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萬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萬撓
Remove ads

萬撓馬來語Rawang)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鵝嘜縣的一個城鎮,也是鵝嘜縣的巫金之一。萬撓北臨雙文丹,南臨士拉央,西臨八丁燕帶,距離吉隆坡市中心約24公里。

快速預覽 萬撓, 國家 ...
Remove ads

地名

萬撓的馬來文名為Rawang,意為「沼澤森林」,因萬撓河一帶在還沒發展錫礦業及橡膠業之前為爛泥地。[1]「萬撓」的中文名稱由來已久。1923年譚俚夫編《南洋埠名》將Rawang記為「萬撓」或「萬樓」。[2]1924年《南洋商報》曾有「萬撓埠」之名。[3]此外,1928年林穆群編《馬來半島商埠考》亦寫作「萬撓」。[4]同年徐雨郊和高夢雲合編的《南洋四州府華僑商業交通錄》也同樣把Rawang記為「萬撓」。[5]時至今日,「萬撓」之名也為大眾所用。

萬撓的中文名稱來源有多種說法。民間有流傳說萬撓原來不叫「萬撓」,而是「撓萬」(漢語拼音:Náowàn),對應其馬來名稱Rawang。當地人認為「撓萬」與馬來語lawan(意為敵對、打架)諧音,寓意不佳,於是有人倒轉過來念成「萬撓」。[6]另一種說法認為從前北上的火車乘客將「撓萬」路牌倒念成了「萬撓」。[7]此外,當地的福建人、廣東人和客家人認為「萬撓」一詞寓意較佳。福建人稱萬撓(閩南語白話字:Bān-láu)與「挽留」(閩南語白話字:bán-lâu)諧音;廣東人稱萬撓(粵拼:Maan6 naau4)與「萬留」(粵拼:maan6 lau4)發音相似,取「萬物都留」之意,希望外埠人來到萬撓駐腳都不會很快離開;客家人亦認為萬撓(客語白話字:Van-náu)意即「萬折不撓」,寄望當地能經得起百年滄桑。[8][9]

不過,語言學學者邱克威認為「萬撓」一名並非Rawang的倒念。他認為「萬撓」與 Rawang若為前後音節倒置,則明顯為華語對音,不符合早期馬來西亞中文地名的方言對音本質;且萬撓作為早期錫礦區,其中文譯名不可能晚至華語成為通用語以後;即使視為前後音節倒置,其對音也不盡準確。Rawang最早的中文譯名出現於1887年,當時新加坡中文報章《叻報》把它譯為「朥汪」[10],為方言音譯。邱克威發現在1920年代Rawang就已被稱為「萬撓」,但他無法釐清「萬撓」地名的由來,以確知何以這種地名誤植的情況會發生,以及何以誤植地名能完全替代原本地名。[11]

1904年,華民護衛司署官員H.W. Firmstone曾在《皇家亞洲學會海峽分會學報》寫有〈新加坡與馬來半島的中文街名和地名〉,文章裏Rawang的中文名被誤記為「撓萬」,實際上其標註的中文音為Man-lau,即是「萬撓」。Firmstone認爲「萬撓」有可能是Bandar(馬來語意為城市)譯音,因當時萬撓有一部分地區被稱為Bandar Bharu。[12]除此之外,南洋史地學者許雲樵也曾於1972年在《南洋商報》上解釋,「萬撓」實為馬來語Bandar的對音,當時華人將其用作萬撓全市的地名,訛傳至今。[13]在南洋地名中,閩南語之/d/音常讀如/l/音。[14]

Remove ads

歷史

開埠

早於1825年開埠,發跡於錫礦業的萬撓,是首都吉隆坡最早期的衛星市之一。

萬撓戰役

1870年,雪蘭莪第二階段內戰英語Klang War爆發。一方是由東姑古丁(Tengku Kudin)率領的馬來人部隊和葉亞來領導的海山黨人馬;另一方是由拉惹瑪迪(Raja Mahdi)為首的馬來人部隊和由張昌帶領的義興黨人馬。由於原屬於東姑古丁陣營的賽依瑪士何(Syed Mashor)叛變,瓜拉雪蘭莪於7月被拉惹迪攻取。9月,兩支敵對軍於安邦交戰,史稱「安邦戰役」。10月底葉亞來取勝,戰事結束。張昌逃往瓜拉雪蘭莪,賽依瑪士何逃至烏魯雪蘭莪。

