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塘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塘河或上塘運河,起源於秦代的陵水道,舊時俗稱秦河,位於杭州城市東北,自杭城艮山門映月橋運河口,由北到半山,東折至嘉興海鹽縣長安鎮,於鹽官鎮最終入海,全長48.3公里[1];是江南運河浙西段的故道之一,杭州有記載的最早由人工疏浚的運河之一,也是京杭大運河首批申遺的點段之一[2]。上塘河系與如今的大運河河系並列為杭州錢塘江水系外的兩大重要城市水系之一[3][4]。
歷史
- 秦代,秦始皇為運糧草開鑿「陵水道」,俗稱「秦河」,通錢塘江[5]。
- 隋代,為江南河南端,終於鳳凰山下柳浦渡,由隋煬帝拓寬整治,與錢塘江通。
- 宋元,為來杭水路的唯一途徑,為「浙西運河」。又因所經湯村(今喬司)一帶均為鹽場稱"運鹽河"。
- 南宋,定都臨安後,「公家漕糧,源源北運,私行商旅,往來不絕」,設「班荊館」招待北方使節。
- 元代,據載馬可波羅由此入杭,元兵駐軍半山河道旁[6]。
- 元朝至正十九年,張士誠築新運河,江南運河改道,上塘河成為江南運河支流。
- 明洪武年間,築德勝壩,其南始稱「上塘河」,其北亦稱德勝河。
- 清代,康熙、乾隆南巡,至海寧觀潮,由上塘河入杭。
- 1969年,打通德勝壩,河道南至施家橋,東達海寧鹽官。
- 1985年,京杭大運河借用上塘河艮山門施家橋河段以建設通錢塘江的工程[5]。
- 2014年,和江南運河杭州段(即拱宸橋到三堡的運河杭州段)、杭州中河-龍山河、浙東運河主線一起成為世界遺產地[5]。
Remove ads
生態保護
上塘河流域曾經遭遇嚴重污染[5],某些河段達到劣V類的標準。上塘河由南向北呈現南清北濁的特點:北部的上游途經居民區,排放生活污水;而南部的下游則到農居點和半山老工業園區,污染比較嚴重[4]。上游的水質保持比較良好,而作為河流下游的餘杭市區則飽受污染的侵害,河流水質長期在V類徘徊。從1996年開始,市政府也是出台了多種措施治理整頓[7]。
但到2007年,上塘河水質仍是劣V類為主;2007年開始杭州開始了景觀規劃,上塘河周邊開始營建景觀走廊,同時半山的電廠開始改建停運,以期達成零污染目標;周邊村落開始城中村改造,建設管道截污止排。時至2017年,上塘河水質好轉,釣魚者增多,基本穩定達到或優於V類水質以上[8];河邊還有親水平台、景觀步道[9]。上塘河拱墅區段上還有望建設一個親水體驗平台,這需要水質達到IV類水的標準[10]。
周邊景觀
海寧段:
餘杭段:
市區段:
由於上塘河水位高於運河水位,所以有善賢壩、皋亭壩、石灰壩、德勝壩等攔水壩,同時為了航運還會用拖船和縴夫去翻壩,也有古縴道的留存。現如今還有留存的壩為善賢壩,位於已經被重點保護[11]。
參考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