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遊洞摩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遊洞摩崖,簡稱三遊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長江邊的山崖上,位於西陵峽峽口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三遊洞在唐朝以前還只是一個無名溶洞。它得名於兩次名人的遊歷。元和14年(公元819年),白居易、白行簡和元稹三人在夷陵相會,並同游此洞,作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時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為後來好事者作《三遊洞序,》以記其事,又因三人最先到此洞遊覽,白居易名之為「三遊洞」。後人將他們三人的經歷稱為「前三游」。宋建中建國元年,魯直刻白樂天《三遊洞序》於石碑: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岩下,率僕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昌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如之何府通津繇,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訖,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乃命余序而記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遊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鏖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唐元和十四年忠州刺史白居易撰。
北宋的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三父子,於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也來此洞遊歷,並各自作詩一首於洞壁。此即後人所稱的「後三游」。
Remove ads
景觀
-
宜昌三遊洞
-
白居易《三遊洞序》碑
-
三遊洞白居易蘇軾像碑
-
張飛擂鼓台
-
張飛渡
-
三遊洞棧道
-
西陵峽
三遊洞售票處門口,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豎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石,上刻「三遊洞」。入門後經過一段從山崖開鑿出來的曲折棧道,直達三遊洞。三遊洞並不大,略呈長方形,長約30米,寬9至10米,洞頂高約10米,屬於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地質溶洞。主洞大如廳堂,由三根鐘乳石分割成前洞和後洞兩部分。洞頂刻有「三遊洞」。洞壁上刻有許多歷代名人的題字,包括宋代遺留至今的歐陽修的題字,白居易的《三遊洞序》碑(明朝時重刻)、白居易刻像、蘇軾刻像等遺蹟五十餘件。三遊洞內正中立有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詩人的石像。
Remove ads
文物保護情況
1956年11月15日,以「三遊洞其及碑刻」的名義被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2006年5月25日,以「三遊洞摩崖」的名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其作為文物分成了兩個子項,分別為:三遊洞主體區摩崖題刻、三遊洞後山題刻[1]。
其保護範圍分別為[1]:
三遊洞主體區摩崖題刻及周圍一定範圍。四至:東至三遊洞東側棧道起始處,西至古洞山門,南界東部至三遊洞洞內最南端沿岩體一線,南界西部沿洞外壁刻賦存岩體一線,北界東部至沿三遊洞所處山體江岸往北25米,北界西部至洞外壁刻北側賦存岩體。
三遊洞後山題刻及周圍一定範圍。四至:東至後山題刻東側空地,西至後山題刻賦存岩體,南至後山題刻南側台階,北至後山題刻北側空地。
其作為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為:三遊洞主體區摩崖題刻與三遊洞後山題刻實施聯體控制。東至長江,西至三遊洞大門外西側服務設施建筑西側,包含整個西陵峽口,南至長江,北至下牢溪[1]。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