半年後的1871年5月至6月,「萬撓戰役」爆發。張昌和賽依瑪士何招募兩千名部眾,準備再次攻取吉隆坡。葉亞來在北面的抵禦部隊由葉文龍統率,駐在萬撓附近。張昌部隊與小股葉文龍部隊在距離萬撓一英里地方相碰。葉文龍得悉後,向葉亞來請求加派援兵。隔日,賽依瑪士何向葉文龍進攻,午後張昌統領千人加入戰圍,葉文龍撤退至第二防線,支撐到日暮時分,丘發率領五百名援兵到來。之後隨即聚首商討退敵策略。

隔日,葉文龍詐敗,誘使賽依瑪士何部隊深入腹地,之後鍾風從背後突襲,大敗瑪士何部隊。張昌則被丘發和董寬困在營中,無法前去援救。瑪士何兩度敗北,原打算自盡,被張昌勸阻,待情緒恢復後決定返回烏魯雪蘭莪向其兄弟仄多拉(Che Dollah)求援,張昌則在萬撓獨撐。期間葉文龍多次上門挑戰,張昌沒有應戰。

葉亞來得知打了勝戰,命人至萬撓慰勞部隊,還派鍾炳率領三百名援兵助陣。鍾炳隨即指揮葉文龍駐守雙文丹,以截斷張昌退路;鍾風與董寬領兵二百人從右側進攻張昌;丘發與楊貴領兵二百人從左側進攻;鍾炳則率領約六百人從正面與張昌交戰。苦戰數日後,鍾炳部隊毫無斬獲。經分析後,鍾炳集中火力進攻由馬來新兵駐守的張昌左翼,另增派兩百名槍手加入戰圍,最終成功突破張昌防線,張昌大敗。

張昌偕同九十名殘部突圍潛逃,但行至雙文丹時被葉文龍狙擊,激戰後僅有張昌本身及少數殘兵逃抵烏魯雪蘭莪向瑪士何報告敗訊。但自逃離雙文丹後,張昌便銷聲匿跡,故學者推測其可能死於亂軍之中,但無人認出其屍首,所以當時葉文龍只好上報張昌逃離了事。自此,萬撓戰役結束。[15]

Remove ads

發展

1894年,萬撓擁有半島第一個發電機;當時是殖民地時期,英國政府在當地裝置發電機,主要作為支援錫礦開採用途。因此它成為國內首個擁有電子路燈,以及一個裝置電燈和風扇的火車站的城鎮。[16]

1953年,當地錫礦業開始沒落,錫礦業者紛紛轉往西部的八丁燕帶,所留下的廢礦場被用來興建國內第一座洋灰工廠。這座坐落在萬撓轟路的洋灰廠,今天仍由拉法基馬(LAFMSIA)營運。[17]

1997年以前,萬撓是鵝嘜縣的縣府,但自從鵝嘜縣議會(Majlis Daerah Gombak)於1997年1月1日升級為現今的士拉央市議會(Majlis Perbandaran Selayang)後,該縣縣府便遷移至士拉央新鎮(Bandar Baru Selayang)。

2017年11月29日,歷時十二年與耗資6億2800萬令吉的萬撓繞道(Rawang Bypass)正式通車,號稱為全馬第一高架大道,總長度為9公里。

Remove ads

華教「萬撓事件」

「萬撓事件」是指1954至1955年間英國殖民地政府試圖以各個擊破的方式,強硬實行《1952年教育法令》,被華文教育工作者林連玉形容為「以漸進蠶食的方式達到全國國民學校的目的」。

早在《1952年教育法令》通過時,英殖民地政府就有意以國民學校取代其他源流的學校,但當局無法負擔沉重的財政擔子,只好作罷。1954年,英殖民地政府發表了《教育白皮書》,打算在華文學校開設國民班(英文班),由政府負擔一切開支,由少班而多班,由低級而高級,由一校而多校。被當局采作英文班的試行點就是位於萬撓的三育學校。

