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多瑙帝國大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多瑙帝国大区
Remove ads

 下多瑙帝國大區(德語: Reichsgau Niederdonau )是納粹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後設立的行政區劃,管轄下奧地利州布爾根蘭州波希米亞東南部、摩拉維亞南部等地區,後來德溫佩特扎爾卡也納入其中,存在於1938年至1945年之間。

快速預覽 下多瑙帝國大區 Reichsgau Upper Danube, 國家 ...
Remove ads

歷史

納粹大區制度最初是在1926年5月22日的一次黨代表大會上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對黨的結構的管理。從1933年納粹奪取政權後,大區逐漸取代德國各州成為基礎行政區劃[1]。1938年3月12日,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5月24日,奧地利各省被重組,由7個納粹的帝國大區取代[2]。根據1939年4月14日和5月1日生效的《奧斯特馬克法》(Ostmarkgesetz),奧地利大區被提升為帝國大區的地位,他們的大區長官隨後也被稱為帝國代理長官(Reichsstatthalters)[3]

每個大區都由一名大區長官負責,大區長官擁有廣泛並且越來越多的權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當地的大區長官負責宣傳和監視,從1944年9月起,他們還負責衝鋒隊和大區的防禦工作[1][4]

在下多瑙帝國大區存續期間,大區長官一職一直由錯誤:語言代碼「Hugo Jury」不存在擔任。 [5] [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