平常食量,以使鳥蛋順利發育。在產蛋前兩至三天,鳥蛋之巨甚至使雌鳥沒有空間進食,只得捱餓。孵化後,鷸鴕即長齊羽毛,未幾便脫離父母獨立生活。

分類學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鷸鴕與其他新西蘭的恐鳥為近親,然而DNA研究顯示鷸鴕的最近親其實為今已滅絕的馬達加斯加象鳥[9][10],而現存的最近親則為鴯鶓食火雞,而不是恐鳥[9][11]。 2013 年在新西蘭南島 Saint Bathans Fauna英語Saint Bathans Fauna 遺址發現生存於中新世原鷸鴕英語Proapteryx,體型較現存的鷸鴕小且可能具有飛行能力。這項發現證明了鷸鴕與恐鳥是在不同的時期獨立來到新西蘭的,且當原鷸鴕來到新西蘭時,恐鳥已經演化成不會飛的大型鳥類[12]

鷸鴕現為單目單科單屬,但亦有學者將其劃分為鴕鳥目[13]

種類

鷸鴕共分五種。其中大斑鷸鴕小斑鷸鴕可歸類為斑鷸鴕,而南方褐鷸鴕奧卡里多褐鷸鴕北島褐鷸鴕又可歸類為褐鷸鴕,參見下表[14]: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

親緣關係圖:
鷸鴕
斑鷸鴕

大斑鷸鴕(學名:A. haastii)

小斑鷸鴕(學名:A. owenii)

褐鷸鴕

南方褐鷸鴕(學名:A. australis)

奧卡里多褐鷸鴕(學名:A. rowi)

北島褐鷸鴕(學名:A. mantelli)

滅種危機及保育工作

Thumb
提醒駕駛者附近有鷸鴕出沒的交通警示牌

新西蘭澳洲基於地緣關係,在過去千萬年均被海洋隔開,遠離亞洲及其他大洲。因此新西蘭沒有受到來自亞洲的肉食動物的侵擾,使得這片與世隔絕的島嶼,一度成為鳥類的天堂,許多獨特的鳥類也得以在此繁衍。

但自毛利人歐洲人相繼發現這塊未開發地以來,他們帶來的外來物種,如等,不僅逐漸變成強勢動物,也改變了新西蘭生態平衡。此外,島上的白鼬會對雛鳥構成威脅。加上人類活動如開墾、建設等,破壞和侵犯原本鳥類的棲息地,已使50餘種鳥類走上絕種之路。如巨型恐鳥,站起來高達四米,現在只能在博物館看到它的骨骼標本;又如新西蘭鷹,有着如虎爪一樣大小的利爪,牠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鷹,但牠難逃絕種的命運。

有研究指,野生幼年鷸鴕的死亡率高達94%[15]。截至2018年,仍有超過70%的鷸鴕未受保護[16]。現時,鷸鴕的保育工作主要由新西蘭政府保育部負責,項目包括設立保護區、成立國家慈善機構「拯救鷸鴕(Save the Kiwi)」、組織「鳥巢蛋行動(Operation Nest Egg)」等[17],並於2018年發佈其現行鷸鴕保育計劃[16]。在斯圖爾特島和少數的森林國家公園,都還可看到南方褐鷸鴕小斑鷸鴕等的蹤跡。

鷸鴕保育區

於2000年,新西蘭政府保育部設立五個鷸鴕保育區,施行捕食者控制措施,提供研究、監測機會,藉以提高雛鳥存活率。迄今新西蘭境內共有五個保育區,三個位於北島,其餘兩個位於南島[18]

鳥巢蛋行動

在鳥巢蛋行動中,野外鷸鴕蛋或雛鳥將移送至圈養區中孵化或飼養,直至幼鳥體重達1-1.2公斤。屆時,幼鳥有足夠能力在野外獨自生存,抵禦白鼬。獲鳥巢蛋行動拯救的雛鳥有65%機會長大為成年鷸鴕。相比之下,只有約10%的野生鷸鴕可活至成年。除小斑鷸鴕外,所有鷸鴕物種均受鳥巢蛋行動拯救[19]

圈養管理

圈養管理計劃乃由新西蘭政府及圈養社群協作,現時該國境內共有15處圈養管理場所,合計共約100隻褐鷸鴕受惠。受圈養的鷸鴕能供公眾觀賞,是提升大眾保育意識的重要一員;同時為研究人員提供良好研究機會,增加對鷸鴕的認識。有需要時,受圈養的鷸鴕亦可放回野外,確保野外鷸鴕數量穩定[18]

與人類的關係

傳統上,毛利人相信鷸鴕受森林之神保祐,並以其羽毛編織成祭袍穿着[20]。時至今日,鷸鴕的羽毛仍為人類所用,後者會從因自然週期、道路事故、捕食獵殺等緣故而死亡的鳥隻中獲取羽毛。此外,人類亦不再捕獵鷸鴕,某些毛利人更視自己為鷸鴕的保衛者。

國家象徵

19世紀末,新西蘭軍隊首次以鷸鴕為團徽,及後更遍見軍隊徽章。到了1906年,以「鷸鴕」為品牌名稱的鞋油在英美等地熱賣,使鷸鴕這一象徵廣為人知[2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西蘭士兵常以「奇異士」(Kiwis)自稱,並在英格蘭威爾特郡一處軍營山坡上刻上大型鷸鴕英語Bulford Kiwi標記。迄今,人們都普遍稱呼海內外新西蘭人為「奇異士」。

自此,鷸鴕便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西蘭的象徵。鷸鴕亦屢見於新西蘭不同城市、俱樂部、組織的徽章羽冠當中。例如,新西蘭皇家空軍圓標中心印有鷸鴕輪廓,新西蘭欖球聯盟的徽標上亦有鷸鴕圖樣。

動物園飼養

1851年,倫敦動物園成為第一所動物園飼養鷸鴕。及至2007年,只有13所位於新西蘭境外的動物園有鷸鴕展出[22],包括法蘭克福動物園柏林動物園瓦爾斯羅德世界鳥類公園英語Weltvogelpark Walsrode萊茵河畔阿爾芬阿菲福納鳥園英語Vogelpark Avifauna聖地牙哥動物園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英語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國家動物園 (美國)史密松國家動物園暨保育生物學學院英語Smithsonia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哥倫布動物園暨水族館英語Columbus Zoo and Aquarium等等。1975年,史密松國家動物園成為第一所新西蘭境外的動物園成功孵化出鷸鴕[23]。2018年,鷸鴕首次於荷蘭阿菲福納鳥園孵化[24]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