白皮書通過後未滿一個月,11月5日,教育部就向全國華校發出通知書,可申請明年開辦一年級英文班,並立9日為各校答覆的最後期限,企圖捷足先登,使教總措手不及、無從反對。林連玉立刻於7日早會見陳禎祿,之後要求陳禎祿召開記者會反對該白皮書,林連玉也為教總草擬反對聲明發表在中文報章上。在全馬各地華社群起反對國民班下,英文班的政策初嘗敗績。

1955年1月12日,雪州教育局長陸克(K. D. Luke)、華校監督楊雅靈及視學官劉懷谷抵達萬撓,在縣長公署召開秘密性質的會議,與三育學校董事長林龍顏、校長莊金渭等人商談開設國民班的問題。期間陸克更威脅林龍顏,若拒絕開辦英文班,則割減政府津貼,以及之後的英校拒收華裔學童,最終談判破裂。

之後,林龍顏立即向其教師林連玉投報。在林連玉的建議下,林龍顏在1月14日出席馬華華教中委會會議時將整件事曝光。當局的威脅手段被揭露,引起了華社的公憤,同時一致堅決反對該政策。1月9日,《中國報》發表社論,評論此事說「自然是教育局長理虧」。此外,馬來社會也大力反對英文班的計劃。1月15日,陸克再次偕員到萬撓,澄清其言論受到曲解,但林龍顏以其通曉英文申辯他本人沒有聽錯。

最終英殖民政府只得取消這次借用三育學校教室開辦英文班的意圖,而白皮書也胎死腹中。[18]

Remove ads

萬撓反建高壓電纜風波

2005年初,雪隆區爆發大停電,引發電供能源不足危機,國家能源公司決定出資4億令吉,推動總長60公里的中區電供計劃(Central Area Reinforcement)以進行電纜升級工程。

在此項計劃下,高壓電纜將會貫穿萬撓新村。萬撓新村之後接獲國能公函,要求51戶居民搬遷,然而村民不肯,並成立萬撓新村反高壓電纜5人小組,以促使國能取消在新村內興建會危害人體健康的高壓電纜。

而在之後居民也設立萬撓反高壓電委員會。其中萬撓新村維權運動在2008年馬來西亞大選後,獲得民聯雪蘭莪州政府的審查和伸援,國能議決暫緩高壓電纜工程,並最終在2016年2月憲報進行繞道。2019年5月17日,國能承包商開始動工拆除村內的高壓電纜塔,並分為三階段進行,預計於9月12日完工,使這段風波告一段落。

人口

萬撓區人口結構比率(2010)

  土著(53.63%)
  華裔(22.58%)
  印裔(16.09%)
  其他族群(0.89%)
  非公民(6.81%)

根據201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萬撓區[註 1]共有199,095人,其中包括巫裔在內的土著為106,770人,華裔為44,960人,印裔為32,035人,其他族群為1,763人,以及非公民13,567人。[19]

與2000年相比,萬撓區總人口增長了64.44%或78,024人。其中土著人口增長了114.68%或57,035人,華裔人口增長了12.14%或4,868人,印裔人口增長了28.06%或7,020人,其他族群人口增長了17.69%或265人,以及非公民總人口增長了186.77%或8,836人。

更多資訊 萬撓區人口變遷, 年份 ...
Remove ads

教育

小學

快速預覽

萬撓周圍共有12間小學,歸屬鵝嘜縣教育局管轄。[21]其中華文小學有兩所,分別是三育華小和愛美樂華小。[22]由於當地人口激增,愛美樂華小於2010年獲得教育部批准增建,於2012年正式啟用。[23][24]

更多資訊 類型, 編號 ...
Remove ads

中學

萬撓周圍共有七所中學,歸屬鵝嘜縣教育局管轄。[25]

更多資訊 類型, 編號 ...
Remove ads

國際學校

  • Straits International School
  • Knewton Global Schools
  • Templer Park International School


基建

購物中心

  • AEON Mall Rawang Anggun
  • Lotus’s Rawang
  • Parkson Rawang
  • Giant Rawang
  • NSK Trade City Rawang
  • NSK Trade City Rawang Jaya

醫院

  • KPJ Rawang Specialist Hospital
  • Selgate Rawang Hospital

花園住宅區

萬撓過去在蓬勃的工業發展帶動下已有相當多的人口而擁有許多花園住宅區。後來在多年的發展下,與四通八達的交通便利更推動了當地房地產的發展。在多家大型發展商進駐後,湧現了許多新興高級社區如愛美樂城鎮(Kota Emerald)、繽香苑(Tamansari)、安固城(Anggun)、實達生態鄧普勒(Setia Eco Templer)等。這些社區內通常會具備完善設施如綠化公園、商業區、國際學校、俱樂部等。

萬撓市區

  • 團結花園(Taman Bersatu)、敦蒂惹花園(Taman Tun Teja)、敦霹靂花園(Taman Tun Perak)、親善花園(Taman Muhibbah)、佳地花園(Taman Jati)、忠誠花園(Taman Setia Rawang)、彩虹花園(Taman Pelangi)、萬撓嶺花園(Taman Bukit Rawang Jaya)、Rawang Perdana、萬撓百樂嶺(Rawang Putra)、萬撓翠嶺(Taman Sri Hijau)、New Green Park、萬聯花園(Rawang Jaya)、LakeClub Parkhome、豪華苑(Majestic Rawang)等。

萬撓西部

萬撓西部南北大道兩旁的產業發展計劃,主要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型城鎮。

  • 愛美樂城鎮(Kota Emerald)、繽香苑(Tamansari)、安固城(Anggun)、森德園(Taman Scientex Rawang)、菁鄉嶺(Bandar Country Homes)等。

萬撓南部

萬撓南部在地理環境與士拉央接壤,周遭有許多森林保留地環繞。

  • Setia Eco Templer、Dolomite Templer、Templer Saujana、Templer Suasana、Templer Heritage、Templer Villas、The Takun、Templer Hills等。

華人新村

傳統新村

萬撓新村(Sungai Terentang)建立於1951年,是鵝嘜縣的傳統新村之一。[27]萬撓新村初成立時人口為1,560人,1954年人口為486人,1970年人口為2,335人,1980年人口為3,427人,1995年人口為6,100人。[28]現今村里約有450多戶人家,村民近5,000人。巫裔和印裔村民佔了約3%,華裔村民以客家人和福建人佔大多數。[29][30]

重組村

萬撓區內共有九個重組村,包括煤炭山、李金獅村、林旦村、拉旺丁、帝沙瓜拉加冷、瓜拉加冷南區、雙溪都亞、甘榜拉惹,和雙溪巴高A、B、C村。[31]

由於基本設施不足、周遭被洋灰廠及工廠包圍、水患嚴重等問題,拉旺丁曾向雪蘭莪州政府申請進行重組,[32][33]重組計劃於2012年開始進行,最終於2016年完成。[34]村里約有145戶人家,其中80%為華人,20%印度人及1戶馬來家庭。[35][36]

交通

公路

萬撓可通過聯邦1號公路抵達。除此之外,E1南北大道北段E35牙直利大道英語Guthrie Corridor Expressway(GCE,可前往州首府莎亞南)和E25吉隆坡-瓜拉雪蘭莪大道英語Kuala Lumpur–Kuala Selangor Expressway(LATAR,可前往瓜拉雪蘭莪)也行經於此。

萬撓新區有一個巴士總站,位於邁汀英語Mydin超市對面。該巴士站的主要巴士運營商包括快捷通巴士(Rapid KL)和瑪拉巴士。經過2015年雪隆公共巴士路線重組後,美羅巴士英語Metrobus (Malaysia)不再承包萬撓區路線。[37]此外,自2017年8月4日起,雪蘭莪州政府提供的免費巴士服務-雪蘭莪精明巴士(Bas SMART Selangor)也開始於萬撓川行。[38]2022年,士打拉再也有限公司(Setara Jaya Sdn. Bhd.)巴士中止運營,並由瑪拉巴士公司接手(MARA Liner)

鐵路

Thumb
萬撓站

 KA10 萬撓站位於此鎮舊區,是馬來亞鐵路通勤鐵路(Komuter)2巴生港線的其中一個站點。現在萬撓也設有電動列車服務(ETS),備有列車前往吉隆坡中央車站[39]

政治

萬撓屬於士拉央國會議席,目前該議席在馬來西亞下議院的代表為來自希盟公正黨梁自堅[40]同時,萬撓屬於以其名稱命名的萬撓州議席英語Rawang (state constituency),目前該議席在雪蘭莪州議會的代表為來自希望聯盟人民公正黨的蔡偉傑。[41]

更多資訊 類型, 編號 ...

景點

英聯邦森林公園

英聯邦森林公園(Commonwealth Forest Park)位於拉貢山森林保留區(Bukit Lagong Forest Reserve Area)內,面積約有5英畝。英聯邦森林公園是在1993年9月16日政府舉辦第十四屆聯邦森林研討會,由時任雪州大臣莫哈末泰益英語Muhammad Muhammad Taib主持開幕。森林公園內有許多熱帶雨林中的珍貴樹種。2001年9月12日,英聯邦政府首長曾聯手在廣場栽種樹苗。此外,英聯邦森林公園內也有別墅勝地,共有24間客房供出租,能進行登山、彩彈射擊、山間自行車乘騎、全地形車駕駛、騎馬等活動。森林公園內也有露營區和瀑布區。[44][45]

鄧普勒公園

鄧普勒公園英語Templer Park位於萬撓繞道路旁,佔地約1214公頃。公園得名自1952至1954年間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鄧普勒。1954年9月8日,雪蘭莪蘇丹希山慕丁阿南沙英語Hisamuddin of Selangor宣布鄧普勒公園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隔年憲報為植物園和公共公園。鄧普勒公園內有瞭望台、自助燒烤位、露營區和天然河水游泳池,距離公園約二公里外有瀑布。[46][47]

康情瀑布

Thumb
萬撓康情生態公園

康情生態森林公園(Kanching Eco-Forest Park)位於萬撓繞道路旁,佔地約500公頃。康情公園內有七級不同高度的瀑布,總落差達208米,其中以第五級瀑布最為壯觀。遊客能夠在第二級和第三級瀑布游泳。[48][49]

宗教

仙四師爺宮

萬撓師爺宮建立於1869年,主座為仙四師爺。仙師爺是指原芙蓉甲必丹[88[盛明利]],四師爺是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的盟友葉四。[50]:231萬撓仙四師爺宮最早的文物為嘉應弟子所贈送的雲板,上面寫有:「沐恩弟子,嘉應楊鴻合敬奉,同治八年(即1869年)吉日立」。[51]師爺宮會於每年六月初一舉行仙四師爺千秋寶誕。[52]

感應亭

萬撓感應亭建立於1869年,主座為觀音菩薩。萬撓感應亭原本供奉的主神為三一教主。三一教是由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於明朝萬曆年間創建,後來於19世紀經由莆仙地區的移民傳入南洋。可能由於萬撓興化人勢力單薄,或者其他方言群較為壯大,導致感應亭供奉的神祇發生變化。[50]:19-21感應亭的寶殿匾額記有乙巳年(即1905年)正月刻字。寺廟曾於1974年進行重修。[53]:25每年感應亭的慶典有三一教主千秋寶誕(正月十四、七月十六)、觀音菩薩千秋寶誕之出生日(二月十九)、觀音菩薩千秋寶誕之成道日(六月十九)、觀音菩薩千秋寶誕之出家日(九月十九),以及媽祖千秋寶誕(三月廿三)。[54]

金英壇

萬撓金英壇建立於1963年,是新村最老的神廟,主座為金英祖師。[55]金英教是由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的客家道士林顯江於清朝年間創立,後由其弟子佛岩寺僧人陳飛龍南渡傳入。[56]金英壇每逢農曆十一月十六日會慶祝金英祖師千秋寶誕 。[57]

興義殿

萬撓興義殿相傳是由當地閩籍先賢林角局紳從中國福建省安溪縣虎丘鎮金榜鄉興義殿引接,[58]主座為鄧、曾、池、魏、林五府王爺。興義殿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會慶祝五府大人神誕。[59]

參考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